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藝術市場的虛實---2
2009-12-27 12:24:00
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已是多種話語權的製造。回顧近20年來影響當代藝壇的雙年展主題和模式,非主流地區產生主流論述之現象,已說明強勢論者往往奠基於弱勢國度上,非主流即是主流,主流也即是非主流。
從五大洲來說,以非洲之名,便製造了許多話語權的產生。以非西方城市雙年展的結盟和發展為例,第一個與非裔有關的雙年展,始自1984年的「哈瓦那雙年展」(Havana Biennial)。哈瓦那雙年展原先以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藝術家和其文化根源為焦點,1986年第二屆開始,擴展到非洲和亞洲,1990年代一度成為非西方國度藝術家的重要凝聚場。而真正屬於非洲城市雙年展,則是南非的「約翰尼斯堡雙年展」(Johannesburg Biennale)和塞內加爾首府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Biennale de l'Art Africain Contemporain de Dakar)。
20世紀末,南非內戰甫畢,失業、流亡、犯罪率、教育文盲等社會問題叢生;在這生態下,雙年展之出現,有其優勢和困處。從1995到1997的約翰尼斯堡雙年展僅辦過兩屆便解散,但其策展人卻因此而活躍國際藝壇。2002年,德國「卡塞爾文件展」(Documenta, Kassel)的策展人即是約翰尼斯堡雙年展的策展人,透過文件展的平台,重申了後殖民論述,也大量引介非裔藝術家作品。至2007年,「威尼斯雙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再度以主辦單位角色設立「非洲館」,彌補非洲國家在國家館群中的缺席;但參展者則以散居各地的非裔藝術家為邀約對象,非洲的主體性則被概念化、圖像化。進入21世紀,非洲的視覺藝術之聲幾乎都在海外發聲,非裔移民藝術家更是成為跨國主義論述下的重要經驗者與代言人;但是,非洲仍沒有條件,能支持秉具文化觀光性質的城市雙年展。

詹尼斯.庫內利斯Jannis Kounellis│無題 2008雪梨雙年展中,藝術家針對白鸚鵡島的特殊歷史就地發揮,全面概括了本次雙年展主題意識,成功地在現場就地「革命」並且示範其獨特「造反形式」。(圖/2008雪梨雙年展提供)
 
非洲另一個城市雙年展是西非塞內加爾首府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始於1990年,原訴之於文學領域,至第二屆才以視覺藝術為重點;而至1996年更進一步,以非洲當代藝術為主軸。2008年的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主題是非洲在世界中所呈現的鏡照,提出非洲大陸生活和境外非洲遷移人口生活的種種現實面相。而採用鏡照,則在於以藝術觀點出發,試圖用現實與想像的雙重觀照,呈現當代非洲視覺文化的自我認同和其在世界上所處的方位。在論述上,針對前–殖民期到今日全球化時代,它提出三個與認同有關的思考方向:被設定的身分、被設定和被接受的身分、被設定和被拒絕的身分。而從視覺呈現的寓意中、被詮釋的多元階段發展中,人類學家、作家、地誌學家、經濟學家,皆在其視覺藝術發展中產生互動作用。針對全球化下的卡漫形式發展,一個重要對應於亞洲的觀點是,在卡漫年代,非洲當代藝術的卡漫內容發展是無法走可愛路線,而它們也不是全球卡漫風潮下的呼應品。面對崛興的諷刺漫畫,非洲人口、非洲研究者、文藝家、經濟學家、新聞工作者亦多介入。從非洲觀點來看,非洲式的卡漫形式是其文化主體的媒介產物,有其文化本源和當下性,不是一種享樂主義下的新世代新藝術語彙。現實不能約減成卡漫虛擬世界,但鏡照也必須超越現實。非洲當代藝術追求地域性、文學性、象徵性、批判性的美學方向,可從2008年達卡非洲當代藝術雙年展的命題和主題上,看到了一種文化主體的架構。
澳洲既是洲,也是國。澳洲城市雙年展以亞太為領域,因此,其主題往往不在於現實議題,而多側重抽象的、生活的。以第16屆「雪梨雙年展」(Biennale of Sydney)來說,則以「革命—— 造反的多種形式」(Revolutions-Forms That Turn)為命題,擬爬梳近代在美學的、心理的、空間的、社會的演變下,種種藝術表現形式的革命性研發空間。根本上,澳洲還是傾於西方主流思潮;而近年來的美系主流藝術思潮,又傾於在美學上、形式上、文化上、哲學上作思辯和想像。以2007年歐洲的威尼斯雙年展和德國卡塞爾文件展來說,威尼斯雙年展回顧了觀念藝術的架構;而德國卡塞爾文件展的展覽理念亦以「現代性」的歷史回顧和當代衝突為軸,取代了前屆後殖民式的吶喊,並提出「形式的游牧」展演,以屬於絲路經緯上的人文和美學交流範圍為證,鋪陳出文化的滲透性。
然而,另一個介於歐亞交界的土耳其「伊斯坦堡雙年展」(Istanbul Biennial),則常成為「文化對話」的象徵據點。然而,伊斯坦堡的亞洲概念和澳洲的亞太概念仍然不同,即便亞洲本身,人文空間也各有疆域。這些凝聚或分離的現象說明,當代有關消弭和擴張的邊界概念,也使洲際間的藝術版圖在全球化下,變成可分可聚的隨機組合了。
徵信社俠客 於2009-12-27 12:24: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2170〉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0-01-01 0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