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臺灣特有文化-桼采匋藝術
2006-09-20 12:22:28

【 臺灣特有文化-桼采匋藝術 】

--桼與匋的對話--

【詳細圖文資料:http://www.ntcri.gov.tw/→圖書查詢→工藝季刊→臺灣工藝季刊第十六期→桼與匋的對話】

◆前言-

工藝因生活的需求而產生,藝術因工藝的演化而擁有;任何一種媒材永遠沒有特定的扮演角色,亦無主副之規及限制。創作藝術之產起與興衰,隨著時空、背景、需求、等種種因素的不同,而有著不同的表現演釋。

現今藝術創作思維已不再局限於單一或特定媒材;近年來漆與陶、釉等運用結合也引起許多創作者的喜好及探討。日本有精藝蒔繪、韓國有螺鈿藝術、中國大陸則有漆畫創作,皆為其漆藝文化特色;而臺灣近幾年來以結合陶瓷、生漆、釉藥和化粧土的另一種創作藝術-桼匋藝術;有別於傳統的「陶胎漆器」,已漸漸形成另一種風格與特色。

◆漆為何物-

『桼』字是一個象形文字,上方從木,中間左右各一撇;俗稱天然漆、大漆、大木漆、漆渣、生漆、山漆、土漆、漆腳、漆底等,也稱中國漆。

經由漆樹上採割得到的乳白色乳膠狀黏液,其意為一種天然樹脂塗料象徵採取漆液時,以斧砍割樹皮的刀痕,並用竹管、貝殼外導之狀,下部從水,表示有汁液流出。「漆」字最早見於【詩經】,其用又見於【周禮】。

《本草綱目》記載:漆樹人多種之,以金州者為佳,故世稱金漆。漆樹除可割採集漆液製成生漆、熟漆之外。也能入藥治病,有通經、驅蟲和鎮咳的功效;葉子可提製烤膠,根可做農藥,種子可以榨油、制漆蠟、肥皂等。漆液接觸空氣後,漸變為褐色﹐終成黑色,是優良的天然塗料。

從漆樹上剛採割的初期漆液,又稱「荒身」、「毛坯」。需經過濾、去水、攪拌、太陽曝曬或炭火加熱等繁複的工序方能成為可用的生漆(天然樹脂漆)。天然樹脂漆除了生漆外尚有腰果漆(註1)、蟲膠等。

註1:腰果漆-腰果產於熱帶地區,果形略似蘋果,果仁可食(即腰果),殼可製腰果漆。此漆可調製之色漆比生漆更多樣,價格也較便宜。透明度優於生漆且無毒不會引發漆瘡,乾燥速度快。使用和優異上大致與生漆雷同,但色澤、耐磨度、防水性等則較生漆差。建議初學者可以腰果漆進行創作,再慢慢適應及嘗試改用生漆。

生漆是一種天然的油包水型乳液,成分非常複雜,且因產地而異,一般由漆酚、漆酶、樹膠質和水分組成。剛割取的大漆呈乳白色黏稠狀,接觸空氣後逐漸變為金黃、赤色、血紅、紫紅,最後變為黑褐色,時間過長即固化。新鮮生漆有微酸清香氣味,貯存過久則有腐敗變臭和不會乾硬之情形。

生漆-質感油亮而厚重,可以添加顏料(天然礦物質料為優)而調成各種顏色。打成熟漆之後就會變色,顏色有點像泥漿。熟漆混合各種礦物質料則可以製成色漆。例如:加入氫氧化鐵(即鐵銹水)則成黑漆;加入鈦粉成白漆;加入朱砂成朱漆;加入金粉成金漆;加入銀粉成銀漆。另有因不同用途而加工製成的推光漆、精緻生漆、廣漆、金地漆、等等。生漆品質的優劣與產地、漆樹品種、植地條件、割漆時間等有著密切的聯繫。通常生漆只能保存1年,因此,通常會再放入大桶內打成熟漆。熟漆可以保存3年左右。

常見天然漆的大致有三種﹕

(1)油性大漆-由大漆和熟桐油或亞麻油及順丁烯二酸酐樹脂等加工而成﹐加入顏料可配成色漆﹐主要用於工藝品和木器傢具的塗飾。

(2)精製大漆-又稱推光漆﹐由生漆經加熱脫水或加入氫氧化鐵(或少量順丁烯二酸酐樹脂)製成﹐塗膜光亮如鏡﹐主要用於特種工藝品和高級木器的塗飾。

(3)改性大漆-是用二甲苯萃取出的漆酚與合成樹脂及植物油反應而製成﹐無毒﹑防腐蝕﹑施工性好。常見品種有漆酚縮甲醛清漆﹑漆酚環氧防腐蝕塗料等﹐主要用於石油化工防腐蝕塗飾。

