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中國美院油畫系繪畫理論與實踐04級博士畢業展
2008-06-25 10:32:00

寻找与黑暗相匹配的光亮—“觅光守黑”画展序

    做学问难,为创造性的艺行来做学问愈难。对于创造性的艺术活动来说,一方面需要体精用宏,做深处的功夫。但正如诗品中所言:学养内充,又堆砌不得,填实不得,板滞不得。所以,另一方面又需要返虚入浑,化去所有的陈规定见,一物不著,自到浑然之地。做学问最难者,就在此虚实之间。
    体精用宏,是实入的学问。杜甫诗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并非说书卷本身即能通神,而是说受书卷熏养濡染的人,可达出神入化的境地。杜诗所指是提倡吸纳前人之养。但如此蒙养之道,并不容易。中国读书人自孔夫子始,就厌恶任何脱离生活实际体验的形而上学论辩,而着重以六艺授徒。中国传统达到学问境域认知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艺”。这个“艺” 包涵了 君子之道的内修外养的方方面面。今人谈“艺”,却忙着做概念的切割之术,致使关于“艺术”延异开去的说法颇多。有上手的技巧,即手艺;有机器的延伸,即技艺;有关于“艺”的感官分类及其语言体系。今日艺术学院之“艺”,多以此为圭臬,来切分和构架自己的系统,从而呈现“艺”的谱系和深度。此小“艺”与孔子的六艺已判然有别。这类切分和构架随着当代高等教育分科之学的细化,又蚀变成某种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技术时代的技术尺度将“艺”通过所谓的课程模式,带向极端化和形式化的边缘。从“艺”之学变成了一片板滞的全现成的园地。与此同时,由于痛感艺术语言被解释和使用的异化,及其对创造者带来的严重误导,另一种全然相反的“无知”之学的路径也大行其道。于是,今日艺术的“辞典”,要么僵化而为即有样式和现成化知识的堆积,要么被赋予太多形而上的妄知妄想,愈受人们的漠视。
    重建艺术的辞典工作,已然成为当代艺术研究的重要使命。本届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实践类理论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研究,正是以视觉造型艺术的相关因素作为基本框架,切入当代绘画艺术的关键命题,分别进行艺术史的考察和绘画之学的研读,企望以此来揭示这些我们熟悉的艺术语言在广被使用之中被遮蔽的思想的本性,重新牵连起那活生生的语言与人的生存形态之间的原初的关系,进而建筑起一种辞典式的、兼具其谱系关系和当下意义的构成境域。
    从艺之道,贵要溯本究源。无论光影之学,还是色彩之学,都可追溯到最早的与人相关的原发之域。这种原发之域并非现成地摆在教科书的开端,而是隐蔽在那些原典之中,期待着后来的研习者以某种方式― 在孔夫子那里称为“艺”的方式― 窥透其中的“几微”,从而被开启出来。这些“艺”具有一种融汇四方的当场领会、当场洞见的力量。那些具有创造力的古人们,通过“艺”的方式与物相交,引发出浑成一境的造化之力。其中的深意隐在了典籍原作之中,需要后来者用同样的“艺”来追仿相关的意境,以当场洞见来重现个中要义。“具备万物,横绝太空”。具备万物万理,发于外者,就能冲塞天地之间。但古往今来,歧义和误判如此之众,虚虚实实的语言世界里埋着太多的谜和陷阱。“脱有形似,握手己违”。偶有形迹相似,然而一握手之间已违本顾。那些陈规定见,或多或少地影响和误导着我们。所以,我们要破执求真,强调体验直观的方法,努力把握在直观之中原本地呈现出来的东西。“超然象外,得其环中”。一方面超于迹象之外,透见现象背后的精神结构;另一方面得其环中之妙,让事物得以“是其所是”的呈现。如此,正是事物的缘发境域,也正是我们如“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那般地去把握机枢而努力开启着的。
    孔子说:“君子不器。”器指工具及其器用,但技可通道,因而“器”贬之而指脱离缘发境域的技艺。“艺”论为“器”,正是现成化、技术化的恶果。以裁缝不断出新者是艺,以裁缝重复制衣者是匠。真正的“不器”,就是要克服观念化的现成思路,克服用某种现成样式来建成现实。我们正是以非现成的在场者来与这些语言因素展开对话。实际上,我们所讨论的这些绘画因素都是不同程度上的“器”。但正是通过这些“器”的汇拢,我们让事物显现为语言,又通过这些语言的研磨,我们得以一方面避开了变成机械和技术的危险,另一方面脱开形而上学强加的那些特性,从而返回到人的缘发生存形态中,返回到我们与事物相知相和的生活方式之中。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对这些“器”的看法,而是从这些消息中洞见语言与其缘发境域的关系。我们所关注的不是如何“看”,而是重视在看之中,是什么召唤和占据了它自身;那反复被我们体验到的那个东西,是伺处和以什么方式被决定着的。
    艺术的本质是诗。为什么是诗?不唯诗有比兴,诗贵言志,更因为诗中有“隐”。正因为这种“隐”,诗始终处于非现成的被给予、被激活的状态,而时时期翼在未来被解读和呼唤的瞬间,那当场洞明的显现。诗的这种期翼指向实际的生活体验,并在那里葆有着隐而未发的势态,葆有着“因时之所宜而定之”的湍急的活力。“犹之惠风,茬蒋在衣”。正是在如风澹荡、如衣茬染之间,诗的意义不仅在那些被不断激活和照亮的去蔽状态中,而且在于那些潜入无边深沉的幽蔽状态。这种照亮和幽蔽甚至还不断互为诱引地形成共生共长的情势。诗意与人心正是从这里得以生生而不息。老子说:知其白,守其黑。黑与白是一种互为图地的关系,当其中的一种充塞全部,全黑或全白,就失去了双方共在的整体,失去了黑与白的间隙,也就失去了其自身。海德格尔用西方式的深思之语照亮他在这里所洞见的意义:“那理解光明者将自己藏在他的黑暗中。”换一句话说就是:寻找光亮的同时,请守住与之相配的暗面。“觅光守黑”,不正是将我们的艺行置入诗性的理解之中,而趋向于某种缘构的活力吗?
    现代技术正在以其技术化的力量,以其整齐划一的方式,改变着照亮与幽蔽相辅相谐的生存形态,让我们不由分说地处在“光明”的冲压之下,而失去自我缘构的能力,那些好莱坞科幻大片里呆板而忠实的机械人,那种没有幽蔽、没有隐情、没有忧伤、没有个性的生命,正是我们的恶梦。我们所做的一切,正是今日人文学者的使命:寻找与黑暗相匹配的光亮。
                                                                                                                             许江
                                                                                                                             2008 年 6 月 8 日
                                                                                                                             于西湖南山三窗阁

