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漆藝“烤漆”創作與探討
2006-09-20 12:18:19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九十年度美術類創作補助
* 漆藝“烤漆”創作與探討 *

【創作報告】
此創作計畫六件作品中-計2件木胎、1件脫胎、三件陶胎進行烤漆探討。
「木胎」於創作中進行多次烘烤失敗;因生漆須於窯爐烘烤150~180℃之間,始能見效,否則生漆反而不會乾硬。但木材於髹漆前便多次進窯烘烤20~30℃使其初步防止變形。但終究無法於承受150~180℃之間的加溫烘烤而產生曲反變形。或許晚生對於木材之材質認識不夠,所以一直無法有效的完成烤漆製程。
「脫胎」傳統作法是胎體貼覆十餘層後,放置於陰室6~12個月使其整體定型,方進行髹漆創作。為能縮短此項技法創作時間,進行脫胎的烤漆實驗;原則上成形、髹漆、顯色上皆有不錯的成效。卻於150~180℃烘烤後胎體卻反而變較脆弱,不耐敲擊;敲擊聲鬆散。因脫胎製程是由生漆加瓦灰調合,層覆於胎體上再平貼一布。問題就在於生漆中加瓦灰,原本是讓生漆有一厚度利於牢固及定型。但於多次烘烤後,雖生漆能快速乾硬,瓦灰和布則反而變較脆弱。整體上雖沒變形,但對作品日後保存、收藏上則大打折扣。因此目前“脫胎烤漆創作”之技術問題仍有待突破嘗試改進。
「陶胎」此部份進行烤漆創作成效良好,對於未來台灣漆藝創作頗有突破及發展性。陶胎之漆器製作不難,問題是陶瓷(胎)經過1230℃高溫以上燒結,本身毛細孔變非常小或無,已無法讓生漆有效覆著其上;所以生漆髹塗於陶胎之上,若沒有經過150~180℃烘烤處理,只經正常陰乾處置,生漆猶如貼附於玻璃表面的一種“假覆著”,一段時日後便會剝落及不經敲擊與保存、收藏。此成品若有小小缺口,裝水使用則很快有整片剝落現象產生。
所以陶胎在製作上最好再添加80~100目大小的陶瓷高溫顆粒物(如鋯砂、矽砂、段熱磚粒等)一起混合成型;然後陶土完成且乾硬後,再用60~80目砂紙整體磨平處理,使胎體表面留下孔洞以利屆時髹塗生漆的牢固附著。接著胎體進窯經800~900℃燒製,之後於欲上釉部份上釉處理經由1230℃高溫燒結,便初步完成胎體(若不上釉則不必經此,可直接一次高溫燒結)。
之後的髹塗過程則與一般髹塗一樣,但最好每髹塗1~3層便進行烘烤(太多層才烘烤反而底下幾層會因上層的保護而無法完全乾硬、且顯色上不優)。若是單色髹塗作品則建議每層烘烤,使其每層漆在相同溫度、時間等條件下乾硬,致使顯色上相同(生漆乾硬條件與時間長短決定於放置之溫度、濕度。顯色上則需6至12個月後才會回色成穩定呈色)。
「材料與技巧解說」
水砂紙-所需為300#、600#、800#、1000#、1500#、2000#等粗細之目數。以KOVAX品牌較耐磨持久。(一大張分割為十六小張以備用)
生漆、熟漆-有無含油、含油兩種。台灣現已不生產生漆,皆賴於大陸、越南、日本等地進口,再添加松節油、桐油、樟腦油等處理,乾硬度與顯色性上因此較差;大陸福建、日本輪島產製之漆乾硬度與顯色性皆不錯。
松節油、樟腦油-生、熟漆與色漆一般會以松節油調合攪拌成所需濃度,若加樟腦油調合,則有利漆面平滑光亮,但乾硬時間會加長。(經加溫烘烤則可快速乾硬)
胎土-陶瓷土有高、中、低溫幾種,為何一定要選擇高溫土燒製與進行髹漆創作。因中、低溫土所覆之釉的燒製溫度無法達到裝盛食物之安全標準(陶瓷釉藥需經1230℃以上高溫燒結方能使其金屬化學物質穩定,例如三氧化二鐵經高溫燒結後轉變為四氧化三鐵成為穩定分子狀態。而中低溫之釉藥大多會含鉛使其降溫融化,就算不含鉛也因溫度不夠而無法使金屬化學物質成為穩定分子狀態)。
