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概談台灣水墨發展
2008-01-16 08:27:00

概談台灣水墨發展(94 - 01 – 01刊登於國有財產局雙月刊


平常有同事問我如何去欣賞一幅畫,尤其是面對抽象畫,真是有看沒有懂,我只能說現在的畫是一門學問,不像以前作者表現的是花、山川、流水或人物等單純的景物,現在的畫是作者內心對這個世界所發生的情事或現象透過內心感受之後經過思想的整理、檢討而引發一種感受,他透過畫作要將這種感覺來表現,因此我們要瞭解一幅畫作,必定要瞭解作者所處的環境、歷史背景與畫作中的線條、顏色、造型等等所代表的意義,如紅色代表憤怒、熱情,而直線代表理性、僵化等等,因此我說他是一門學問,當然水墨畫目前不至於那麼抽象,但是逐漸走向超現實是趨勢,還不至於看不懂啦,當然在了解水墨畫之前,對台灣水墨的發展史應該要有初步認識,以後在欣賞水墨畫時,能充分的去分析與解構它。
壹、明清時代
明清時代早期閩南移民來台灣之初期均為拓荒開墾,賺取費用回內地(大陸),直到清末巡撫劉銘傳等將台灣建設成有小規模之城市及穩定的商業社會後,渡海移民者方願在台落戶成家立業,而來台發展有較好之成就者,其家族性的深宅大院如板橋林本源家,台中霧豐林文察家,及鹿港台南等地商人巨賈,開始重視家中文雅的擺設,營造並教育後代文人為官的環境,書畫進而受到台灣社會重視,而當時的台灣畫壇,以中部的王席聘、王蘭生,台南的林朝英、林覺,北部的謝琯樵、呂世誼等人最為傑出,留傳下來的創作也較多,當然還有許許多多的傑出者,如李霞所繪之人物等,不勝枚舉,而多數人,其畫風大多脫離不了中國古代筆墨高雅之表現。
貳、日據時期
台灣早期的美術發展係延襲中國傳統文人畫的畫風。不過當它陷入形式化的格局時,卻因為中日馬關條約,讓日本人佔領台灣,因而傳入日本文化及西洋畫風,而將台灣的美術發展史導入了另一個國際化的層面,在日本殖民政策下,西洋畫(油畫、水彩)、膠彩畫,透過國民教育體系,成了當時台灣藝壇的主流。1927年開始,由台灣教育會主辦「台灣美術展覽會」(簡稱「台展」),之後每年皆主辦「台展」,直到1935年。1937年日本侵略中國,爆發中日戰爭,停辦一年。1938年開始,官展直接由台灣總督府文教局(教育局)主辦,稱為「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簡稱「府展」),共舉辦了六屆,1943年後日本因太平洋戰爭節節敗退,無心再辦官展,於是日本統治下的前後十六屆官展,就此收場。
部分「東洋畫」指的是組合了日本風格的畫與中國傳統國畫。第一回「台展」脫穎而出的,便有「台展三少年」(指郭雪湖、林玉山、陳進三位台籍畫家,以寫生方式突破傳統臨摹作晝,並精緻線描與填彩,當時許多台、日保守派畫家全遭落選,而三少年竟一夕成名)帶動了發展出「地方色彩」的美術。而「地方色彩」即指台灣的特色,它包括了熾熱的南方色彩,亦有自然的台灣景色與動、植物、街景、民俗風情、宗教及生活習慣等鄉土藝術。
在日據期間,中國傳統水墨畫因不受「台展」青睞而一度消沈沒落,直到國民政府來台後,於文化政策上強調中原正統,逐漸成為主流,相對之下,東洋畫(膠彩)則日漸式微。直至1960年台灣省美術展覽會接納畫家劉國松的建議,將國畫部門分成兩部,把東洋畫歸於省展國畫第二部,才結束了長期的「正統國畫」之爭。
參、國民政府遷台
溥心畬、黃君璧與張大千是民國以來傳統水墨國畫中老一輩畫家的代表人物,他們的後半生都跟台灣有密切的關係,也給予台灣國畫畫壇很大的影響,因而合稱「渡海三家」。如果說「渡海三家」這三位大師為台灣地區傳統國畫的發展奠下了重要深厚的基礎,那是一點都不為過。然而,雖然同樣是從深厚的傳統筆墨基礎中走出,也都具有中國面臨時代沖激變動的大背景,溥心畬、黃君璧與張大千卻呈現了迥異的藝術創作路線,而他們各自所代表的不同藝術創作理念,也顯示了中國傳統知識份子在面臨西方文化強烈激盪下,所不同的因應表現,因此從溥心畬、黃君璧與張大千三家的畫風內涵與特質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中國水墨畫在現代的發展及轉化過程。
