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陶瓷製作過程
2011-01-12 11:20:14

陶瓷的製作因作者的種種考量及偏好會選擇不同的成型方式,其目的皆是為了完成作品上的不同,也會有不同的質感和與釉色產生不同的發色反應,以陶藝的創作過程而言,過程如下:

一、構思:思維整理

二、平面繪圖:草圖、完成圖。

三、選土:作品為達到不同感覺而有所選擇,商品以成本為考量。

四練土:早期以人工練土,現為機器練土。

五、成型:

  (1)手捏:不需具專業技巧。

  (2)土條:將土揉成條狀盤繞,修整接合。

  (3)陶板:將土橄成片狀,按所需造形接合。

  (4)拉坯:將土置於拉坯機上,運用拉坯機的轉動和手的擠壓、拉的動作,配合拉坯機和旋轉速率將土拉升,變形成所需形體,必要時並配合工具修整。

  (5)陶塑:以雕塑技巧,塑出各種型體。

  (6)壓坯:分為內壓模和外壓模,依形狀做塊狀壓坯或以陶板壓坯,但需做結構補強,及做脫模後修整,形狀不限,但需可脫模

  (7)旋坯:以石膏模為主,分車刀成型和鋼頭成型,石膏模外部以鋼模固定,車刀成型為成膏模轉動,鋼頭成型為鋼頭旋轉,以小件圓形杯、碗、盤為主要成型大宗。

  (8)注漿:以石膏模的吸水特性,在石膏模壁凝結坯體形狀,按個人需求有厚薄之別再將剩餘泥漿倒出,造成空心,待坯體乾燥至可取拿程度,再行脫模。

六、陰乾:半乾、操作不變形程度。

七、修坯:

  (1)拉坯:修整線條及厚度和底部。

  (2)手捏土條陶板:表面修整及造塑線條修整。

  (3)陶塑:造型線條、厚度及表面質感修整。

  (4)注漿旋坯:以模線修整為主。

八、接坯:附件接著及最後表面質感修整。

九、乾燥:以作品厚薄和成型方式做不同的乾燥方式拉坯、陶塑、陶板、土條、手捏以陰乾較不易產生裂痕。注漿、旋坯可置於乾燥室及至室外日曬,不管何種方式皆需完全乾燥。

十、素燒:通常以800℃為燒成溫度,可以方便上釉操作及淘汰不良品,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釉燒成本浪費。

十一、上釉:

   (1)淋釉:特色為直接造成釉色流動痕跡,但需注意釉藥粘性及厚度,以避免縮釉及跳釉。

   (2)浸釉:將坯體依浸泡位置面積直接浸於整桶釉中,需注意釉的比重,約4950度左右,過濃易造成流動粘底,過稀發色不完全。

   (3)噴釉:以噴槍將釉噴於坯體上,較為均勻。

   (4)彩繪:以筆沾釉,沾釉在坯體上彩繪,可表現出繪畫的畫面和筆痕,也可以填釉方式表裡出圖騰式畫面。

十二、釉燒:依土的熔點和釉的熔點來決定燒成溫度,不同土和釉在不同環境和窯爐,溫度皆產生不同釉色變化和質感,燒成氣氛另有氧化燒和還原燒,氧化、還原可做不同程度的氧化,還原燒做呈現不同的釉色,土的變化,1200℃以上為高溫燒,1200℃以下為低溫燒。

第三節、陶瓷成型技術

陶藝成型過程中,原料和做法是影響成品好壞的先決條件,粘土有膨脹系數的高低,砂質粒度的粗細或熟料添加的多寡,都會造成龜裂和呈色不佳的不同程度影響,砂質顆粒多則粘土越粗塑性就越差,不同的表現和追求不同感覺的藝術性,是作者所需做的抉擇。在成型製作過程中,更需掌握幾個重點:

一、乾溼度:乾溼度不均是造成收縮不均的一個因素,在製作有接著部份的作品時,要很細心的去掌握和控制坯體的乾溼度,通常會用噴水、浸泡、溼海棉擦拭或用溼布覆蓋,甚至視作品需要,可以用塑膠袋包裹,讓坯體產生不同乾溼需求

二、坯體厚薄:坯體厚薄不均,也是造成收縮不均的一個因素,坯體在收縮過程中會產生拉力,厚薄差異太大的坯體很容易造成裂痕,厚的部份以較大拉力將薄的部份拉裂開來,厚薄不均也容易造成坯體的變形。

三、坯體接點:陶藝創作過程常常會出現接附件的情形產生,在接著的位置需考量外,拉坯有一個原則,即面接不如線接,線接不如點接,接著的泥漿調製也不宜太稀,因為太稀的泥漿除了造成更大坯體乾溼差異外,接著面不可能是密合的兩個面,因此泥漿除了扮演粘著劑外,它也是填補縫細的填充劑,太稀泥漿除了流動性大,水成份太高外固體填充體積太小,也是很多作品無法有效接著的因素之一。

時間因素:陶藝成型過程中,每一動作皆有其時間性,一般人常因瑣事而停下手邊工作,忽略每一階段中,乾溼度及時間效益的掌控坯體放置時間越久,則表面溼度的散失會造成坯體表面和內部的差距加大,在接坯時容易造成主體和附件間的差異溼度,接著時似乎完美的表面但在陰乾過程中,裂痕即會一一出現,即使有再好的修補技巧,除了浪費許多時間外,受傷坯體也將難以回復到原有的完整結構。

  綜觀以上幾點,陶藝的製作過程需要很大的耐性外,細心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許多作者在製作過程中,往往會省略步驟和存有偷懶心態,以為沒人看到,可是往往缺點會在乾燥過程中一一呈現,到最後只有敲掉坯體一途,前面所花費的時間和精神,因為自己的偷懶心態,而變得毫無意義,坯體厚薄並非全然是技術面的高低表現,一位匠師會一直執著於單一技術的精進,但真正的創作者應懂得作品的生命精神,按自己的意思去表現出厚實感或是細膩的質感,而非一味追求薄坯的成型難度。

蕭巨杰 於2011-01-12 11:20:14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5647〉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7-09-09 23: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