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陶壁的表現與形式
2011-01-31 11:06:08

陶壁的表現與形式

由字義而言,陶壁似乎可以解釋為陶瓷牆壁,但就建築發展觀之,牆面的材料由木材→土牆→水泥牆的演進過程中,建築陶瓷已形成一個獨立的發展類別,瓷磚與地磚除了建築裝飾以外,阻隔水與水泥牆面的吸水性,是瓷磚的主要功能性之ㄧ,也相對產生出建築陶瓷的廣大市場需求與經濟效益,建築瓷的發展也一直走向模組化產生的量化產能,提供市場低價的產品供應,以滿足建築的附屬品的需求,也就是說建築瓷需維持在一定成本比例內,因此,讓一般人存在一種瓷磚是低價品的價值觀念。

    陶壁的發展,即使在多樣現代建築材料中,依然可以體現文化的精神面,更存在一種強烈的文化素養,與藝術內涵的共生創作品,它的產生是在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過程中,從傳統藝術中,甚至在傳統的陶瓷表現形式中,被抽離出來,因為陶壁可結合繪畫性與雕刻性,更可賦予豐富的色彩性,傳統的陶瓷發展,包含實用性食器、祭祀用的禮器、觀賞用的裝飾品…等等,始終都保留著功能性與機能性,陶壁融合現代觀,從人、環境與空間切入,結合環境心理、視覺與藝術心理,陶壁即成為現代陶瓷發展的另一個發展主軸。

     然而,在陶壁發展越來越被重視環境下,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但由於未有人針對陶壁來做研究,造成定位不明,進而模糊了建築陶瓷與陶壁間,似乎談的都是一樣的,若以廣義的解釋,只要以陶瓷拼貼組成或一個牆面,即可稱之為陶壁嗎?試問,台灣公墓中許多土葬墓園中,常會有白色磁磚為底,轉印上許多忠、孝、節義的牆面也算嗎?筆者並非要否定任何的表現形式與應用地方,又以工匠與藝術家、工藝品與藝術品一直都存在著爭論空間,也沒有人願意指明誰是工匠、誰是藝術家,誰做的是工藝品,誰是創作品,因此,筆者只能就表現形式、技術難度與藝術內涵作價值的分析與判定。

     從許多作品中我們可以整理出兩大類,一、平面類有繪畫性的彩繪,轉印或釉色表現。二、立體類有淺浮雕,半浮雕或半圓雕。從組合方式分,又分直線組合任意線組合

    

   

   

   

項次

   

         

        

1

主體結構

有高低厚薄差異〈淺浮雕、半浮雕、半圓雕、塊狀幾何形〉

厚度均一〈瓷磚類、馬賽克〉

2

表現形式

1.具有雕塑性、篆刻性,強烈的肌理、線條與面的結構

2.具有豐富的空間表現性

3色彩可結合肌理表現質感

只能以平面的繪畫性表現空間、色彩與線條

3

組合方式

塊狀組合、直線組合、任意線組合

直線組合、任意線組合

4

視覺藝術

具有量感與觸覺性、作品張力較強

平面視覺、視覺感受較為單薄

5

技術難度

1具有立體結構難度、空間難度2製作接點過多、容易產生收縮裂痕

3過厚坏體在燒成過程中也容易產生爆裂

4形成面的組合,容易讓間隙過大,使得修整時間加多

5上釉較難

無結構難度、易產生翹曲、容易上釉

6

製作流程

圖稿>塑型>修整>切割分解>修整>陰乾>素燒>上釉>柚燒

圖稿>切割分解>修整>陰乾>素燒>上釉>柚燒

 

    在許許多多的陶壁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作品傾向以熟料土製作,並傾向不施釉為主,因為熟料土的調配主要為了捏塑創作的需求,將鍛燒過熟料加入陶土中,以降低陶土的收縮比例,也加強了土的支撐性,但熟料土的缺點在於上釉時,釉藥容易產生跳釉與縮釉現象,換言之熟料土是以表現土的材料質感為特色,相對的,一般陶土,即未加熟料土的陶土,在捏塑的過程中,要克服收縮時,在乾燥過程中產生的拉裂問題,難度要比添加熟料的陶土提高很多,固為捏塑補土產生的接合點過多,也直接造成成乾濕度的不均,往往乾燥到一定程度即開始出現裂痕,而捏塑過程中也容易產生將空氣包到土裡。使得在燒製過程中,產生爆裂,但是如果能克服成型階段的技術難度,一般陶土,在上釉與燒成上,即不容易產生跳釉與縮釉現象,可以發揮釉藥的豐富色彩。

    中國的陶瓷精神,強調文化內涵外,技術上三者必須同時存在,方能成為一件陶瓷品,從隨唐以來高溫燒製中,不曾出現沒有上釉的陶瓷品,除了偶爾出現的民窯中,個人捏陶的趣味性作品,和墓葬品,除了低溫釉外,掺雜使用植、礦物性顏料做燒成後的塗裝裝飾外,陶瓷在石雕與金屬雕塑中,除了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外,豐富的色彩也是其他立體作品所欠缺的,更有千百年不變的釉藥顏色特性。近代的陶藝發展,由於資訊的發達,西方藝術的觀念,著重於創作者的創作觀念和作品的表現形式,衝擊著中國傳統陶瓷觀念,西方藝術固然有其優點,但在藝評制度未建立時,觀者的盲點與迷失將使人失去判斷能力,一件好的作品需要具有許多的條件,以陶藝作品而言,需具有作品的原創性、材料的肌理質感、釉藥的表現、燒成火候產生的氣氛變化、造形美學、創作生命意涵等等元素,因此,在回歸到陶壁的公共藝術時,將面對石雕與銅雕的選擇時,如何凸顯優勢與差異性,豐富的釉色與可塑性、材料肌理質感變化,將是其他創作素材無法取代的,也讓先進國家越來越重視陶璧公共藝術的應用,所以陶璧將會是未來陶瓷藝術發展的重要指標。

材料特性比較

序號

項目

陶瓷

石雕

金屬

1

材料

黏土、釉藥

石材

鋼鐵、合金

2

特性

1.  耐酸鹼不導電

2.  以釉為色彩,永不質變,色彩豐富。

1.  耐酸鹼不導電

2.  石材原色,無色彩變化

1.  會導電及銹蝕

2.  以油漆上色

3

保養

以清水或溼布擦拭,可用揮發性溶劑

滲入石材中的無法清除

3~5年需保養防銹與上漆

4

變化性

可塑性高及豐富的造型,肌里質感變化

無法做豐富的造型及肌里質感

翻製可具造型肌里質感變化,焊接則呈現金屬鋼性

5

視覺感受

溫潤樸實的質感

因石材原色單一較具冷調造型編厚重

金屬的冰冷感受

6

製作方法

高溫1200C以上燒成另類石質

雕刻及研磨(削去法)

1.  雕塑後翻製

2.  焊接成形

7

備註

蕭巨杰 於2011-01-31 11:06:08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2〉人
  • 累積人氣:〈632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7-09-09 23:0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