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回應
留言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Pulima聆賞前導
2014-09-17 09:28:50

文/ 樂諾思


「2014 Pulima藝術節」以“城市部落是中性名詞”為觀點,期盼觀者能從中領會表演者的審美意識與理想,藉此產生共鳴、微妙互動。


藝術家的世界觀、思想、個性等等,構成了藝術家的審美意識,無不直接間接的體現在他的創作方法中。審美意識如同其他意識,受到一定時代社會的影響,具有鮮明的社會和歷史的特徵,引導審美走向時代理想的高度。進一步來說,審美意識有二個層面,審美意識的時代性、民族性、階級性即所謂「審美共性」;審美意識的個別性差異,即所謂「審美個性」,審美個性作為審美共性的落實,體現了審美意識的社會特性。「審美理想」則是藝術家的審美個性及社會審美意識相互結合的結果,透過一連串的方法與過程,創造出崇高或優美的藝術形象,以體現自己時代的審美理想。


在後傳統社會秩序的影響下,審美理想應是日益多元,近代原住民社會雖受台灣社會變遷、國際情勢影響,難逃西方或台灣社會審美的框架。不過,原住民創作者除了受主流環境影響,部落社會經驗卻開展了有別於他人的審美經驗,進而讓審美個性與審美共性(台灣社會審美意識、部落社會審美意識)相互結合下,發展獨特的審美理想。


城市部落(urban tribe)本意為因共同興趣、工作、社交或娛樂活動而結合在一起的城市居民,進一步發展所謂次文化(subculture),具有共同的信仰、價值和規範系統,以及獨特的審美理想,也因此這個社會容納著各種不同的次文化,構成豐富多彩的面貌。「2014 Pulima藝術節」10組表演團隊,曲折多姿,包括解嚴後中生代精神的亢揚、新生代相繼綻放新意、團隊之間互動頻頻……。他們共同建構「城市部落」意識的深層結構,至少可以引發三種面向,藉以側觀美的表現。


◆從史前神話到現代 ─ 歷史空間想像的可能
   創立於1991年的原舞者,致力於傳統樂舞中建立典範秩序,他們堅信在人類原始部落,舞蹈具有社會性手段,確立了人走出自然界,建立集體生活的重要象徵。過去幾年,專注於完整展現特定時空下的祭儀樂舞,試圖打破時空藩籬,重建史前空間的可能。近年,原舞者力求突破,開始嘗試日據以來的百年史料,從祭儀空間轉換成歷史空間,從古典的、類型性的,轉變到敘事性、典型性的。《芒果樹下的回憶》就是經典劇作之一,這部劇作以卑南族音樂創作家陸森寶先生及其歌曲為經緯,藉歌詞敘述卑南族南王部落近一世紀的生活寫照,猶帶入歷史現場,甚至深入人物的內心意識。歷史的味道,湧上心頭。
    蒂摩爾古薪舞集同樣以舞蹈為信念,專擅於排灣族傳統肢體語彙的創造,倡言新舞蹈美學。其創作思維環繞在排灣族哲學、肢體、舞台空間設計等精心策劃下,重現排灣族千年來的歷史身影,開創歷史空間想像的可能。過去一段時間,蒂摩爾古薪舞集的劇作思維寄託於神話的再現,寄情於先人的思想史,以詩性智慧的表述轉化於肢體中,但這次演出的《umaq‧烏瑪》異於以往,其特殊就在於時間敘事的巧妙安排。umaq(石板屋)是排灣族人的立命之處,它是生時所來之所,也是死後回歸之處,隱性地刻劃出生命誕生至死亡安息的時間軸,但當我們以為時間是如此發展時,還另發展出一條時間軸線,就是編舞者巴魯‧瑪迪霖回歸部落的生命歷程,他追尋祖先與自我認同的探索,象徵著生命的重生,回到立命之處。


◆部落主義的重新定義
   中生代的雲力思以及少多宜‧篩代度過部落主義(tribalism)成長的青春期。90年代,知識分子高喊“知青返鄉”,因為唯有到回到自己的根,才能發掘到改變的動力,知識分子的理想熱情才有實踐的土壤,當時興起的部落主義意識也成為一股創作思維。進一步來說,部落主義之於當時中生代的原住民菁英而言,是草根的,是在地的,是歷史、政治、經濟與文化的實踐。雲力思以出草精神吟唱,強烈的喚回斷層已久的泰雅文化傳統;少多宜‧篩代則以報喜的竹鐘(旮亙 kakeng),歡樂的發揚阿美族傳統內涵。二者表現各異,卻共同擔負傳揚文化的任務。
   部落主義精神仍然持續至今,但是由於近代社會生活的複雜多樣,新生代的審美意識便有了變化,更加朝向鮮明個性的典型發展。桑布伊、舒米恩、以莉‧高露、歐開合唱團,在後現代潮流中,體認到母體文化的重要性,汲汲找尋根源脈絡,或樂於表達自我與他人的不同,彰顯自我文化的特殊性。


◆從主體到身體
   阿道‧巴辣夫一直希望透過創作來關注現代社會的文化現況,從搭蓋聚會所、吟唱、神話、當地環境生態、祭儀等為出發,發展出具在地風貌的行為藝術,期能回歸人類初始的生活態度。阿道‧巴辣夫離開原舞者,創辦冉而山劇場,某個層面是從主體到身體的過程,從傳統祭儀的集體性(大我),轉換為自我內心的實踐(小我)。
    新生代的瓦旦‧督喜同樣來自原舞者,近年創辦TAI身體劇場,帶領一群年輕舞者們。雖沒有特定的實體排演場域,卻真實的體現城市部落的精神,凝聚生命共同體。雖名為“身體劇場”,瓦旦‧督喜卻不投注於個人內心的實踐,反而是回溯90年代以來,原住民中生代群追求民族主體性「大我」的審美理想,這齣《身吟-男歌×女歌》,試圖以個人身體,為民族同胞造像。
冉而山劇場《永恆的妮雅盧 》與TAI身體劇場《身吟-男歌×女歌》這二部新作,互有映襯,從主體到身體,或身體到主體,其目的皆在指引城市的族人一條回家的路。

◎延伸閱讀關鍵字
◆後傳統(Post-Tradition)
   乃安東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1938-)對於今日全球化社會所顯露的一個重要特色用語。他認為,在晚期的現代性發展過程中,後傳統秩序是一個顯著的特徵,在這當中,傳統並沒有全然消失,而是在一個全球化的,且文化上具有世界主義徵候的社會中,傳統被迫採開放性的觀點,必須為傳統本身提出存在的理由與證明。由於當代社會是一個後傳統秩序的社會(Post-traditional social order),隨著社會複雜性的內外力因素日益增多,無可避免成為一個分化的社會,社會本身分化為相對自主的獨立系統,如政治、宗教、教育,甚至是藝術領域,也因此,藝術場域原有的倫理或傳統典範,也有可能受到威脅,成形成多元分殊的現象。


◆次文化(subculture)
   由社會個別成員相互交織,成為一個複雜的群體,透過整合與分化歷程逐漸形成一個價值團體。More(請連結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0315)


◆部落主義(Tribalism)
   通常的定義是指一群人、家庭或宗教,原始或當代的,源自於一個共同的祖先,具有共同的領導,並與他們的奴隸或收容的陌生人形成一個共同體(Community),成員使用同一語言,奉行社會結構中一致的規則。


◎聆賞練習區
試想自己會是屬於哪一個城市部落?

2014pulima藝術節 於2014-09-17 09:28:5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85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4-09-17 09:2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