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醒: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東方講堂---相關藝術的見解 (1) 講授:李憶含
2010-01-20 12:18:00
1. 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藝術是自然的模仿。」
2. 叔本華(Schopenhauer):「藝術是使我們忘卻病苦的一種一時的解脫劑。」
3. 黑格爾:「藝術是把絕對的精神予以直覺地表現。」
4. 艾未未:「當代藝術就是解決問題和克服障礙的一種方式。」
5. 居友:「藝術是理性的和意識的生活的表現。」
6. 萊森(Lessing):「藝術是以美為理想,而完成的自然。」
7. 荀伯格:「藝術有其道德責任,它是我們這個世界的道德良心。」
8. 克羅齊(Croce):「有了直覺的美感就是藝術。」
9. 居友:「藝術是理性的和意識的生活的表現。」
10. 謝林(Schelling):「藝術是於有限的材料之中,寓以無限的精神。」
11. 席勒(Schiller):「藝術是感情與理智的調和。」
12. 托爾斯泰:「藝術是人間傳達其感情的手段。」
發表人:arendt
[ 發表時間:2010-08-03 16:45 ]
藝術創作要講究形式,張彥遠說;\\\"得其形式,而失其氣韵\\\"。
蘇東波也說\\\"論畫以形式,見與兒童臨\\\"。
齊白石也說\\\"太俗則為媚俗\\\"。
請問:一:如此要形式又不能太形式。如我要畫花鳥寫生,我要用何技巧手法才能表現出不俗又不太形式的作品?
二:難到畫得像就會俗又媚?
蘇東波也說\\\"論畫以形式,見與兒童臨\\\"。
齊白石也說\\\"太俗則為媚俗\\\"。
請問:一:如此要形式又不能太形式。如我要畫花鳥寫生,我要用何技巧手法才能表現出不俗又不太形式的作品?
二:難到畫得像就會俗又媚?
李憶含回覆
[ 回覆時間:2010-08-07 12:48 ]
藝術創作要講究形式,張彥遠說;\\\"得其形式,而失其氣韵\\\"。
蘇東波也說\\\"論畫以形式,見與兒童臨\\\"。
齊白石也說\\\"太俗則為媚俗\\\"。
一:多用心,要講究自然形式又不能太將就形式。如要畫花鳥寫生,畫像是基礎,逼真是功力,而不去畫像能主觀詮釋則是一種創意,有所意識觀察,情感融會,精神體現,三者合一,再以用形變質化的技巧,採筆墨在心的手法,即可表現出真正不俗,又不太形式,的-------靈動-------作品.
二:畫得像並不一定會就會俗又媚,而是動機與用心所在.
蘇東波也說\\\"論畫以形式,見與兒童臨\\\"。
齊白石也說\\\"太俗則為媚俗\\\"。
一:多用心,要講究自然形式又不能太將就形式。如要畫花鳥寫生,畫像是基礎,逼真是功力,而不去畫像能主觀詮釋則是一種創意,有所意識觀察,情感融會,精神體現,三者合一,再以用形變質化的技巧,採筆墨在心的手法,即可表現出真正不俗,又不太形式,的-------靈動-------作品.
二:畫得像並不一定會就會俗又媚,而是動機與用心所在.
2010-08-07 12:48
發表人:李憶含
[ 發表時間:2010-05-19 01:06 ]
列寧:[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表白或對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他的行動。],是以由此看來,個人認為一個藝術家的風格,不一定是其內心的呈顯 。以藝術創作而言,這種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實對關係是一種動態立體的結構,而其自我認識、破解與超越,則是體證生命實踐的必然過程。
這種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其重要性在於揭示真我與實相,更是彰明真正的自己的真實,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說,生命實踐的體證在精神實質與內涵意蘊的展開,不是僅僅止於形式或言說。由於「本我」的動能和調整,牽動著整個人與群體環境對應關係。同時,嚴格界定個體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連繫,使人的精神達到一種和諧的關係,從中也相對地肯定了自我追尋中的理想圖像,完成合適於自己的精神藍圖。
因此,主體要透過觀照與思惟,傾聽內在聲音,是對心靈召喚的回應,也是靈覺視象的透顯;依循靜心內觀而找到「本我」想要體現的個體立場。
這種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其重要性在於揭示真我與實相,更是彰明真正的自己的真實,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說,生命實踐的體證在精神實質與內涵意蘊的展開,不是僅僅止於形式或言說。由於「本我」的動能和調整,牽動著整個人與群體環境對應關係。同時,嚴格界定個體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連繫,使人的精神達到一種和諧的關係,從中也相對地肯定了自我追尋中的理想圖像,完成合適於自己的精神藍圖。
因此,主體要透過觀照與思惟,傾聽內在聲音,是對心靈召喚的回應,也是靈覺視象的透顯;依循靜心內觀而找到「本我」想要體現的個體立場。
發表人:arendt
[ 發表時間:2010-05-18 20:52 ]
列寧:[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表白或對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他的行動。],是以由此看來,你認為一個藝術家的風格,是其內心的呈顯嗎?
李憶含回覆
[ 回覆時間:2010-05-19 01:08 ]
列寧:[判斷一個人,不是根據他自己的表白或對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據他的行動。],是以由此看來,個人認為一個藝術家的風格,不一定是其內心的呈顯 。以藝術創作而言,這種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實對關係是一種動態立體的結構,而其自我認識、破解與超越,則是體證生命實踐的必然過程。
這種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其重要性在於揭示真我與實相,更是彰明真正的自己的真實,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說,生命實踐的體證在精神實質與內涵意蘊的展開,不是僅僅止於形式或言說。由於「本我」的動能和調整,牽動著整個人與群體環境對應關係。同時,嚴格界定個體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連繫,使人的精神達到一種和諧的關係,從中也相對地肯定了自我追尋中的理想圖像,完成合適於自己的精神藍圖。
因此,主體要透過觀照與思惟,傾聽內在聲音,是對心靈召喚的回應,也是靈覺視象的透顯;依循靜心內觀而找到「本我」想要體現的個體立場。
這種關鍵時期與重要轉折,其重要性在於揭示真我與實相,更是彰明真正的自己的真實,體會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也就是說,生命實踐的體證在精神實質與內涵意蘊的展開,不是僅僅止於形式或言說。由於「本我」的動能和調整,牽動著整個人與群體環境對應關係。同時,嚴格界定個體與特定對象之間的情感連繫,使人的精神達到一種和諧的關係,從中也相對地肯定了自我追尋中的理想圖像,完成合適於自己的精神藍圖。
因此,主體要透過觀照與思惟,傾聽內在聲音,是對心靈召喚的回應,也是靈覺視象的透顯;依循靜心內觀而找到「本我」想要體現的個體立場。
2010-05-19 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