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釋放狂野靈魂;揭露原味真我---李憶含
2009-11-09 10:39:00

釋放狂野靈魂;揭露原味真我                                   李憶含

                                                                                                                 

        藝術諸多現象乃是作者內在真實的具體投射,亦是心靈世界的幻化

影,意識覺察、情感現象、以至精神狀況的種種表露。

       依此可探測人類身、心、靈的共構與作用,甚至人生意趣與精神向度,而內在本能和情感欲望應是動態的氣化機能,若能任意妙用則可神通靈覺、變化莫測,而性的幻想與衝動原為一種生理機制的運作,含有偉大創造力的蟄伏能量,經由導向可與高度靈性聯繫,且藝術創作過程須經歷無數次的「意識革命」、「情感激戰」與「精神撼動」,生命能量的企求與渴望實過於常人,其生存處境建置與維護不容忽視,且生活動性更須究竟與探源,性趣與愛慾的結合則具有神聖的意義,而其背離則是一種退化的行為,即使「時尚愛經」所謂「性是自由的,而愛是輕易的」也須因時、因地、因人而加以反思,現今隨著性愛迷思將促使「孤單社會」的形成,現實人生中喪失智覺靈魂、自由意志和本能欲望的藝術家皆屬不幸,且文化崩解、人格分裂、思慮凌亂的多元社會也產生多樣化類型的「假性藝術家」,非人化的「性格」與「性能」可能是一種莫明的突變,然維多利亞式的禁慾生活亦是多所質疑,性愛觀、性無為、性變態等等有關性器官的確困擾人類許久,在過度制約與徹底解放的衝動思考下,關係著生民未來,也同時影響到藝術家的「創造能力」。

       在現實的經營與理想的面對,畢卡索是堅持成功而為眾所期望的,實屬「經營之神」,而梵谷則「無法接受」虛偽社會與外在自己,在自我挑戰與靈魂對話中不知「何以自處」,他的生命過程看來似乎是失敗的,卻也成就一番「令類」的藝術志業,而畢氏身旁美女雲集又是「樂此不疲」,應是梵谷所百思不解與望塵莫及的「感人情事」。

        撇開社會倫理道德不談,紅塵俗世、苦海人生、滄海桑田、怎能安住,只是「情何以堪」、「愛怎能守」,一切不應歸咎造化神能,而宜屬命格性向、機緣遇合、所形成的「自然走勢」,也是意識形態、心想事成的體現,若能反躬自省、不怨天尤人,就能體會叔同先生的哲思藝語:「來自偶然,去是必然:世上一切皆是自然, 又有誰能超然。」

         因此我認為靈活運用畢、梵二家之長則可兩全其美,勉強過日,即在人文跟自然裏面找到心的安頓所在,找到你自己在哪裏,活出自己,精神自由,也就是一個廣告詞:「釋放狂野靈魂;揭露原味真我」。

1 畢卡索在逝世前對朋友說:「我不恐懼死亡。死亡有一種美,我怕的是久病不

能工作那是時間的浪費。」

一個偉大的畫家最可敬的不是他完成某件千古不朽的作品,而是在他吸完最後一口

 氣時手中還握著畫筆。

2. 畢卡索的名言:「藝術是個謊言,但卻是一個說真話的謊言。」

一種藝術代表一件被美化的人..,是模擬的,但通常卻是作者最真確的感受。

3. 畢卡索的名言:「色彩是甘泉、是美味,可以讓人快樂,讓人活起來。       

好的畫家可以讓她的作品活起來,從畫裡可以感受一道瀑布的澎湃,或著是一抹雲彩的

綺麗,給觀賞的人最真摯的感受。

4. 畢卡索:好的藝術家是模仿別人的作品,偉大的藝術家是偷取別人作品的精髓。

再不凡的藝術家都是先模仿別人的作品,再從中修飾,因此以臻完善,完善後又汲取各家

    所長,因此集大成。

5. 梵谷:所謂藝術,就是塑造大自然的人性,亦即塑造自然、現實、純真的人性。

自然即是人性,人性即是自然,不自然的,既不是人性也不是自然。

李憶含 於2009-11-09 10:39:00發表 | | 最新回應 (2)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李憶含
[ 發表時間:2009-11-10 21:47 ]
謝謝!待熟悉操作,再補貼照片..........,以臻完善.
發表人:曉逾
[ 發表時間:2009-11-09 23:39 ]
老師的文章寫的真好ㄟ
能附上作品嗎?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2254〉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3-11-09 11: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