许江 1955 年 8 月生于福建, 1982 年 7 月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 1988---1989 年赴德国汉堡美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研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油画学会副主席;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浙江省美术家协会主席。 1988 年作品《世纪之弈》系列参加圣保罗国际艺术双年展; 2001 年柏林 Bethanien 艺术中心个展“历史的风景”,美国芝加哥哥伦比亚大学与传播中心双人展“天与地:关于中国的两种视觉” ;2003 年作品《水土的表情》参加“双重时间:亚洲当代艺术邀请展” ; 2004 年上海春季沙龙举办个展“上海唇景”,出版个人画集《大地上》,作品《历史的风景·柏林》系列参加在巴黎举办的“东方既白:二十世纪中国绘画”展; 2005 年作品《黑瓦·白瓦》系列参加“第二届北京国际双年展”并获优秀作品奖; 2006 年中国美术馆大型个展“远望:许江的绘画”,出版大型个人画册《远望:许江的绘画》,装置艺术作品《瓦园》参加第 10 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2007 年广东美术馆大型个展“远望:许江的绘画”。
  
司徒立 1949 年生于广州, 1975 年赴法国。 1982 年获巴黎学院费里翁绘画大奖,在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个展, 1983 年参加国立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法国二十位具象表现素描巡回展” , 1993 年受聘为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2000 年区法兰西学院绘画大奖, 2001 年举办“澄明之境 --- 司徒立中国巡回展”(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州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香港大学美术馆) , 2002 年起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2003 年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位。
  

