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李梅樹繪畫賞析----楊佳蓉 (附圖)
2008-06-19 08:46:00

李梅樹繪畫賞析

 

 

 

楊佳蓉

 

 

 

(國立歷史博物館&&<歷史文物&&>月刊No134)

 

 

 

 

李梅樹的藝術風格與其人生體驗息息相關,他的創作題材大都來自故鄉,從模擬西歐的高雅格調、忠於本土的寫實風貌至晚年怡然自得的風格,留下無數的藝術寶藏;尤以寫實繪畫表達對鄉土的關懷,具體呈現臺灣的風土民情,顯露自然真實的美感,饒富特別的親切情感,這種真摯的藝術形式,表現臺灣歷經的現實生活景象,更為臺灣美術增加無比光華。

 

 

 

李梅樹於1902年出生在台北三峽鎮,家境富裕,受父兄影響至深;一生具有多重社會公認的角色,擁有多種特別才華和成就,對繪畫志趣、藝術活動、政經事務、美術教育和三峽祖師廟重建投入畢生心力,因而成就卓越,受到尊崇;本文從李梅樹的一生藝術事蹟分析,接著探討畫家創作分期,並探究繪畫風格與賞析畫作。

 

 

 

李梅樹藝術事蹟

 

 

 

李梅樹從童少、青壯年到老年,一再顯露藝術發展的軌跡。他在三峽公學校五年級時受日本教師遠山嚴的指導,初學鉛筆和水彩畫;1918年考入國語學校師範部後,曾向日本郵購美術雜誌《講義錄》研讀,並購置油畫顏料開始作畫,且閱讀西洋藝術家傳記、西洋繪畫研究和色彩研究等書,充實自己的美術實力;畢業執教期間,曾參加石川欽一郎的美術研習營,並且不斷提出畫作參展。1928年赴日準備入學考試,在川端、同舟杜及本鄉三個繪畫研究所學習,相當有毅力;翌年考取「東京美術學校」,師事日本畫壇大師——長原孝太郎、小林萬吾及岡田三郎助等人,因而寫實風格奠基深厚。學成返國後,也一直參加美展等各種美術活動,逐漸建立獨樹一幟的繪畫格調。

 

 

 

畫家李梅樹堅定理想,從事美術創作終生不輟,留下許多可貴的作品。1927年的《靜物》和1928年的《三峽後街》入選第一、二屆臺展,之後赴日求學,畫作屢次獲得歷屆臺展獎項。1933年完成東京美術學校的畢業作品《裸女》;早期作品具有學院藝術的西洋風格,《切蕃薯之女》於1934年入選第八屆台展;隔年以《小憩之女》獲第九屆台展特選;1936年又以《睡覺的女人》獲第十屆台展特選,同時被推薦為「免審查」資格;1939年的《紅衣》和1940年的《花與女》分別入選第日本三、四屆文展; 1946年參加省展的《星期日》被省府購呈總統蔣中正;1948年的《黃昏》與《郊遊》更被視為李梅樹的代表性作品。自1950年的《露臺》開始,《初夏》(1952)、《白衣小姐》(1952)、《佛門少女》(1972……等中期作品則充滿臺灣本土味道。晚期仍持續創作,《三峽春曉》(1977)、《戲水》(1979)、《秋到樹梢》(1981)、《清溪浣衣》(1981)……等,皆為晚年怡然自得、歸返自然的作品。

 

 

 

1934年李梅樹與畫友陳澄波、顏水龍、楊三郎、廖繼春、陳清汾、李石樵、立石鐵臣共同創立「臺陽美術協會」;1974年與畫友創立「中華民國油畫學會」,19761981年各任理事長和榮譽理事長;1977年被推選為「中國美術協會」理事長。

 

 

 

李梅樹在美術教育上貢獻良多,1962年起任文大教授;1964年任國立藝專美術科教授兼主任;1967年創辦國立藝專雕塑科兼主任;1975年任師大美術系教授。

 

 

 

李梅樹自1947年起任三峽祖師廟重建工程負責人,歷經三十餘年。以李梅樹的藝術素養,加上對重修工作敬業嚴謹的態度,他親自研究建築、繪製設計圖,並依傳統水墨題材描繪寫生畫稿及從事雕刻,也勤向當代藝術家朋友邀求畫稿以轉刻,包含前輩大師林玉山、林之助、郭雪湖、陳進和陳慧坤……等人;三峽祖師廟的建築和繪畫雕刻才能達到精緻、傳神的程度,而成為藝術文化建設的典範。

