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臺灣現代畫家的花卉畫- 1- 李梅樹
2008-06-02 12:52:00

臺灣現代畫家的花卉畫

-1-李梅樹

 

 

 

 

 

 

文. 楊佳蓉

 

 

 

李梅樹  勺藥

 

 

 

 

    花卉的靜物畫在一般觀念裡,是一種模仿真實花卉的繪畫形式,柏拉圖(Plato,前427-前347)和亞里斯多德(Aristotles,前384-前322)曾經提出「模仿說」,認為模仿包含「外形的再現」(literal representation)與「性格或情感之再現」(emotive representation),以花卉為題材的畫家,除了藉花卉來演練繪畫技法,或者當做一種裝飾畫,拿來做為空間的陳設,滿足視覺的需求;還有些畫作是表現花卉的隱喻或擬人化的神韻,甚至反映畫家的內在性靈和情感。

 

 

 

 

 

另外,模仿意謂存在於作品和對象間的相似性,法國理論家丹納(Hippolyte Adolphe Taine1828-1893)覺得:完全的模仿無法產生美感,絕對沒有人拿攝影作品與繪畫創作相提並論;因此模仿是一種對智慧、經驗、情感的重新演練,藉由模仿使藝術的生命得以延續;花卉繪畫製作得再逼真,也比不上花卉本身或攝影作品來得逼真,然而畫家憑著花卉寫生,不斷的對花卉進行模擬,以藝術的形態呈現出來,這就是花卉繪畫迷人之處。

 

 

 

 

 

    臺灣的現代畫家繪製不少花卉的靜物畫,本文以前輩畫家李梅樹、郭柏川、郭雪湖為例,賞析風格相異、美不勝收的花卉畫傑作。

 

 

 

 

 

 

 

 

 

 

 

李梅樹的花卉畫

 

 

 

 

 

1902年李梅樹出生於台北三峽鎮,受父兄影響至深,一生對繪畫志趣、藝術活動、政壇事務、美術教育和三峽祖師廟重建非常投入,具有多種社會公認的角色,擁有多種特別才華和成就,因而倍受尊敬;在臺灣前輩畫家中,其藝術與本土風物結合的獨特風格,融匯成個人的生命情感,顯得很特殊。

 

 

 

 

 

李梅樹堅定理想,從事美術創作終生不輟,留下許多可貴的作品。李梅樹創作早期約指日據時期,也稱為外光派時期,即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繪畫形式1927年的《靜物》入選第一屆臺展,1940年的《花與女》分別入選第日本四屆文展。中期約為戰後到1977年,也稱為台灣本土時期,繪畫創作直接取材自台灣素材。晚期為李梅樹病後一直到1983年逝世為止,可稱之為回歸自然時期,《秋到樹梢》(1981)等皆為晚年作品,表現所體驗的大自然光線的絢爛變化。

 

 

 

 

 

李梅樹的《芍藥》大約是1940年所畫,和《花與女》同一年代。構圖上瓶花充滿全部畫面,花朵的安排具層次感,色彩渾厚深沉,豐美的芍藥花朵有紅色和白色,在暗綠的襯托之下,顯得明麗靈活,整幅瓶花予人幽雅溫潤的感覺。李梅樹這期間的畫有著學院美術的經營形式和氣氛,構圖簡明,筆觸活潑厚實,明度較暗,色彩濃鬱,紅和綠形成互補色,白色的花朵上也參進紅、綠,既有變化又有統一性。

 

 

 

 

 

《玫瑰一》(1954)和《茶花》(1965)是李梅樹於中期戰後的作品,玫瑰和茶花都是畫家喜歡的花卉。玫瑰畫面較為舒展,筆調暢快,構圖上暖色系的花朵聚集,綠葉變少,藍綠色的花瓶上畫出花鳥,色彩顯得豐富。茶花的造形逼真,花瓶上的線條較為寫意,畫面花朵色彩豔麗飽滿。李梅樹這時期的畫依然秉持寫實的風格。

 

 

玫瑰一

 

 

茶花

 

 

1929年李梅樹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師事日本畫壇大師——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及岡田三郎助等人,因而寫實風格奠基深厚。李梅樹的繪畫大都取材自周圍熟悉而真實的環境,尤其是故鄉三峽的風土民情,他的人生可說貫徹履行寫實主義的理念,在&<畫家的自述—一甲子真善美的追尋&>(1982)此文中,八十一歲的李梅樹說:

 

 

 

 

 

在 日 本 求 學 期 間,雖 然 正 值 野 獸 主 義 等 繪 畫 思 潮風 行 日 本 畫 壇……堅 決 肯 定 自 己 所 喜 好 的 寫 實 創 作 風 格.。五 十 年 代,國內 抽 象 繪 畫 風 起 雲 湧,但 這 一 切 都 不 足 以 搖 憾 我 的 信 念……。

 

 

 

 

 

李梅樹崇尚寫實主義,拒絕理想化,也拋卻抽象和變形,在現代各種美術流派爭奇鬥豔之際,益發顯得珍貴。寫實主義(Realism)源於十九世紀,代表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堅持:繪畫的旨趣須與畫家平常生活所觀察有關。社會趨向物質化、現實化之時,畫家認為要去描繪平民生活,不需加以美化或理想化,甚至去擷取貧困階層的醜陋事物,捨棄賞心悅目的題材。

 

 

 

 

 

《玫瑰二》為1978年所作,李梅樹於晚年仍然繼續畫花卉,其晚期的作品,表現重點在光線上,畫面上的玫瑰沐浴在陽光中,已不見晦暗,映入眼簾的盡是明朗的光線,讓欣賞者感受到燦爛的花卉之美。這時光線之於李梅樹已成為一種主觀的技巧,而不再是客觀的鋪陳,光線留住了畫家當下的感覺;畫家走進畫裡,完全自由的描繪光線,此時的李梅樹回歸自然,表現人生體悟後之內在怡然感受。

 

 

玫瑰二

 

 

    

 

 

 摘自:楊佳蓉--臺灣現代畫家的花卉畫——以李梅樹、郭柏川、郭雪湖為例 (中華花藝文教基金會&<花藝家&>期刊No49)2004.6

片:取自 "李梅樹紀念館"

 

 

 

 

 

 

 

 

 

楊佳蓉 於2008-06-02 12:52: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2〉人
  • 累積人氣:〈1066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5-08-01 17: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