天然生漆具有化學漆類所不及的優點與特色:1.漆膜硬度高-其平均硬度值可達0.65(漆膜值/玻璃值),而一般化學漆的硬度值大都於0.4以下。2.色澤高雅內斂-不管生漆是否有推光、打磨,其色澤皆有別於化學漆的一種深邃且華麗確穩定的色彩。3.耐磨性優-因天然生漆的漆膜硬度夠,所以經耐磨性皆比化學漆好,而且越磨越亮。4.附著力強-天然生漆與大多數的材質皆有很好的結合附著力。(生漆可附罩於其他漆或化學漆之上;但化學漆大都則無法附罩於生漆之上,經數天或一段時日後就會剝落現象產生)。另外天然生漆也具有耐酸、耐鹼、耐高溫、耐水抗潮和耐土壤蝕腐、耐油及化學溶劑等優點(耐紫外線能力較弱)。

◆桼匋之創作發展具深厚的潛力-

儘管同樣的媒材,其創作藝術風格走向卻因國情、民族、時代、生活意涵的因素背景而有所不同。就以漆藝之蒔繪來說,很多國家皆有作者以此技術運用於創作,但是日本確能以此為民族特色與驕傲,而韓國則以漆藝的螺鈿藝術揚名於世;當然臺灣也能以特殊的桼匋有另一藝術文化發展風貌。

桼匋不僅有生漆精緻柔麗之美,更保留陶藝創作所能製成展現的優點。不管它該定論為陶藝或是漆藝,它卻已提供了創作者多一種創作與想像空間,衍生出臺灣特有的創作藝術。

早期的『陶胎漆器』是以陶為體漆為飾之工藝製物,而桼匋創作中不僅有生漆之媒材外,尚可與釉藥、化粧土等搭配結合運用創作,現則稱之為『桼匋』。近年來已漸形臺灣另一種藝術表現風格。

桼匋製作不難,問題是陶(瓷)胎經過1230℃高溫以上燒結,本身毛細孔變非常小或無,已無法讓生漆有效覆著其上;所以生漆髹塗於陶胎之上,若沒有經過150~180℃烘烤處理,只經正常陰乾處置,生漆猶如貼附於玻璃表面的一種“假覆著”,一段時日後便會剝落及不經敲擊與保存、收藏。此成品若有小小缺口,裝水使用則很快有整片剝落現象產生。

陶瓷在經過高溫燒制後,毛細孔會變小不易生漆貼附其上;為了能讓生漆與陶瓷、釉藥三者能緊密結合,除製作技術性外可利用電窯加溫烘烤(烤漆(註2)),讓生漆微融以利其滲入陶瓷胎體。而且生漆在每層髹塗的乾燥過程,氣候、溫(濕)度等許多因素會產生其顯色的差異;而電窯加溫烘烤使其乾燥,就能改善此項問題。更可避免因生漆在乾硬過程附著灰塵,提昇作品製作上的成功率與精緻度。
註2:烤漆-於註7詳細說明。

漆器即使不繪紋飾,它本身也已有了柔美光耀的色彩美;漆膜表面如膏澤般的柔亮,其光澤蘊含著一種既內斂又具穩重的亮度。漆藝技法深邃學無止境,包含了繪、撒、貼、刻、堆、罩、嵌、雕、填、磨等藝飾技法,深具創意發展空間。材料的運用多樣性,充分表現創作意涵;其材料如金、銀箔、貝殼或各種色料讓漆藝的創作充滿了活力,甚至可加入許多現代的材料,使其更具藝術呈現及多元性樣貌。

◆桼匋創作材料與技巧-

生漆的塗膜,除堅硬而富於光澤及具有耐久、耐磨、耐熱、耐油、耐溶劑等優良性能外。在創作上亦有多種豐富的技巧變化,例如在單色漆層上面,再彩繪上各種圖案的「漆繪」,也有鑲嵌上螺鈿;或是器物表層先黏上各種金箔或銀箔的圖案,再把生漆塗上去,最後以細砂紙研磨(磨顯(註3)),使金銀箔圖案浮現在漆層裡,這種技術稱為「金銀平脫」。