 

 

 

 

 

 

 

李梅樹創作分期

 

 

 

依照李梅樹八十回顧展中自述,他一生的繪畫作品可分為三個時期,解析如下:

 

 

 

一.早期: 約指日據時期,也稱為外光派時期,即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繪畫形式,李梅樹揉合西洋技法與本土素材,內容雖描繪台灣婦女,卻充滿西歐風味。1934年作品《切蕃薯之女》,由婦女的裝扮、姿態和周圍場景來看,都流露濃厚的鄉情,即以學院藝術手法做生動的描繪。

 

 

 

二.中期: 約為戰後到1977年,也稱為台灣本土時期,這一階段李梅樹投入政冶、經濟、文化、教育、宗教等事務,繪畫創作則直接取材自台灣婦女,不在意體貌的平凡、姿態的笨拙、妝扮的庸俗,毫不掩飾的把真實的本土情景搬到畫面,揮別留日習得的西洋情調。《露臺》忠於視覺的土味,而有悖離理想美的現實呈現,和以往典雅形式大異其趣;白衣小姐》則出現許多台灣民間藝術的元素,例如: 鏤刻的屏風、鑲金的桌子、銅爵、瓷器、古典胸針和腰帶等,襯托穿著白色洋裝的素樸女子。

 

 

 

 

 

 

 

三.晚期: 為李梅樹病後一直到1983年逝世為止,可稱之為回歸自然時期。以三峽的景致為不斷描繪的對象,表現對於家園風光的永久眷念和思慕,題材包含三峽河邊的洗衣場景以及三峽四季,如《三峽春曉》;也有日本的錦鯉和風景等;《戲水》畫裡的人物是參子李景文的妻子,以內心的主觀光線來描述當時的整體素質,人物、流水和石頭在初夏晨光的浸濡下,表現所體驗的大自然絢爛變化。

 

 

 

 

 

 

 

李梅樹繪畫風格與賞析

 

 

 

. 印象風情與《小憇之女》

 

 

 

   《小憇之女》為李梅樹留日返台初期的作品,繪於1935年;前一年(1934)李梅樹自日本東京美術學校畢業,在學期間他曾與岡田三郎助學習油畫,受日本化的西歐風情影響,運用印象派技巧,著重光學和色彩學的科學方法,由「光」產生「色」,而一切物象是各種不同色彩的結合;回台後,繪畫素材和色彩逐漸華麗明亮起來,雖以臺灣女性為主題,然而畫作帶有西洋品味,散發高雅的氣息。

 

 

 

《小憇之女》裡人物的神情姿態經過設計,襯托的景致也頗富層次,其中模特兒是李梅樹的長兄劉清港醫師的大媳,畫中女子坐於李家的庭院裡,由她的服飾和周圍陳設,可窺知當時上流家庭的生活形態;女子長相清秀,神情悠閒,以左手食指支唇,一副若有所思的樣子,正好地上散置的畫冊顯現著梵谷( Gong Vincent van1853-1890)《伽賽醫生像》(Portrait of Doctor Gachet1890),圖上男子以右肘臂來支撐頭部,也是沉思的模樣;其他右下方的畫冊,圖面有雷諾瓦(Pierre Auguste Renoir 1841-1919)的《浴女圖》(The Bathers),可見李梅樹歷經西洋繪畫的薰陶。此畫色調統一柔和,黃綠和黃褐色烘托出午後和煦的陽光;筆觸沉穩,印象派的筆法揮灑出光與色的律動感;空間的處理嫻熟,西歐格調與本土題材相互融合。

 

 

 

. 學院風格與《花與女》

 

 

 

《花與女》中,東方模特兒彷彿置身在西方情境裡,穩定的構

 

 

 

圖、紅綠互補的色彩、印象派的筆觸和光線,使這幅畫被譽為早期台灣西洋美術的傑作,也是李梅樹於日據時期的代表作之一。這幅畫與《紅衣》的配色、構圖和內容非常類似,都有穿著紅色上衣和白色圍裙的女人,還有白色的房屋、綠色的天空及暗色的細條窗框;畫中女人位右側斜倚,右手傾放到桌上,加上呈直角的十字條框,畫面重心均衡平穩。

 

 

 

