十二種語言選擇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0年的一把尺 ── 宜蘭文化藝術的展望
2008-03-07 10:18:00
10年的一把尺 ── 宜蘭文化藝術的展望---沈東榮



10年的一把尺 ── 宜蘭文化藝術的展望

沈東榮 撰

當下所寫的文字,在十年後成為「過去」時,時間好比被塗在紙張上的點,我們就如同定格在點上的色料,又像在外遊走觀看不同點逐一形成的眼睛,觀看與被觀看是同一的弔詭,倒是種奇妙的感覺。

弔詭可能也是真實的一種顯示,我們每個人都是那被觀看的色彩與觀看別人的眼睛。就在十年前,在童玩節帶給宜蘭的歡樂中,筆者對宜蘭的文化政策──「文化產業化.產業文化化」寫了篇「文化宜蘭──宜蘭文化經驗的反思」 ,文末並提出:「試問,宜蘭真的因為這些文化活動變得較有文化、較有氣質了嗎?」時間遷移,童玩節走入歷史,宜蘭的藝術現況,是仍在定點?或在移動?文化創意產業無非仍是當前的顯學,但若連已存在的維持都不能時,我們是否需要回頭審視宜蘭究竟要走那一條的文化路?當然,藝術作為文化金字塔的頂端、文明的花朵,倒也不是可以急就章而成事。十年過去,宜蘭縣藝術學會成立的第一個年頭也過去,或許再十年後,我們再次回顧,你我還會以怎樣的心情看待「當時」的宜蘭文化藝術?

提問未解,以上的一串問號,仍適用於對當前文化政策的發問。然而,宜蘭要走的文化路似乎也不是我們所能決定的。因此,上述的提問此時或許更適合於反身自省,亦即:再多一個「宜蘭縣藝術學會」這個團體,宜蘭會變得更有氣質或更有內涵?這個自省,其實對於我們意義深遠,不管是現在的第一年,或是未來的十年,一本這個初衷,都將是檢視我們自身最好的尺度。

我們以「學會」這個概念來自我檢視,它應該不只是讓團體看起來稱頭而已,而應是名實相符的。「學會」,是應該更有一些學術的(academic)作為,否則真只有社團(association)的聯誼功能。一年來,宜蘭縣藝術學會主辦或協辦了許多的藝術活動,藝術活動的舉辦與社團的經營,是藝術以普羅的形式參與社會,落實「公民美學」的機會,也是學會本身一次次累積能量的體驗,同時與創會初衷──建構宜蘭藝術基底的論述──是二條相輔並行的脈胳。

長期以來,宜蘭本地缺乏藝術相關的學院科系,目前也僅有一所藝術研究所的設立,專業的藝術人口以旅外居多,而在地的美術創作者多半以業餘為主,但這也是台灣非都會地區的一種普遍現象。學院或專業創作者所關心的是所謂上層的藝術,對於地區性或地域性的藝術環境甚少介入,不然就是偶而以指導者的身分出現,來去飄浮,難以有長期經營所累積的結果。而在地的業餘創作者,多以美術團體經營,久而久之形成只行使展出義務的聯誼團體,當然也就無論述的必要與自覺。

宜蘭的藝術論述,所包含的內容其實是廣泛的,從最基本的創作人才的記錄,到宜蘭藝術史的記錄、論述皆是。而創作人的記錄這只是開始,並且是長期間的觀察,只有透過這種長時間的觀察,個人創作的轉變與累積才被認識,並且累積眾多創作者的觀察,宜蘭美術史的底層結構也就出現。這種累積一方面在「量」上連結,更重要的是在時間的催化下得到去蕪存菁的「質」的確定,這種確定讓藝術維持在一個「普羅」與「菁英」的平衡狀態。再者,是藝術表現與當地風土特質之關連的發現。這種發現最主要是建立起所謂宜蘭藝術的特質何在,也只在在此特質建立起後,宜蘭美術史的寫作才可能更深入到另一個層次,否則將都只是侷限在創作者的羅列與作品之介紹而己。

建構宜蘭藝術的論述,是希望能引進足夠的專業研究者,透過長期的在地觀察與記錄,而提出專業的報告。這或許不能一下子就讓宜蘭因此變得更有氣質或更有內涵,但希望可以開始為宜蘭的藝術發展留下一點一滴的歷史足跡。美術史研究上,十年只是一個很小的單位;對一個創作者而言,或許才只夠磨出個人風格的草圖、也或許才剛累積了些許的藝術內涵。西方繪畫因塞尚(C’ezanne, 1839-1906)的「小小感覺」,而引領走向現代藝術之路;宜蘭藝術的十年,我們或許也才只能累積上述宜蘭論述的一點點底座,而有小小的展望,但總是個開始。
沈東榮 於2008-03-07 10:18: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2044〉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1-11-10 19: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