註3:磨顯-漆藝技法之一,就是把髹飾的漆層小心磨露出預定構思之紋樣。此技法雖簡單,但磨露不足就無法呈現預期圖樣,而磨露太多則前功盡棄。是一項需耐心、細心之技術。

若把生漆塗於器物厚厚的好幾層,再依造層次雕出立體的浮雕,這種工藝稱為「漆雕」,如果漆色都是紅色的,則稱為「剔紅」,若是每一層漆的色彩都不一樣,所雕出來的高低層花紋就會各有不同,這就稱為「剔彩」。此外亦有:罩漆-就是用透明的罩漆,髹於不 同器物上。各色罩漆的特點,就在於罩了一層或數層的一種透明層次感,且表面顯得光亮潤澤,圖紋隱隱若現極為雅致。

描漆-所謂描漆,就是在胎體上,用各種色漆繪飾紋彩的技法。描油,就是以油代漆,在漆器上繪制種種圖紋的做法。漆畫則是運用色漆作畫的漆藝創作。

填漆-填漆的做法是在胎體上陰刻圖紋之後,用不同的色漆填入圖紋,然後磨平,讓其表面光滑並顯現其紋樣的一技法。

雕填-雕填的做法是先用上述填漆的方法做好花紋,然後沿著花紋輪廓勾畫出陰紋線條等,並細勾畫出花紋上的紋理,在線內填金、銀等。另有刻後用色漆填成的,也有的是用色髹繪成的。

螺鈿-貝殼的種類很多,顏色鮮艷華麗,且有珠光;以貝殼作材料,裁切成薄片、粉粒等大致分為厚螺鈿與薄螺鈿兩種,鑲嵌於漆器表面,稱之為螺鈿漆器。鑲嵌於光滑的漆器表面,格外亮眼華麗。

漆粉-利用熟漆調製出多種色漆,再把色漆髹塗於保鮮膜上;待其乾燥後逐一剝下漆片,用咖啡豆攪碎機或中藥粉碎機予以攪成顆粒狀、粉狀(顆粒大小視個人需要而定);在髹塗一層生漆後,灑上各色漆粉,作品研磨後會有多樣色彩呈現。

生漆、熟漆-通常採用含油、無含油(註4)兩種。再添加松節油、桐油、樟腦油等調製以備用。(台灣現已幾乎不生產生漆,大多有賴於大陸、越南、日本等地進口,大陸福建、日本輪島產製之漆乾硬度與顯色性皆不錯)。

註4:有油、無油-生漆可調製成熟漆,而熟漆一般又分有油熟漆、無油熟漆兩種。有油熟漆在髹飾時比較不會留下筆痕,漆面較平整,適合初學者。無油熟漆若髹塗太厚則會產生漆面起皺(除非製作上預計作此處理),但無油熟漆在最後推光處理比有油熟漆亮,專業創作者多喜好選擇用此漆進行創作。

松節油、樟腦油-生、熟漆與色漆一般會以松節油調合攪拌成所需濃度,若加樟腦油調合,則有利漆面平滑光亮,但乾硬時間會加長(經加溫烘烤則可快速乾硬)。

胎土-陶瓷土有高、中、低溫幾種,建議選擇高溫土燒製與進行髹漆創作。因中、低溫土所覆之釉的燒製溫度無法達到裝盛食物之安全標準(陶瓷釉藥需經1230℃以上高溫燒結方能使其金屬化學物質穩定,例如三氧化二鐵經高溫燒結後轉變為四氧化三鐵成為穩定分子狀態。而中低溫之釉藥大多會含鉛使其降溫融化,就算不含鉛也因溫度不夠而無法使金屬化學物質成為穩定分子狀態)。另外中、低溫土胎經燒製後,還是不利於常期盛水取用(胎體若有滲水現像,漆層則會有剝落情形)。

烤漆溫度-生漆、熟漆其變質與耐溫度約至300℃,而選擇150~180℃(約2~3小時)進行烘烤,以不超過其耐溫度與近乾硬條件為優,而且溫度太高生、熟漆則會變脆而不利日後保存。

漆與釉-生漆不能覆蓋於釉藥之上,因大多釉藥如玻璃般平滑,容易使生漆於日後剝落(可覆蓋於陶藝用的化粧土上)。 因此若在同一件作品上有生漆與釉藥的共同創作表現時,需在製作胎體時於交接處用細鋼針或鎢鋼針刻劃出細分隔線;此分隔線中再用化粧土(色土)填畫其上後燒結,讓生漆與釉藥於同一件作品上分別存在而不互影響或剝落。