這兩幅畫是李梅樹於1939年再次赴日時的作品,深具學院風格,構圖簡明,色彩濃郁,而明度的變化包含由低到高,可能取法自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的高更Paul Gauguin 1848-1903風格,高更畫作《雅克伯與天使纏鬥》裡,從近景的低明度、背景的鮮麗紅色,到帽子的明亮白色,給予豐富的視覺感受。

 

 

 

 

 

 

 

    . 自然鄉土與《黃昏》

 

 

 

   《黃昏》是1948年的作品,屬於大尺幅、大場景的巨幅製作,常與同年相近作品《郊遊》相提並論,可反映出李梅樹強烈企圖心,畫面具有史詩般的磅礡氣勢,眾多人物以大地為舞台,彷彿上演一齣歷史戲劇,氣氛沉靜莊嚴,凝聚濃郁的臺灣鄉土情感。《黃昏》構圖嚴密,人物形象內斂穩重,眾農婦站立在大自然裡顯得謙卑,夕陽從拉高的水平線後方斜射過來,每一女性臉上映照著迷離的光線;色彩以紅綠互補形成協調的主色調,中間主角頭上的一抹小紅花顯得特別醒目,這位模特兒是畫家的長女麗霞,而蹲在右邊的是次女麗月,畫面左後是三女麗玉,右方的小女孩是外甥女淑媛。

 

 

 

《黃昏》的題材確實源自布雷登(Breton, Jules1827-1906)的作品《拾穗歸來》(1859),原橫幅的小巧人物,轉變成直幅《黃昏》畫裡的放大人物。布雷登是十九世紀法國自然主義畫家,擅長地方性宗教和民間風俗畫,筆下的舊式信仰呈現樸素的精神,農民生活的作品普受歡迎,他曾說:

 

 

 

一八四八年革命的肇因與結果……對吾人精神有一深重的影響……許多人展開新的努力以適應此一新社會狀況……我們更深入地去觀察街道和田野;我們試著去感同身受窮人的感覺與情感,而藝術也必須要將過去只單獨保留給神祇及偉人的榮耀提供給窮人才行。[1]

 

 

 

布雷登的《拾穗歸來》畫自己所居住土地上的農民,對農村勞動賦予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李梅樹模擬布雷登的繪畫思想和形式,用來繪製二十世紀中葉臺灣農村婦女的形貌,樸實壯碩的外在下,流露崇高的氣韻,可見西方美學和西畫技法主宰此畫的精神。

 

 

 

    李梅樹同時期的《郊遊》可能也是自布雷登的另一幅作品《出發到田野》得到靈感,一樣是白晝時光女人帶著小孩到郊野,場景、時間、人物和題材很相近,而《郊遊》以親切的本土形象和服飾為繪畫內容,作品構圖更加緊密,氣氛更為凝斂,氣勢更為壯大。

 

 

 

《黃昏》這幅畫蘊含自然主義另一畫家米勒(Milet 1814-1875)的氣質,米勒擅長描寫田園生活,表現勞動階級的精神與尊嚴,尤其是農民性格中逆來順受、聽天由命的一面;他的著名作品《拾穗》(1857)呈現勞動的女性身影,明晰的輪廓傳達農作的韻味,把農家婦女的形象刻畫至深,畫面單純而有力量。屬於「巴比松派」(Barbizon)的米勒,著重田野情景的實地寫生,希望捕捉自然界瞬息萬變的真實性,精確而不加藻飾的呈現;米勒的繪畫內涵已轉化在李梅樹《黃昏》中台灣農婦的相貌裡,從學院的審美觀點來看,這段期間可說是李梅樹在畫壇最富聲譽之時。

 

 

 

. 寫實理念與《佛門少女》

 

 

 

    李梅樹的繪畫大都取材自周圍熟悉而真實的環境,尤其是故鄉三

 

峽的風土民情,他的人生可說貫徹履行寫實主義的理念,在&&<畫家的自述—一甲子真善美的追尋&&>(1982)此文中,八十一歲的李梅樹說:

 

在 日 本 求 學 期 間,雖 然 正 值 野 獸 主 義 等 繪 畫 思 潮 風 行 日 本 畫 壇……堅決 肯 定 自 己 所 喜 好 的 寫 實 創 作 風 格.。五 十 年 代,國 內 抽 象 繪 畫 風 起 雲湧,但 這 一 切 都 不 足 以 搖 憾 我 的 信 念……。

 

 

 

