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留言訊息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藝術象限
2015-01-01 07:16:54
  •   走在台灣小鎮上(尤其是有點歷史的,居民習性也較開朗、活潑者),有時可以看到當地人很耐人尋味的「告知」方式,例如:田野中獨立著一條布旗,上面寫著「嘸你ㄟ死」;路邊一支像是公家單位用的圓形鐵製指示牌,煞有其事的站立著,上面卻只有「公告」兩字;菜市場邊的路燈上綁著「皮包請右背,錢則勿露白」的警告語。有時也可以看到一些無厘頭、大膽,卻有點詼諧的臺語式招牌文字,例如:屋前寫著大剌剌的「牛朝」兩個字;屋頂側邊豎著「拔辣」的招牌;或是「大胖脫光光」、「莓大莓小」、「「刨兵團」等令人想入非非的限制級招牌語,就連老房舍前的電線桿上也有「早上吃麵,中午吃冰」的標示牌。

 

  •   這些用日常生活裡的口語,創意的書寫成招牌或置入在各式各樣公告裡的文詞(我私下將它們稱之為「街坊詞」),深深吸引著我,因為這些近代台灣人自創式的文、詞、句,在用詞與創字之間所流露出的直爽、庶人性,常常能把被專家學者視之為抽象、難明的文化事,成功的呈現出某種具體可見,並讓眾人有感的「文字風暴」。

 

  •   起初,我也只是無童頭的記錄著這些「文字風景」,但回頭檢閱這些有的傳播特定的商業訊息,有的則只是簡單表露某些人小意念的「文字風景」歹,卻發現:這些語意所要傳達的對象是有所限制的。對外國人而言,這些可能只是文字圖案,沒有語義;對我而言,雖然我能讀懂字面的意義,但訊息仍是有收沒有到,因為我不是那一個區域的人;就算我是那區域的人,也許仍收不到訊息,因為我不是在那一時段活動的人。

 

  •   當我進一步將這些「文字風景」並列在一起時,發現文字與文字又串連出另一層語意,而它們可以傳達我的一些想法並與讀得懂的人溝通。於是,我著手進行這一系列自認為有可能是小眾族群的「限制級」照片-《鏡話.臺詞》。

 

  •   《鏡話.臺詞》以攝影藝術中比較不為人所重視的語言現象為創作主題;將台灣人(尤其是常民),在廣告招牌、私人布告等公開場域裡的生活用語,做為影像實體的內容,外貌上,混搭了單張和並置的照片,以一種類似用字來造詞、再形成句子的「偽話語」形式,調侃自己對時下社會幾個現象的感觸。

 

  •   創作過程中,該系列除了以「照片中含有文字」的圖象為最主要的版本之外,還特別著重於那些原本是由人「口中所講出來」的生活用語(像是流行話、俚語,以及常民之間自創式的台灣話等等),被在地人藉由文字媒介,轉換成為一種「可見」的結果。至於再進一層的藝術、美學思維方面,《鏡話.臺詞》,我的「限制級」照片除了是自己對在地色情、政治方面的觀察和感觸之外,影像藝術表現方面,事實上還針對照片本身在圖文並置、相互自由混搭的新世代中,所進行的多方檢視。

 

  •   所以,我的「限制級」照片回應了:當事者的主觀意識,在創作或閱讀時自我限制的現象;自省了:創作者的知識,對於特定文本的認知以及制約問題。

 

 

  •   《新台灣壁畫隊》的動機-
  1. 發陽書寫精神:發揚書寫精神其實就是發揚「寫」的精神,一般看到「寫」,馬上會直接連結到寫字,但是「寫」的 行為,其實是大大的超過寫字,即使回到中文的使用,「寫」就有寫生、寫真等等的「寫」,而那並不是寫字。
  2. 回歸人性本質:這是因為台灣當代空間環境才會有這種主張,台灣對新技術的接受度很快,所以當電腦噴圖普及化以後,電腦噴圖就大量進入台灣人的生活空間,這種消費性的圖像,因為使用者把它當成是消費性的材料,本來就有用完就丟的意識。而且電腦噴圖生產的各個環節,基本上不是數位就是機械,很多屬於「人」的元素,在電腦噴圖上是看不到的。
  3. 因為看到那樣的現像,才會有組織壁畫隊,到台灣社會環境表達各種人的本質的想法。
  4. 回歸人性本質,講白一點就是呈現「手工」、「手感」,本來只要是人,做什麼事情都會有「手工」、「手感」,可惜在當代台灣社會環境,因為過度數位化和機械化,都被覆蓋掉了,使整個社會環境變得很不人性。《新台灣壁畫隊》藝術家用身體參與社會環境,用藝術家比較講究的「手工」、「手感」在缺乏人性的環境點綴一些「亮點」,把屬於「人」的元素從新炎進社會空間,希望民眾可以從中找回一些情感、靈感。