裂紋髹漆法-通常此技法用蛋白、蛋黃擦覆其上,讓它因蛋白、蛋黃的自然乾硬,產生裂紋,但裂紋面不大;若要使其裂紋面大,一般大多以化學漆取代。筆者建議把蛋白、蛋黃攪勻(需挑起蛋臍帶,篩濾過更好),再用噴槍平均噴覆於胎體上,重要的是再以吹風機讓其能加速蛋白、蛋黃的乾硬時間(冷風、熱風各有不同效果),便能產生漂亮的大裂紋或皺紋,處理後用80~90℃烘烤或自然陰乾皆可。要再髹新漆前需把蛋白、蛋黃清洗乾淨(以40~60℃的水來清洗,可清楚看見蛋白、蛋黃的部份而能輕鬆完全洗除;若清洗不完全則會讓覆蓋於上得漆層結合度降低)。

髹漆起皺法-此技法是以蛋清或傳統豆腐與透漆或黑漆、色漆一起攪拌,以產生黏稠度(傳統豆腐需事先用衛生紙擦拭掉水份);再用保鮮膜包裹棉花,沾漆拍打或髹塗於胎體;此漆會產生凹凸及皺紋面,也因會有一定的厚度,所以不易乾硬;通常需放置陰室3~6個月或以上才能乾硬,若不經乾硬就髹漆於上,會讓下層生漆無法乾硬,屆時水磨處理時會整片剝落難看。早期為讓漆層能完全乾硬,多會先輕輕磨破表層,讓內層稍為顯露進而乾硬。但若以窯爐烘烤便能免除這些問題及縮短創作時間與漆面顯色。

貼附金、銀箔-一般以生漆調稀打底、繪飾紋樣,待漆近乾硬但稍粘時貼附金、銀箔(若太早貼附則會使其金、銀箔糊掉及不利其亮度或不能乾硬)。

過期生漆-生漆於採集製作後,通常約2~3年時效;過此時效則不易乾硬或完全不乾硬。有時也可能買到近過期的生漆,棄之可惜,留下無用;因此對生漆用量少的作者,較為浪費,此時烤漆處理則可解決這個問題。

髮刷、漆筆-髹漆繪製多採用髮刷。是以人髮整梳處理後,外層包附木片或竹片,筆鋒約稍為露出0.5㎝。一般初期使用會先泡於潤濕精加溫熱水,讓筆毛柔軟利於髹飾(視創作意途之不同,也可另採用較硬或雜亂的刷筆)。

水砂紙-所需為300#、600#、800#、1000#、1500#、2000#等不同粗細番數。以KOVAX品牌較耐磨持久(一大張分割為十六小張以備用)。另有塊狀砂紙或精製碳棒皆可用於後期磨顯漆紋。

推光處理-傳統推光處理是用鹿角粉等加花生油以棉花多次擦拭使其光亮。現在因其材料取得不易、價格高、費時等問題,改以汽車臘擦拭推光;但筆者則建議用天然棕櫚油製造的油臘推光,光亮效果與持久性皆不錯。

◆桼匋(烤漆)製作工序(註5)簡述-

註5:製作工序-在此敘述之製作工序為大略方式與技巧。有意學習漆藝者,可選讀臺灣商務印書館發行的「髹飾錄解說」或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出版的「臺灣漆陶漆畫展」等書籍。

天然生漆的乾燥方法有1.自然乾燥(註6)2.加溫乾燥(註7)。桼匋創作最好採用加溫乾燥方式,不僅能讓生漆顯色一致,更能讓陶、漆緊密結合。

註6:自然乾燥-腰果漆在任何環境條件下皆可快速乾燥。生漆一般有分2、4、6、8小時乾燥的種類,但都會因環境條件、氣候溫濕度、含油多寡而影響其乾燥時間。欲使生漆乾燥通常會採用陰室,讓陰室保持一定的濕度(生漆需在一定的濕度下才有助其乾燥,氣候若太乾熱則不利其乾燥),隔日乾硬即可接續髹塗。