溥心畬擅山水、人物、花鳥、走獸,山水以「北宗」為基;筆法以「南宗」為法。注重線條鉤摹,較少烘染在「渡海三家」中,對台灣國畫藝壇影響最大的,首推黃君璧,1949年黃君璧渡海來台後,即擔任師範大學美術系的教授兼主任,主持師大美術系長達二十年,倡導國畫寫生教學,其個人創作理念與風格,深刻影響戰後台灣水墨發展,由於曾是蔣宋美齡夫人的繪畫老師,是第一位封上「國師」稱號的畫家。
在渡海三家中,若論復古畫風最徹底、畫風面貌最豐富的,首推張大千,1936年,張大千受聘為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教授,這段時間,他特別愛畫花卉、人物,尤其愛畫荷花。那時,他的名聲就很響了,和齊白石並稱為「南張北齊」。
為了更進一步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1941年,他不遠千里去西北荒僻的戈壁裡,住在敦煌石窟中二年七個月之久,所以他畫人物仕女,確實受了敦煌壁畫的影響,明顯的轉變了作風,特別擅於用複筆重彩,顯得豐厚濃重;張大千更痛下工夫臨摹仿古,舉凡畫史上諸家,無不徹底精研。六十歲後張大千旅居歐美,接觸新文化開展視野,進而創出潑墨重彩風格,潑墨山水更成為張大千所廣為人知的一大特色。
肆、美術系傳承多方發展
由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政治作戰學校美術系、文化大學美術系、國立藝專及各師專美勞組等招收學生傳承水墨畫,人才輩出各擁特色,而水墨畫之發展也逐漸脫離中國以筆墨為主之傳統,邁向色彩與抽象之視覺表現境界。
我們在欣賞繪畫時,不需要去聯想到這是由那一國家傳入之畫種等所謂「文化侵略」之非議,只需要對畫面的形式、顏色、筆觸等去發覺作者所要表現的含義,去感覺畫面所帶給我們視覺的感動就可以達到與藝術對話的目標,而水墨畫畢竟是東方民族所特有的繪畫方式,以毛筆、宣紙及黑墨來表現是柔性的,是內斂的,是中庸之道,是深沉的禪學,是最能洗滌心靈的一門藝術,至少我這樣認為。

                                                          阿龍哥1995

沈建龍 於2008-01-16 08:27:00發表 | | 最新回應 (3)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正雄
[ 發表時間:2008-01-28 00:05 ]
有時會看看藝術品,但從沒想過發展的源由。
今天看到這些水墨發展的說明後,真的讓我對水墨的發展又有的更深的一層了解了 ^^
發表人:阿龍
[ 發表時間:2008-01-18 16:50 ]
藝術學習可分為藝術史或藝術評論
我是學習繪畫實作
其實只要選擇ㄧ項
專精即可
發表人:小寶哥
[ 發表時間:2008-01-17 00:00 ]
哇~~~看完這篇文章後,更加瞭解的台灣水墨了
不過這門藝術真深,看來在學會欣賞前還需要不少時間學習才行了...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7146〉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0-11-19 09:4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