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人物畫神情表徵初探
2013-08-01 10:36:34

中國傳統的人物畫,已有悠久歷史。如東晉顧愷之,傳為「畫聖」,其「女史箴圖」,名聞古今中外。到了唐代,人物畫更趨鼎盛,名家輩出。及至兩宋,由於山水畫空前發展,文人畫的風氣又逐漸盛興。相形之下,人物畫則有衰落之感,而民間人物畫包括民間年畫仍經久流傳。縱觀敦煌壁畫,人物畫藝術,達到輝煌境地,從中亦反映出歷代人物畫之盛衰。清代的人物畫,在敦煌莫高窟沒有地位,在清代宮廷卻有進展。康熙、乾隆為宣揚其「豐功偉績」,先後數次組織大披畫家,進行大規模的創作,留下不少巨製。但人物畫一到文人畫家之手,多為寫意;而工筆人物畫,大多出於宮廷畫家和民間畫師的手筆。

    傳統的人物畫,門類繁多,為釋道、鬼神、仕女、漁樵,不一而足。作者落筆離不開師承與畫譜,代代相傳。雖有留心觀察人物動態者,然不善於面對人物寫生。明清兩代卻有不少著名肖像畫家,留下豐富的「描容」佳作。當時不知有「模特兒」一詞。在清代宮廷畫家中曾有參用西法之舉,而封建勢力過於保守,未能得到發展。及至清末民初,畫壇上有志之士,遠渡重洋留學,回國後又開辦美術學校,遂有如徐悲鴻的以西畫為底子運用傳統筆墨技法的人物畫,得到廣大觀眾的青睞,加以同道者、後繼者的努力,使人物畫幾乎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近三、四十年的美術院校,普遍重視人體素描基本功的練習,大力提倡人物畫創作,著重反映在畫譜上找不到而在生活中卻常見的各族人民、各階段人民的豐姿多彩的形象。不論工筆人物、寫意人物,無不如此。並通過歷代人物畫的優秀遺產,學習、借鑑、吸取古人的筆墨功夫與西洋素描功底相結合。(馮一鳴、戴明徳《怎樣畫工筆.意筆人物》,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8年,頁I)

    老人眼球色澤偏黃、混濁、有的還有血絲,眼皮鬆弛下垂成三角形,致使眼珠受光面減少,高光不顯。男性老人眉毛特長,俗稱壽眉。畫時用線宜毛。孩童眼球黑白分明,眼睛位於臉面的中部,顯得大而明亮。(馮一鳴、戴明徳《怎樣畫工筆.意筆人物》,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8年,頁5)

 

臉部表情–喜

喜的特徵:1、揚眉。2、迷眼成線3、下眼瞼稍稍鼓起,老人眼角有魚尾紋。

4、鼻翼被下部肌肉牽引微微上聳。5、嘴角上翹或嘻開。

 

    頭部外形與臉部的線的韻律因人而異,各不相同。畫時須仔細觀察,抓住特點,強調表現。頭部外形若用文字象形可歸納為:「田、風、用、國、甲、由、申、目」等多類,臉部皺紋短密而向中聚集。臉部以長豎的結構為主線。為刻劃其特徵,男子一般以剛直線為宜,老年人皺紋凹凸明顯,某些部分行線時可適當涉以頓挫的筆法,則更能表達其質感。(馮一鳴、戴明徳《怎樣畫工筆.意筆人物》,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8年,頁56)

 

手、腳

手的變化多,而且因年齡、性別、職業的不同呈現出各種手型與質感。畫時須注意手腕、手掌、手指三者之間的連接關係。畫手指時要總體處理,不可無重點的一根根畫,畫指甲要符合手指的透視。…老人手的線條宜重拙,表現其粗糙、多皺的皮膚質感。畫腳時對踝部、腳跟、腳背、腳趾的結構、動態、透視變化要交代清楚。男女老幼各種對象的腳要區別差異,其線條處理與上述畫手方法相同。

(馮一鳴、戴明徳《怎樣畫工筆.意筆人物》,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8年,頁62)

 

老年人的人體

    畫人體時,首先應注意人體的整體比例,把握對象形體特點。老年人體的骨骼結構明顯,皮膚折多而密。此幅用逆鋒顫筆的鉤線方法來表現老年男人體的皮肉質感。(馮一鳴、戴明徳《怎樣畫工筆.意筆人物》,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8年,頁67)

 

藝術手法的「乾濕對比」

   「乾裂秋風,潤含春雨」,乾溼對比運用恰當,畫面則更見蒼潤。圖中老人在大片溼筆畫的衣服、帽子中,乾筆勾勒的頭部和手則充分體現出老人皮膚的質感,使之神態畢露,栩栩如生。(馮一鳴、戴明徳《怎樣畫工筆.意筆人物》,台北市:藝術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8年,頁79)

馬育文 於2013-08-01 10:36:34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640〉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5-01-09 08: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