註7:加溫乾燥-生漆除以陰室自然乾燥外,也可用加溫乾燥(俗稱烤漆)。一般漆藝創作鮮少使用加溫乾燥,通常以陶胎、金屬胎漆器較需運用此法。臺灣氣候環境較乾燥,而且不是所有作者都能有陰室來進行乾燥。因此可利用電窯進行加溫乾燥,也可和陰室一樣避免灰塵貼附於作品的困擾。筆者在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90-3期創作研究補助「漆藝“烤漆”創作與探討」創作案中,曾把經加溫乾燥後的作品,在漆面上局部刮除顯露出陶胎,並浸置於含水及松節油的桶中半年;之後發現經加溫乾燥的桼匋作品,其漆面部份縱使用刮刀去除,依然不容易使其剝落。而且烘烤時間、溫度控制恰當的話,在水磨、推光、顯色上皆比自然乾燥好,創作便可更快速有效,不必受制於氣候、環境等因素。

在陶胎製作上最好再添加80~100目大小的陶瓷高溫顆粒物(如鋯砂、矽砂、斷熱磚粒等)一起混合製型;然後在胎體乾硬後,再用80~100目數的砂紙整體磨平處理,使胎體表面留下孔洞以利屆時髹塗生漆的牢固附著。接著胎體進窯經800~900℃素燒,之後於欲上釉部份上釉處理經由1230℃左右高溫燒結,便初步完成胎體(若不上釉則不必經素燒,可直接一次高溫燒結)。之後的髹塗過程則與一般髹塗一樣,但最好每髹塗1~3層便進行烘烤(太多層才烘烤反而底下幾層會因上層的保護而無法完全乾硬、且顯色上不優)。若是單色髹塗作品則建議每層烘烤,使其每層漆在相同溫度、時間等條件下乾硬,致使顯色上相同(生漆乾硬條件與時間長短決定於放置之溫度、濕度。顯色上則需6至12個月後才會回色成穩定呈色)。

◆桼匋製作上工序大致如下:

打底(註8)-用精製生漆與松節油或樟腦油混合稀釋(註9),用髮刷平均薄塗於胎體一至兩層(不宜太厚)。

註8:打底-漆藝製作打底時不一定需添加砥石粉或瓦灰;筆者因在桼匋創作時,陶胎內有添加熟料顆粒,經砂紙研磨後造成小坑洞;這些小坑洞雖不大,但若只以生漆一層一層髹塗填補,需耗費許多時間。因此底漆加砥石粉約10%可增加漆面厚度;砥石粉或瓦灰不可加太多,否則經加溫乾燥後會造成漆面酥脆及貼附力變差等問題。

註9:混合稀釋-通常生漆、熟漆會添加松節油混合稀釋成需要的濃稠度。此外稀釋劑尚有桐油、汽油、樟腦油、煤油、香蕉水等。

固胎-以無油、有油黑漆或色漆加少量砥石粉及松節油或樟腦油,不含水混合調勻,髹塗於陶胎上。進窯經由窯爐慢慢加溫烘烤至150℃~180℃(烘烤約2~3小時)。

打撚-以傳統豆腐脫水去皮或蛋清加熟漆(黑漆、透漆)混合練製絞漆。再以塑膠保鮮糢包附軟質布或紙,搓揉成球狀;沾附絞漆輕拍或刮或畫或滴於胎體,形成凸起狀的紋理(此技法可形成變化多樣的紋樣,俗稱犀皮、蒔雨、、、)。

髹色漆-以相同或不同色漆髹塗於胎體約十層(次)不等。每層髹完最好都進窯經由窯爐慢慢加溫烘烤至150℃~180℃(烘烤約2~3小時)。最少也需在髹二~三層就烘烤一次。因若漆層太厚,不利內層乾硬。相對在日後顯色上就有差異性。

灑金、銀粉,貼金、銀箔-製作上若需灑金、銀粉,貼金、銀箔。在髹塗完後,暫不進窯烘烤。先放置陰室或陰冷處待至微乾稍粘。以粉筒或毛刷沾附金、銀粉,灑於所需之處後,再進窯烘烤。「需讓髹漆微乾再灑或貼附,若不待漆微乾硬就貼附金、銀箔,其亮度不佳且內漆不易乾及會在日後有脫漆情形」。

水磨顯色-大致上以300#→600#→800#→1000#→1500#→2000#不同粗細番號的水砂紙;逐(番)層小心和水磨出所需紋樣。並以海棉或棉布擦拭乾淨表層,漆層尚含水不宜立刻進行打臘;最好於水磨後,讓胎體置放數天或經電窯烘烤乾燥再進行打臘推光(生漆若乾燥足夠,有助於推光及光亮持久性)。