李梅樹崇尚寫實主義,捨去悅目題材,拒絕理想化,也拋卻抽象和變形,在現代各種美術流派爭奇鬥豔之際,益發顯得珍貴。十九世紀寫實主義(Realism)代表畫家庫爾貝(Gustave Courbet1819-1877)堅持:繪畫的旨趣須與畫家平常生活所觀察有關;他的代表作品「採石工人」就是以勞動者為主題。社會趨向物質化、現實化之時畫家認為要去描繪平民生活,不需加以美化或理想化,甚至去擷取貧困階層的醜陋事物,捨棄賞心悅目的題材;庫爾貝主張: 「美存在於現實之中。」「美存在於自然中。」 只要美的對象是真實可接觸的,就具備它本身的藝術表現;如能瞭解現實,順從自然,便能創作出偉大的作品;但須留意取法現實自然不僅限於外表形象,更要注重表達內在心靈,這才是忠於現實自然的真正意義。

 

 

 

在臺灣美術史上,李梅樹為一真正以本土寫實風格表達鄉土關懷的畫家,他曾說 ( 摘 自&&<畫家的自述—一甲子真善美的追尋&&>1982):

 

 

 

村 人 們 樂 天 知 命, 溫 良 純 樸,,勤 儉 克苦 的 天 性, 予 人 非 常 親 切 的 形 象 … …他 們 真 誠 熱 情 的 生 活,豐 富 了 我 的 繪 畫 內 涵; 而 我 的 繪 畫 目 標 與 理 想,亦 就 是 畫 出 自 己 所 感 動 所 鐘 愛 的 題 材, 自 然 而 然地 形 成 自 我 獨 特 的 創 作 方 向 與 風 格。

 

 

 

在他的筆下,臺灣的人物景致具有明確的意象,呈現自然現實的美感,隱藏的真實本質透露一種特別親切的情感,這種真摯的寫實與嚴謹的形式,確實傳遞了臺灣的現實經驗,也表露畫家特殊的繪畫語言。

 

 

 

    《佛門少女》為於戰後所繪,其中主角是三峽祖師廟誦經團的團員,少女穿著高腰迷你裙,坐在折疊椅上,記錄了七十年代的生活實況,李梅樹重現眼前的景象,不在乎模特兒的美醜,忠實描繪當時代的眾生相貌。

 

 

 

這時期的作品,畫中人物有著鄉土寫實的體態和裝扮,也反映出故鄉的色彩——屬於亞熱帶的綠和藍、東方人的皮膚色以及三峽的土黃色,明度和彩度都比較高,並運用平塗的筆法描繪對象和明暗,一絲不茍的程度宛若照片般;此緣於長期透過相機以捕捉永恆的影像,並被引用作畫,如同印象派以來許多畫家常利用這種簡便的輔助方式,相機的機械眼睛替代了人的眼睛,呈現「公正客觀」的形象,因此李梅樹的繪畫由學院的西方美學返回鄉土的質樸真實,充滿濃濃的臺灣味。

 

 

 

 

 

 

 

    . 回歸東方與《清溪浣衣》

 

 

 

李梅樹繪製許多以三峽河邊洗衣婦為主題的畫作,二、三十幅的臺灣早期洗衣風光呈現在畫面上,却又各富情趣,《清溪浣衣》(1981) 屬於晚期的作品,表現重點在光線上,畫裡的群聚人物和自然景觀融合在一起,洗衣婦女頭戴斗笠,蹲在河邊一致的洗衣,人物形態十分模糊,早晨的陽光灑落在近景和遠景的每一個洗衣村婦身上,草坡金光閃閃,河水波光粼粼,水中倒影和流動河水的光線表達很豐富,映入眼簾的盡是跳躍的光線,讓欣賞者感受到燦爛的大自然美景。

 

 

 

這時光線之於李梅樹已成為一種主觀的技巧,而不再是客觀的鋪陳,《清溪浣衣》的光線留住了當下的感覺;畫家經常身處自然,感受自然的廣大力量,以繪畫的心靈探索大自然的內在奧秘,從自然獲得靈感,因而呈現出超越自然的完美創作。畫家走進畫裡,完全自由的描繪光線,此時的李梅樹回歸自然,表現對人生體悟後所產生的內在怡然感受,也走向東方天人合一的境界。

 

 

 

 

 

 

 

結論

 

 

 

