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茁壯成長--談李憶含----------羅芳
2009-11-03 12:14:00
茁壯成長--談李憶含----------羅芳

   做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最幸福的感覺莫過於有機會見到一位學生,經歷成長到發展自我獨特面貌的形成。對憶含,就有如是的感受,自他大學時代到畢業、進入社會,再重回學校進入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十餘年接近廿年,看著他用功努力、幸福成家,再排除萬難追求卓越,而有今日的成就,心中的喜悅,自不在話下。

  李憶含--外表魁梧高大,內在卻有一顆溫文的心,每當他娓娓道出心中的感觸時,表現出古道熱腸,對中國古文明的感傷、儒家的倫理道德、道家的回歸自然及佛祖的慈悲,有說不盡在心中的迴盪。在今日的社會,這些是多落伍的思想,反倫理、反道德才是最流行的樂章。人慾、物慾才最能吸引人的目光,但憶含卻是將他的藝術創作,當作是要將他敦厚的本性、心中的平靜及對社會的期望的寄託。利用中國文化中最令人驕傲的道統,表現在他的作品上,猶如哲學語詞般的標題道出他心中的探求真理的理念,正如蘇東坡題畫詩中所言:「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而詩往往是敘述文學家的志向,而畫家又何嘗不是要表達心中的思想,看到憶含的畫,不禁深有「應物斯感、感物吟志」的創作意念。


  現代水墨的創作,在表現形式及技法上要兼具中西繪畫的素養。在內涵上,因生活大環境的現象,也不免受到西方文明的沖激,身處現代要如何去反思自我,這是從事藝術創作者必須要面對的課題。從他自己所說的創作、理念,除由古今精神轉化、中西思想匯通,結合多元文化,創造民族特色;反映生活現實、傳達時代見證;根源生命體驗、呈現內在情思;理解藝術脈絡,反映歷史真相;感應現代思想、探索心靈本質;關懷人文自然、省思文明現象;綜觀天地造化、回歸性靈世界;主體思維覺照,自我面目建構等都是他創作的內在省思,同時能兼顧。國際宏觀的視野、地方本土情懷;超越事物表象、思索深層意蘊;法理之外傳情、真善之內存美等,卻是他對儒、道、釋的中心思想。而他一系列的畫作中更能體會他繪畫表達能力的深厚、想像力的豐富,以及將水墨與色彩作到最恰當融合的例證。

  他將作品分為三大類:一、思想的觀照,二、古風新貌,三、時代映象。在第一類中的「思想溯源」,他利用太陽的象徵表現一切的根源,而它的光芒照射產生各時代不同的精神、宇宙的浩瀚孕育。層層巡迴的文明,這不正是道家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精神嗎?身為時代中的一份子,還應效法宇宙四時春、夏、秋、冬的運轉,永遠不停的精進。第二類古風新貌中的「古風餘韻」--畫中上方端正的風貌象徵儒家公正不阿的精神,冰裂的方塊,有如將儒家倫理、道義冰封,已不為時人所樂道的感慨。「自由心證」,發光發亮的蠟燭,象徵著台灣,面對巨大的秦俑,綿延的長城,何時才有融合的一天。這是不是作者的期盼?燃燒的蠟燭雖然會發光,但是否有潛在的危機呢?第三類時空映象的「文明省思」,人類的大手推展了科技的進步,是否也破壞宇宙大自然的生態呢?滿天的「衛星」,是要探究自然生態,還是破壞了生態,道家的崇敬自然,講求天人合一,不是早有先見之明嗎?


  繪畫追求賞心悅目,只做到了怡情的效果,要能代表文化的一環,還需要有精神內涵,每個人的思想,則是內涵不可或缺的主導,我們樂見台灣師大美術研究所培養了一群會思考的藝術工作者,也許不夠成熟,但是他們的確掌握了藝術創作的方向,李憶含尤其是其中的佼佼者,在二年短短的時間中,能找到了自我表現和透通人生哲理的思維,確立應追求的方向,他對空間的處理,細膩的手法,揭櫫新的探求理念,相信這是正確的方向。

羅芳

 二十一世紀現代水墨畫會會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教授

李憶含 於2009-11-03 12:14: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721〉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3-11-09 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