打臘、推光、摺漆-早期以棉布沾花生油與細瓦灰擦磨推光數十次至光亮為止。現改以棉布沾臘(天然棕櫚臘為優)推光;再以細緻的精製生漆(事先細濾過更好)用松節油稀釋,以棉花沾此於整體擦拭薄薄一層;並用不掉毛之棉布,輕擦去除多餘生漆即可。反覆進行四至五次(1至2天一次)。每次摺漆前再以中、粗臘進行推光一次後;最後再以細緻的棕櫚臘推光作品便完成。

※烤漆需知-生漆本身俱有毒性,雖不致影響生命安全,但其中毒之後的特性是奇癢難耐(但事後皮膚如經換膚一般白淨)。而烤漆時產量之氣味雖好聞,卻毒性加倍;因此若不是常期烤漆且免疫者最好於烘烤時離開並作好通風處理。

◆後記-漆瘡-

生漆含有漆酚,為兒茶酚的四種衍生物的混合物。另含少量氫化漆酚、漆樹藍蛋白、蟲漆黴、鞣質及樹膠等。由於生漆所含漆酚為一種半抗原,可與皮膚蛋白質結合,(主要為漆酚中的羥基與蛋白質中的氨基給合)。漆樹,其根莖葉和未成熟果實含有毒樹脂,易引起中毒;其汁液對某些特異質皮膚的人有刺激性,可產生嚴重的過敏性皮炎引起發癢或腫瘡,人若接觸漆樹脂液或散佈於空氣中的物質時,會引起皮膚過敏;使生理機體過敏,引起遲發型生理變態反應,產生接觸性皮炎,即所謂「漆性皮炎」。在古醫書上稱為漆咬人、漆瘡或俗稱漆毒。

漆性皮炎症狀約可分三種類型:丘疹性蕁痳疹型、泛發皮炎型、水腫型(最為嚴重,需立即就醫)。漆瘡大多出現在首次接觸者,剛開始會出現潮紅、而後繼發小皰、大皰,腫脹,皮疹奇癢,並伴有惡寒、發熱、頭痛等全身症狀。並可致哦心嘔吐、頭眩。肛門、會陰部皮膚發生丘疹,甚癢難耐。初發部位以顏面、頸項、腕關節周圍,尤以手指、指背為多,也可延及全身,但手掌發病者較少。在接觸皮膚上突然發生潮紅腫脹﹐灼熱瘙癢,或伴發丘疹、水皰,搔破則糜爛流汁(盡可能不要搔破水皰,否則易於日後造成明顯疤痕或嚴重性感染)。

許多人對漆藝創作有得漆瘡的風險,因此敬而遠之;或是染患一次後便懼怕放棄。其實漆瘡雖會有引起發癢或腫瘡等症狀,但是除少部份特異體質皮膚的人外,一般人皆可於一星期或數天消退,甚至漸漸有免疫力及抗體。筆者也曾染患漆瘡甚癢難耐,但數天便消退;至今縱使以手攪拌生漆也不曾再患。

筆者建議有興趣及喜愛漆藝或桼匋創作的作者,只要工作環境保持通風良好,以及注意以下幾點漆瘡護理事項便可輕鬆進行創作:

1.染患漆瘡時,暫時避免再接觸生漆、漆樹、新髹未乾的漆器等。不宜用熱水或肥皂水洗滌,禁止用刺激性強烈的止癢藥。

2.平時多喝開水,給予容易消化的食物,忌食辛辣、油膩、魚腥等發物及酒類。

3.除了就醫塗抹消腫止癢藥劑外,平常多喝檸檬汁加蜂蜜或可待於冷氣房間,亦有防制及減輕病症之效。

4.為避免或減少在製作漆器過程,皮膚留下難洗的生漆;可事先於手部及可能接觸面塗抹薄薄一層凡士林或隱形手套噴劑,如此便可方便洗淨和避免因事後殘留的生漆而造成過敏。

 詳細圖文資料--國立台灣工藝研究所 http://www.ntcri.gov.tw/

陳鏡 http://www.wretch.cc/blog/tcca

陳鏡 於2006-09-20 12:22:28發表 | | 最新回應 (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桼采匋藝術
[ 發表時間:2009-05-30 18:41 ]

老師您好~
您把桼采匋藝術解說的好詳細
也讓我知道什麼是桼采匋藝術
又多認識了一樣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8692〉人
  • 最近登入時間: 尚未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