 

  •   《新台灣壁畫隊》的壁畫不只是壁畫/非煽情版

 

  • 台灣的壁畫/第三勢力品味:

  

  1.   《新台灣壁畫隊》的壁畫,是台灣的壁畫,不只是歐洲古典的Tempera或Fresco,《新台灣壁畫隊》就是要畫台灣的壁畫,所以重要的就是要表現台灣的美感「品味」,如此的想法,就要在「一白遮三醜」的品味思維下,跑去排灣部落找美感,在法國印象派的溫帶美感教化下,跑到台東大武溪底去體會熱帶莽原蔓生的力量,在Ammani、L.V的品牌潮流中,進入高雄仁武工業區中看到下工的工人,要在歐洲「巴洛克」的貴族密室嗜好下,進入墾丁的開放陽光。以上的作為,完全不是腦袋壞掉故意耍酷,也不是自甘不入流成為被恥笑的對象,是因為在台灣土地生活之後,發現所謂的美感在台灣,除了課本、雜誌、畫冊上面登錄的,當走到房間外面,也有很多美感,只是那種美感和書上的美感不同,所以現在沒有認為那是美感。
  2. 對於那些現在沒有人認為那是美感的美感,反而是《新台灣壁畫隊》想要表現的,因為只有那樣,台灣人可以不必變成法國人也會覺得自己很美;台灣人畫圖也不必把台灣海峽的天空畫成地中海的天空,還覺得那張圖很好;當要畫腳比較短的布農族的時候,也不必畫成阿波羅或維納斯,也可以發現大腳短腿的美感;要講講話的時候,也不必捲舌,在開收空間,有沒有捲舌也聽不清楚;如果要畫沙灘,也不必畫出夏威夷的Wikiki的白沙,因為從濁水溪流到海裡的沙子是黑的;想要打棒球,不必學A Rod的姿勢,雖然A Rod是世界級的明星,但是身體不一樣。
  3. 這種美感品味的宣示,也並非故步自封,自己關門起來自爽,而是屬於走入台灣環境之後的反省自覺,就像第一個把老鷹羽毛插到頭上的阿美族人,在那個時候,並沒有流行雜誌可以參考,也沒有國際雙年展畫冊可以比對,但是還是插得很好看,到豐年祭跳舞的時候就show出來。當進入真正的台灣環境,發現到一些書本上沒有的美感經驗,應該可以不用焦慮,因為那就是真正的台灣美感經驗,一般的書上找不到。
  4. 進入社會實境:進入社會實境主要是華對藝術界有感而發,自從台灣藝術家開始參加國際雙年展之後,那些雙年展的展場的空間條件,反而成為很多台灣藝術家的主要考慮,即使在熱帶潮濕還有颱風地震的台灣,也要複製寒溫帶地區的空間條件,好像沒有那樣,就無法好好展示自己的藝術,就沒有機會變成一個好藝術家,因為那種思想,台灣的藝術越來越虛無、脆弱,到最後,簡直都無法走出美術館、畫廊、或藝術特區大門。
  5. 所以,《新台灣壁畫隊》就是要進入社會、走入社區,去感受、發藝術存在的另一種空間,讓藝術重新回到陽光下,也讓藝術吸收來自於台灣社會的各種養分,那種養分在現在雖然很像生蠔一樣很有腥味,如果身體夠好,就會使那種味道變成藝術創作的能量,創作出很有力的藝術品。
  6. 提供藝術文本回到藝術的層面,《新台灣壁畫隊》還是希望提供台灣美術的另一種文本可能,促成台灣美術更多元的可能性。這樣子表達好像有一些臭屁,但是在南部住久了,世界上的國家跑多了,的確會感覺到「台灣藝術只有現在看的到的那些而已嗎」。基本上,在台灣如果不看美美術館、畫廊,不看藝術雜誌也不念美術系,就會發現藝術還有很多可能,《新台灣壁畫隊》雖然不算很嚴謹的組合,還是希望去創造那種可能,至少走一步算一步,走到哪裡創造到哪裡。

 

  •   對於有水準水準的藝術家而言,參與壁畫隊都能確實的吸收來自環境的各種滋養,灌注進入個人的創作,產生出來更進階的藝術風格,這種在陽光下面產生的藝術,完全不同於白盒子裡面的藝術,它就像有陽光有水就會到處長的野花野草,雖然不像花瓶插的花那樣被調整得很有姿勢,但是它是在實體環境的context中長出來的,這樣的藝術,是既原生又raw的文字,因而希望可以提供台灣藝術的另一種參照。

 

  

Hueitung 於2015-01-01 07:16:54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004〉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5-01-01 02:4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