烤漆溫度-生、熟漆其變質與耐溫度約至300℃,而選擇150~180℃進行烘烤是不超過其耐溫度與近乾硬條件,且溫度太高生、熟漆則會變脆反而不利日後保存。
漆與釉-生漆不能覆蓋於釉藥之上,因大多釉藥如玻璃般平滑,容易使生漆於日後剝落。 因此若在同一件作品上有生漆與釉藥的共同創作表現,需於製作胎體時在交接處以細鋼針或鎢鋼針刻劃出細分隔線;此分隔線中再用化粧土(色土)填畫其上後燒結,讓生漆與釉藥於同一件作品上分別存在而不互影響。
髹漆裂紋法-通常此技法用蛋白、蛋黃擦覆其上,讓它因蛋白、蛋黃的自然乾硬,產生裂紋,但裂紋面不大;若要使其裂紋面大,一般大多以化學漆取代。但晚生發現以蛋白、蛋黃攪勻(需挑起蛋臍帶),再用噴槍平均噴覆於胎體上,重要的是再以吹風機加速其蛋白、蛋黃的乾硬時間(冷風、熱風各有不同效果),便能產生漂亮的大裂紋或皺紋。另外此項處理後以80~90℃烘烤或自然陰乾;要再髹漆前需把蛋白、蛋黃清洗乾淨(以40~60℃的水來清洗,可清楚看見蛋白、蛋黃的部份而完全洗除;若清洗不完全則會使下次覆蓋之漆層結合度降低。)
髹漆起皺法-此技法是以蛋清或傳統豆腐與透漆或黑漆或色漆一起攪拌,產生黏稠度;再用保鮮膜包裹棉花,沾其漆拍打或髹塗於胎體;此漆會產生凹凸及皺紋面,也因會有一定的厚度,因此不易乾硬;通常需放置陰室3~6個月或以上才能乾硬,若不經乾硬就又髹漆多層於上,更會使下層生漆無法乾硬,屆時水磨處理時會整片剝落難看。但若以窯爐烘烤便能免除這些問題及縮短創作時間與漆面顯色。
貼附金、銀箔-一般以生漆調稀打底,待漆快乾硬而稍粘時貼附金、銀箔(若太早貼附則會使其金、銀箔糊掉及不利其亮度或不能乾硬)。
過期生漆-生漆於採集製作後,通常約2~3年時效;過此則不易乾硬或完全不乾硬。因此對生漆用量少的作者,較為浪費;當然也可能買到近過期的生漆,棄之可惜,留下無用。此時烤漆處理則可解決這個問題。
烤漆需知-生漆本身俱有毒性,雖不太影響生命安全,但此中毒之後的特性是奇癢難耐
(但事後皮膚如經換膚一般白淨)。而烤漆時產量之氣味雖好聞,卻毒性加倍;因此若不是常期烤漆且免疫者最好於烘烤時離開並作好通風處理。
推光處理-傳統推光處理是用鹿角粉等加花生油以棉花多次擦拭使其光亮。現在因其材料取得不易、價格高、費時等問題,改以汽車臘擦拭推光;但晚生則建議用天然棕櫚油製造的油腊推光,光亮效果與持久性皆不錯。
漆藝之烤漆未來發展-以烤漆方式進行漆藝創作與傳統漆藝技法的相較下,互有長短之處。然而若以陶胎為主體則以烤漆方式最佳,對作品保存與收藏上也更優異。多年前台灣舉辦一次中日漆藝交流展,日本作家皆有漆藝之深厚技術與理念;在活動聯誼中有一日本作家提出「日本漆藝歷史悠久,蒔繪、鎗金等技藝建全;建議台灣作者應該有一種或一套屬於台灣自己的技法。」此番話也反映出日本對台灣漆藝界之觀感,於是晚生深刻感懷台灣人才輩出,然而在臨摹他人技巧外願發展自己一套足以代表台灣技術與驕傲的很少。晚生希望以陶胎烤漆方式繼續創作更精緻更優秀的作品,在學習他人技巧外也努力創研新的技術,慢慢建立出屬於自己的一套模式、手法。

桼采匋 創作者-陳 鏡 紀錄

陳鏡 於2006-09-20 12:18:19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3302〉人
  • 最近登入時間: 尚未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