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藝術市場的虛實---1
2009-12-27 12:18:00
台灣光華雜誌 2007/07/16 【文/滕淑芬】

亞洲當代藝術來勢洶洶─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落幕

由文建會與中華民國畫廊協會主辦的「2007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5月29日落幕。5天展期刷新多項新紀錄,包括5萬多人湧進會場,參觀人次比去年高出1萬多人;台幣4億5千萬元的成交額也創下新高,顯見當代藝術驚人的爆發力,已是亞洲藝術市場一股不能忽視的能量。

5月下旬,來自國內外8個城市、65家畫廊的藝術作品,將台北世貿二館妝點得很有「氣質」,台灣雕塑家楊英風的大型鋼雕、李真的儒道佛雕塑,華裔畫家朱德群、趙無極、劉國松的抽象畫、潘玉良的裸女素描,以及台灣中生代畫家楊茂林、鄭在東、邱亞才,中國畫家岳敏君、劉昕等 人的作品,盡收眼底。

台灣視覺藝術界盛事──有14年歷史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經歷了2003年SARS風暴的低點,已緩步回溫;受到近年亞洲當代藝術在國際藝壇的火紅熱潮,今年的展品正以當代藝術最受青睞。

展場上單筆成交價最高的作品為台灣前輩畫家廖繼春的《威尼斯風景》,以1,600萬元台幣售出;而最受收藏家喜愛的則是雕塑家楊英風,個人作品售出15件之多,平均成交價約在200萬元;每家畫廊的平均營業額為500萬元,比去年高出1.5倍。

不可諱言,這股「當代」的能量,其力道來自中國的經濟力。藝術策展人鄭勝天指出,2004年蘇富比和佳士得公司拍賣亞洲當代藝術的總金額約 為2,200萬美元;到了2006年,僅在紐約、倫敦、香港三地,兩家拍賣公司的亞洲當代藝術成交金額已狂飆到1億9千萬美元,成長了將近10倍。

影響所及,今年展場內,大陸當代藝術作品也是重頭戲,國際拍賣市場「四大天王」之一的張曉剛,58件限量版畫複製畫,每張售價70萬元,幾天內就被搶購一空。

不過,由於部分中國當代藝術作品的價格已衝過頭,很難再有新高行情,其它地區的當代藝術有跟進崛起之勢,如台灣、越南、菲律賓等,但能否繼續飆升,要再觀察。也有人認為,近10年來,台灣藝術家的作品價格都在低檔盤旋,若以投資觀點來看,現在是不錯的買點。

1989至1999年是台灣藝術市場的黃金年代,當時幾乎每周都有畫展開幕,加上國際與本土7家拍賣公司興起,藝術投資風氣大開,台北很有機會取代東京、香港,成為華人藝術市場的交易中心。

然而中國市場的快速崛起改變了這個趨勢,2000年蘇富比與佳士得轉以香港為華人藝術的主戰場,隨著常玉、潘玉良、徐悲鴻、廖繼春、陳澄波的畫作破億,接棒的趙無極、吳冠中、丁雄泉也不遑多讓,加上中國新生代畫家登上國際展場舞台,張曉剛、岳敏君、方力均等人的畫作價格飆升幅度驚人,華人藝術市場版圖已逐漸成形。

面對全台畫廊從1995年的二百多家,縮減到目前的八十多家,部分主流畫廊也轉往大陸發展的現況,台灣藝術市場的優勢何在?

觀想藝術中心董事長徐政夫表示,台灣的美術教育普及,畫會興盛,交流頻繁,而且畫廊經營者經驗豐富,近年大陸成立的6家拍賣公司,其中4家為台灣人經營,台灣藝術管理人才的影響力已由島內擴展到亞洲。此外,「台灣收藏家實力和財力一樣驚人,他們有系統的研究,用功程度有目共睹,私人收藏的水 墨畫可以開博物館了。」

去年上任的中華民國畫廊協會理事長蕭耀表示,在中國當代藝術家爆紅、國際買家爭相湧入之際,希望藉著年度藝術界盛會,將更多台灣藝術家推 向國際舞台。藝術市場全球化已是必然趨勢,藝術價值來自藝術家的想像力和作品的原創性,要獲得欣賞、認同,就要經過展覽的檢視,才能屹立於市場。
全球化下分歧的洲際論述 >典藏今藝術 2008/11/07  【文/高千惠】

 「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是什麼?你能以一種思潮來介紹當代藝術的發展?」這是最近一個華人地區學術界所提出的詢問。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能夠簡答?經過將近20年,藝壇人士共同目擊當代藝術之發展,這樣的問題應該已是個不存在的偽問題。   
 
「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是什麼?你能以一種思潮來介紹當代藝術的發展?」這是最近一個華人地區學術界所提出的詢問。面對這樣的問題,如何能夠簡答?經過將近20年,藝壇人士共同目擊當代藝術之發展,這樣的問題應該已是個不存在的偽問題。然而,它的解答竟然還被期待著。當代藝術思潮一如是被等待的果陀,但連創造果陀的山謬.貝克特(Samuel Beckett),至終都不願讓果陀在舞台現身,誰能以一種話語權,來具體地勾勒果陀呢?

2007年卡塞爾文件展中,非洲藝術家哈魯梅(Romuald Hazoumé)的《夢》(Dream),利用塑膠油桶編織成船並置於水源短缺的背景之中,不但是對在地生態環境的回應,也是對全球化經濟的指控。(圖/林宏璋提供)
 
進入21世紀,基於政教戰爭、人口遷移、資訊爆炸、物質主義和微型波普蔓延,當代不同角落的人之生存境況,成為許多前瞻和現狀反應性的視覺大展主題,但這些主題並不能代表今日的藝術趨勢和理論運動的方向。事實上,除了隨「市場」自由發展之外,亞洲、非洲、歐洲、美洲、澳洲等區,由於生活條件、社會接觸面、經濟階層、文化宗教上的差異,目前的主流之聲其實已在分歧和合併的多元狀態中。每個地區或族群,都可以用自己的相貌來描繪他們的救世主或不可名狀的果陀。如果說,要以一種思潮來介紹當代藝術的發展,其結果更可能是:緣木求魚。
澳非歐的版圖:消弭和擴張的邊界概念
徵信社俠客 於2009-12-27 12:18: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2〉人
  • 累積人氣:〈214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0-01-01 03:2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