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發佈訊息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2009兩岸當代陶藝論壇
2009-07-09 06:50:00
7月3、4日為期二天的兩岸當代陶藝論壇在鶯歌陶博館圓滿結束,筆者特地從高雄北上參加此兩岸交流之盛會,原本期待會遇到許多熟悉的朋友,可惜參加的人數不如我的預期,是大家太忙了嗎?亦或是對陶藝的熱情降溫了?還是對兩岸陶藝交流興趣缺缺?或者是陶博館的宣傳不力?

    此次展覽及論壇主要由台南藝術大學張清淵教授及中央美術學院呂品昌教授聯手策劃,台灣參展的主題是「測量、探底」,而主要參展陶藝家幾乎是台南藝術大學應研所的畢業生,雖然其以「當代陶藝」為訴求,作品也達到不錯的水準,但還是感覺有些遺珠之憾,畢竟台灣還有許多優秀的陶藝家未能參與此盛會,少數人的作品無法代表整個台灣的當代陶藝現況,但若是廣邀各界陶藝家參展,也有可能被批評成陶藝大拜拜之譏!以筆者之見,應該是北、中、南、東各遴選三到五位優秀陶藝家參展,較能平衡整個台灣的陶藝生態,亦較能炒熱這次的活動熱潮。而筆者看到的是台灣當代陶藝生態逐漸被某一些人所壟斷,雖然他們的作品達到國際的水準,但是筆者很難從這些作品上看到台灣文化或者中華文化的根,展場中若沒標示作者姓名,還真難以區別是台灣的或是外國的陶藝家所做。

    而大陸的展覽主題是「文思、物語」,參展的大陸陶藝家相對於台灣是比較多一些,作品風格就比較多樣化,但是其作品水平則落差較大,頗有台灣在八十、九十年代陶藝方興未艾之際的局面,同樣被中國傳統文化的包袱壓得有些四不像,但畢竟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衝得太快的就完全西化,總是需要十年的時間讓傳統與現代之間互相碰撞磨合,才能發展出水平較一致的陶藝生態,期待十年後大陸的陶藝樣貌。

    至於兩岸當代陶藝論壇,台灣陶藝界參與的狀況並不是很踴躍,表訂發表的論文各個題目都頗令人期待,但是筆者感覺論壇的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怎麼講呢?每一個主題發表的時間都不到50分鐘,使得論文發表人只能以概說式很快的把簡報翻完,根本很難進一步說明其論文的精闢之處,更令人可惜的是最後的座談會竟是由台上的教授貴賓輪流發言用掉了50分鐘,最後只留下10分鐘讓參加的學員發問,是主辦人擔心一開始就開放發問而沒人提問會很尷尬嗎?才讓台下的學員呆坐?近幾年的座談會好像都是這樣!難怪下午一到座談會時間,學員走了將近一半。

    是筆者太愛發問了嗎?每次座談會要是沒發問就感覺白參加了!結果是筆者一個人一口氣提了三個問題,一是建議以後類似的論壇希望能延長每堂課的時間為90分鐘,讓發表人有較充裕的時間發揮。第二是對於當代陶藝提出的省思,自古以來陶藝的發明是為了以實用為目的,幾千年來製陶人都被貶低為工匠,陶瓷亦被當成工藝品對待,近些年一些現代藝術思維將陶藝帶進了藝術殿堂,擠身與繪畫、雕塑同等地位,但是相對的卻將陶藝從大眾的生活中抽離,有多少人願意走進美術館或是陶博館參觀?而我們這個階段應該反思如何將現代陶藝創作的元素融入實用陶藝之中,再將陶藝融入大眾的生活當中,即藝術生活化的狀態。第三是對大陸景德鎮陶瓷產業發展的現狀提出問題,就筆者所知,大陸的潮州是世界的陶瓷代工工廠,廠量驚人,但是千年陶瓷歷史的古鎮--景德鎮目前的陶瓷產業卻還未創造出具備世界水平的產品外銷(當然筆者提問時不好直說啦!),明清時期銷往歐美的青花瓷聞名於世,而今景德鎮的陶瓷產業發展狀況為何?答案並不讓人滿意!!

張桂維 於2009-07-09 06:50:00發表 | | 最新回應 (2)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張桂維
[ 發表時間:2009-07-11 18:48 ]
林先生您好:
感謝您的回應!您過獎了!
歡迎轉載文章!
不知藝評人..策展人有哪些工作性質?
可以詳細說明嗎?謝謝您!
祝 鈞安
發表人:林株楠
[ 發表時間:2009-07-09 22:12 ]
老師您好:
我閱讀許多老師的文章後覺得的文筆及對藝術的內涵有很多見解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想邀請老師加入我們的藝評人或策展人,或是老師同意我們轉載你的文章?感謝老師對我們網站的支持,
謝謝您
祝 藝安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491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3-06-01 20:1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