    李梅樹早期創作受日本化的西洋繪畫影響,融合印象派技法與本土題材,由日返國的作品色調明麗調和;再度赴日完成的畫作,在構圖和色彩上更具學院風格;之後則模擬自然主義畫家米勒與布雷登,繪作田園景象。李梅樹的寫實理念在創作中期表露無遺,鄉土人物躍上畫面,猶如庫爾貝描繪日常生活觀得的素材。晚期李梅樹將重點放在光線表現上,不斷以故鄉景物為對象,做回歸自然的藝術呈現。

 

在臺灣前輩畫家中,李梅樹以其特殊的人生經歷,藝術與本土民情結合的獨特風格,融匯成個人生命情感的創作,在臺灣美術史上顯其重要性。李梅樹的生命歷程展現藝術家之多元世界,其對於藝術的堅持與熱情,帶給我們深刻的心靈感動。

 

 

 

 

 

 

 

 

 

 

 

 

 

 

 

 

 

 

 

 

 

 

 

 

 

 

 

 

 

 

 

 

 

 

 

 

 

 

 

 

 

 

 

 

 

 

 

 

 

 

 

 

 

 

 

 

 

 

 

 

 

作品圖說: 本文引用李梅樹作品圖片取材自「李梅樹紀念館」

 

 

 

 

 

 

 

1李梅樹 切番薯之女 1934油畫

 

 

 

 

 

 

 

2 李梅樹 露臺 1950油畫 100F

 

 

 

 

 

 

 

3 李梅樹 白衣小姐 1952油畫 50F

 

 

 

 

 

 

 

4 李梅樹 三峽春曉 1977油畫 10F

 

 

 

 

 

 

 

5 李梅樹 戲水 1979 油畫 50F

 

 

 

 

 

 

 

6 李梅樹 小憩之女 1935 油畫 100F

 

 

 

 

 

 

 

7李梅樹 花與女 1940油畫 80F

 

 

 

 

 

 

 

8李梅樹 紅衣 1939油畫 116.5×91公分

 

 

 

 

 

 

 

    9 李梅樹 黃昏 1948 油畫 120F

 

 

 

 

 

 

 

    10 李梅樹 郊遊 1948 油畫 120F

 

 

 

 

 

 

 

    11 李梅樹 佛門少女 1973 油畫 40P

 

 

 

 

 

 

 

    12 李梅樹 清溪浣衣 1981 油畫 50P

 

 

 

 

 

 

 

    13梵谷 伽賽醫生像 1890 油畫 68×57公分 巴黎奧賽博物館

 

 

 

 

 

 

 

    14 高更 雅克伯與天使纏鬥 1888 油畫 73×92公分 愛丁堡蘇格蘭國家美術館

 

 

 

   

15 布雷登 拾穗歸來 1859 油畫 巴黎

 

 

 

 

 

 

 

16 布雷登 出發到田野  油畫 巴黎

 

 

 

  

17   拾穗 1857 油畫 83.5×111公分 巴黎羅浮宮

 

 

 

 

 

 

 

18 庫爾貝 採石工人 1849油畫 160×259公分 德勒斯登國立畫廊

 

 

 

三峽春曉

 

 

 

小憩之女

 

 
 
 
 
花與女
 
 
紅衣
 
 
切番薯之女
 
 
郊遊
 
 
 
黃昏
 
 
 
 
 
露台
 
 
 
 
白衣小姐
 
 
 
佛門少女
 
 
 
戲水
 
 
 
 
清溪浣衣
 
楊佳蓉 於2008-06-19 08:46:00發表 | | 最新回應 (5)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施平
[ 發表時間:2008-06-20 01:10 ]
看了這些畫作
彷彿置身於50年前的台灣
發表人:施平
[ 發表時間:2008-06-20 01:10 ]
看了這些畫作
彷彿置身於50年前的台灣
發表人:施平
[ 發表時間:2008-06-20 01:09 ]
看了這些畫作
彷彿置身於50年前的台灣
發表人:揚晨樓主
[ 發表時間:2008-06-20 00:10 ]
的確,畫家創作的靈感源起於生活所見,有時真實的太過平凡,甚至醜陋,卻表現了寫實的精神,感謝早期畫家留下珍貴的描繪,讓我們能重見那質樸的年代。
發表人:達偉
[ 發表時間:2008-06-19 21:59 ]
好詳細的介紹,看完了介紹後在看看畫作,真的深深的覺得畫作中也會表現出一個人的成長背景!
雖說主要是表現出當時的內心感動,靈感的畫作!但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自已的一些背景....萬本不離根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8678〉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5-08-01 17: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