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馬賽克之沿革~02
2008-10-07 04:31:00

2〉拜占庭時期的發展

        拜占庭的鑲嵌藝術的發展並不在東羅馬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而是在西羅馬帝國的拉維納,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以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大帝與其皇后戴奧德拉皇后為藍本的鑲嵌作品,位於聖維太利教堂〈S.Vitale〉中,教堂中的嵌畫為查士丁尼與其隨從和皇后狄奧多與其旗隨從,分立於教堂兩側,人像修長,尖小的臉型配置一雙大眼睛,每個人站的直立不動,所傳達的是一種永恆的存在〈張心龍,1999,頁47〉,這也是拜占庭藝術的一種典型特徵,利用政治涉入宗教的手法,借以突顯拜占庭帝國及其君王的神聖不可侵犯。

3. 中世紀時期

        馬賽克藝術在此一時期的發展受到了空前挫敗,原因在於聖像畫摧毀的時代

,這一時期的發展嚴重影響馬賽克藝術的進行,直到九世紀中葉才又得以恢復,

此後馬賽克的發展,真正進入與建築融為一體的時代,就是在教堂的興築時必定有馬賽克的裝飾,這時期的馬賽克風格也受地方特色的影響,並且使用了大量的金質的馬賽克嵌片,將整間教堂裝點的金碧輝煌,而且在教堂的祭壇上方的貝窠〈Conch of apse〉嵌入耶穌或聖母的造像,在教堂中央穹窿部分鑲嵌全能的耶穌

所以我們可以在這時期的教堂建築中發現,抬頭一看有個大大的耶穌位於教堂最重要的位置,其他比較次要位置佈滿,聖蹟、聖洗、復活、聖人三王來朝等,與聖經相關的故事圖像,是鑲嵌藝術與建築間完美結合的一個時代〈徐寶琳,1973 78〉。

        在此時期不得不提到的經典馬賽克作品,就是位於土耳其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教堂〈Hagia Sofia〉,在其中有三聯的聖像,尤其是在耶穌的部份,面部表情細緻柔和,可說是一項經典的耶穌造像,在徐寶琳的嵌畫一書中說到:

    面部肌肉紋理清晰柔和,衣著飄逸生動,襯地金質嵌塊作暗花圖案排沏、頭上光暈中十字,所用嵌塊之表面略呈不規則之折面鑲嵌,使其閃耀生光。聖像不再那麼嚴肅不可親近,以一種溫順、含蓄、略帶憂鬱之神情,風采奕奕,充滿睿智,作品風格高雅傳神,卻有驚人的表現。

       此時期的地方風格,是將主政者加入畫面中,而且人物的風格服飾也充滿東方特色,人物的製作也有了動態的出現,與以往的傳統風格有了明顯的不同,拋棄以往較嚴肅的宗教氣氛。

4. 文藝復興時期

       商業活動帶動了城市的興起,新的消費型態與藝文活動的產生,有了一個新的思考方式,就是人文主義的思潮,這是一個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在一片恢復舊有羅馬時代的光榮的聲浪中誕生,鑲嵌藝術也在這波浪潮中有了新的思維,嵌畫藝術家也開始在作品上簽名,如斗黎地〈Jocobo Torriti〉、嘉瓦里尼〈Pietro Cavalini〉等〈徐寶琳,1973,頁91〉,此時期的嵌畫家;可能是嵌畫家也可能是畫家或雕刻家,也因如此所以嵌畫風格會受繪畫風格的影響,此習慣一直沿用至今日,許多的畫家會參與鑲嵌藝術的製作,如國內的顏水龍、陳景容、許坤成、蒲浩明等,國外有雷傑〈Fernand Leger妮基 〈Niki de Saint Phalle〉等,許多藝術家也多會參與馬賽克鑲嵌藝術的製作。

        還有就是將繪畫中透視與空間的觀念帶入,這時期的觀念也對鑲嵌藝術產生極大的影響,造成拜占庭鑲嵌藝術的沒落,加上建築型態的演變,與其他藝術形式的興盛,眾多因素的集合而造成鑲嵌藝術的衰敗。讓拜占庭派的鑲嵌藝術由威尼斯派鑲嵌藝術風格所取代,威尼斯的聖馬可教堂〈San Marco〉的作品,足以作為此時期的代表,直到十六世紀生產出色彩多樣的鑲嵌藝術材料,使得鑲嵌藝術家能有更大的表現空間,製作出細緻又寫實的鑲嵌藝術作品。

5. 十八世紀以後

        在文藝復興之後,馬賽克藝術開始式微,並成為模仿者善用的媒材,模仿者根據現有畫作,複製出技術高超的馬賽克,他們的作品之精細,讓人疑惑為何不一開始就乾脆直接繪圖哪〈陳品秀 譯,2005,頁11〉。因為此時期的作品帶有太強的繪畫性,而失去馬賽克的趣味性。

        在此時的馬賽克技術,已經發展到頂峰,不論是材質或製作技術都已是相當高超,光其所能製作出的馬賽克嵌片,在顏色種類上有兩萬八千多種,可應付鑲嵌藝術家作顏色的搭配〈徐寶琳,1973,頁107〉,光單一色澤可以排列出非常長的色段,所以可以製作出非常柔軟感覺得衣折,以及漸成效果良好的圖像,就所生產的彩色嵌片,足以應付鑲嵌藝術家所要運用的每一個顏色,所以嵌畫家製作出許多非常寫實的作品,其作品就如同真實的畫作一般,可見那是要有多麼豐富的顏色來搭配,西元一七二七年由教宗乃迪督十三世〈Benedicto 〉創辦教廷聖伯多祿馬賽克研究中心〈Reverenda Fabbrica de S. Pietro〉,作為複製梵蒂岡的油畫和濕壁畫,當時創見的構想是為了永久保存這些作品,直至今日這機構還持續的存在著。

        十九世紀後,馬賽克又掀起一股復甦的風潮,復古風大行其道,此時期也是馬賽克重要的時刻〈陳品秀 譯,2005,頁11〉,就是馬賽克間接作法的發明,利用紙張做為一種間接的施工方式,使的馬賽克可以先在工作室製作完成,在到現場施工並能拼貼出表面平整的馬賽克作品,而這股風潮也隨之而起影響整個歐洲。值得一提的是,德國柏林的華納工場〈Wagners〉研發出色彩多樣的嵌片,打破這項威尼斯人所把持的獨門技術。馬賽克的風格除了有「羅馬式馬賽克」、「威尼斯式馬賽克」、「佛羅倫斯式馬賽克」外,還有西班牙建築師高第〈Antonio Gandi〉所設計出的,在建築體外觀所做的馬賽克拼貼,也為馬賽克藝術開啟另一條道路,直至今日隨馬賽克各項技術的進步與材質的多樣,也使馬賽克的發展更加多源和運用更廣泛。

顏永中 於2008-10-07 04:31: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2511〉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2-02-14 14:5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