陈嘉映 生于上海,长于北京。文化大革命两年后到内蒙突泉插队。 1977 年考人北大西语系读德语。翌年考人北大外国哲学研究所读西方哲学。毕业后留校。 1984 年到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哲学系读博士学位。 1990 年毕业后在美国和欧洲文化机构打工。 1993 年回国,翌年回北京大学执教。 2002 年转到上海华东师大继续教书。主要译著: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万德勒,《哲学中的语言学》。

  

孙周兴 1963 年 9 月生,浙江绍兴人,哲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九三学社社员。 1984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 1992 年毕业于浙江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 1996 年起任浙 江大学 教授,浙江大学学术委员等; 1999 年起任浙 江大学 博士生导师; 1999 年 ---2001年在德国 Wuppertal 大学从事洪堡基金课题研究; 2002 年起任同济大学德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同济大学哲学系主任。现任同济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同济大学学报》(文科版)主编等。兼任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现象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现象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德国《 海德格尔年鉴》 编委,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兼职教授,香港中文大学现象学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外国哲学、艺术哲学,尤以德国现代哲学、现象学研究为重点。代表作有《说不可说之神秘---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研究》、《我们时代的思想姿态》、《海德格尔选集》、《路标》、《尼采》、《演讲与论文集》、《权力意志》等。

  

焦小健 1956 年 11 月生,安徽芜湖人。 1989 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油画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为巾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巾国油画学会理事、浙江美术家协会理事、浙江油画协会理事。 2003 年《携手新世纪》人选第三届中国油画精品作品展; 2004 年《世纪风》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 2005 年《大河上下》人选新时期中国油画回顾展; 20 05 年《片断 --- 尺度》人选具象表现绘画三人展; 2006 年《世纪风》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名家作品展; 2006 年《观看姿态》具象表现绘画四人浙江四地巡回展。

  

陈焰—学位论文/论西方绘画空间的建构
节选
我们先天对空间有所觉知,因为我们身在其中。不过,绘画空间事实上的二维性决定了绘画空间表现的问题本质上是观看带来的问题。在西方绘画艺术史上,不同视觉模式的观看带来不同的结果,却都旨在求真。绘画从再现可见,到描绘不可见之见,都是以视觉感受问询着可见世界。由而,视与思是本文对这个问题思考的出发点.......[详情]

陈焰
199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2000---2001年获油画大奖留学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
2002年获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
2004年至今攻读博士学位
现执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
官网地址:http://cy.boyie.com/

   

顾黎明—学位论文/线论--绘画中线的呈现
概述
线是人类最基本的视觉现象,也是我们表达物象最简略、最直观的方式。然而,现实世界中并没有线,我们看到的线是我们的头脑给出的解释和定义,线从产生之初,就是抽象性的。在艺术创作中,所有的线都是痕迹与存在,是心灵活动载体。线条本身以及线条在画面上的组合运用都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详情]

顾黎明
1963年 12月生于山东潍坊。
曾任教于曲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绘合艺术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郭健濂—学位论文/论西方绘画的色彩
摘要
本文对西方绘画色彩的讨论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围绕与绘画色彩认识相关的西方经典色彩理论展开论析,从视觉经验的色彩观和科学的色彩观两个方面着手,阐述绘画色彩与理论研究的相关性与不完全相关性。第二部分,主要切入色彩表现自身的特性,把西方绘画色彩归纳为四种类型:一、说明性的色彩表现;二、协调性的色彩表现;三、自然的色彩表现;四、纯粹性的色彩表现。根据四种表现类型的基本特征......[详情]

郭健濂
1977年生于福建莆田。
200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3年毕业干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部,获硕士学位,同年留校任教。现为中国美术学院讲师。
官网地址:http://gjl.boyie.com/

   

韩子仲—学位论文/视象与图像
节选
形式的退隐 (1.7)
“任何艺术作品都不应该在交流的范畴内被描述和解释”,阿多诺在《美学原理》中如是说,这显然与康德所说的形成矛盾。在精神和客体的交流中,阿多诺看到了个人主体性的绝对霸权和相互之间的隔膜,因此,在阿多诺这句话中应该包含着这样的内容:如果交流作为艺术存在方式不可或缺的话,那这种交流应该是无预设的,无概念交流的思想......[详情]

韩子仲 1975.2 上海市
1995---1999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学士,1999---2002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硕士,2004---2008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研究生,2002---至今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设计系装饰专业讲师

   

沈东荣—学位论文/“自然表现”的跨文化研究---以倪瓒与塞尚的作品例示
论文研究动机从塞尚《 1839—1906 》晚期的作品中那些形式、笔法简要的水彩风景画作,颇有倪攒( 1301--1374 )山水画简淡的韵味。分处中西二个不同文化氛围的环境、又相隔五百年多年之久,如何会出现这样形式如此近似的作品?是巧合?或透露怎样的讯息?这个触发所呈现的意义,可以立足在「人与自然」这个大的议题基础上,而作以下三个思考:人向自然的回归:在东西方二个不同文化系统下,会产生这样形式如此近似的作品,这只是偶然性?还是其中蕴涵着许多文化间的必然性?若只是一个偶然性......[详情]

沈东荣 1969 出生于台湾宜兰,学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班
佛光大学艺术学研究所
中央大学哲学研究所文学硕士
东海大学美术系艺术学士
经历:宜兰县私立慧灯中学美术专任教师,宜兰大学兼任讲师,宜兰社区大学讲师

   

余旭鸿—学位论文/绘画与光影 -- 绘画作品中光影的澄明与遮蔽
摘要
当今绘画面临着危机:当代艺术颠覆自身的革命性与新技术视觉文化的现代性。图像时代绘画何为?绘画与光影又有何联系?
本文通过对光影的科学及视觉的'‘暗箱”原理考察,阐明光影科学与视觉原理对西方绘画的影响;通过透视法、明暗法这一线索考察西方绘画中的光影理论,明确光影是绘画的首要问题。通过对光影在绘画本身中的反映、光影的拟真性的研究,结合考察中西方绘画中光影不同的呈现及其原因,寻找图像时代绘画新的可能......[详情]

余旭鸿
1975 年生于浙江开化
2000年毕业干中国美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2003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2008年毕业于中国美院油画系,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院油画系讲师。

   

赵军—学位论文/再议摹仿与米梅西斯 (mimesis)
论文摘要
论文从当前西方艺术危机以及丹托的艺术终结论讨论入手,导引出艺术与真理的关系问题,正如海德格尔所认为的那样,“艺术与真理的关系必须根据摹仿的本质来测度”,由此产生了本文对摹仿问题重新考察的要求。论文第一章描述了通常关于摹仿的认识,以及对此类摹仿的批评和反对的三种态度 。第二章考察了摹仿的三个转型阶段: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到写实主义时期以及印象派及其之后的时期,通过三个阶段的考察......[详情]

赵军
1975 年生于江苏常熟。
1999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后留校。
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油画系博士生。

   

周小松—学位论文/历史画的演进和危机
节选一
历史画是承载着历史主题的作品,描绘的内容是历史事件和其中的人物。“历史画”的概念源于文艺复兴时期。在十六世纪的意大利绘画,无论是宗教、神话、还是文学和历史题材,统统都归属在历史画名下。 1435 年,阿尔贝蒂在其《绘画论》中首次提出这些概念,用 historia 即叙事故事一词表示由多个人物组成的叙事性绘画......[详情]

周小松
1971 年生于江苏南京。
1995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学士学位。1996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同年始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
现任于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油画专业博士研究生。
官网地址:http://zxs.boyie.com/

   
沈東榮 於2008-06-25 10:32:00發表 | | 最新回應 (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打撲溜
[ 發表時間:2008-06-26 00:41 ]
沈老師
可惜不能親臨現場
不過老師詳細的文章
讓海峽對岸的台灣藝術界
也能多了解多觀摩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8686〉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1-11-10 19:0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