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台灣 尤敏貞
兒童美術教育的目的乃是「教師藉美術活動的手段,培養並發展兒童的相像,觀察、、組織創作能力,使兒童在創作活動過程中舒展表其內在的意慾」。
世界各國兒童美術教育的思潮,近幾十年來有很大的變遷,我國的兒童美術教育也受新時代美術思潮的影響,十幾年來有長足的進步。一方面積極格新教學方法,以期符合新時代美術教育思潮;一方面熱心推展美術教育活動,喚起學校社會人士和家長們的重視。兒童繪畫活動逐漸在國內各地生根茁壯,尤其近幾十年來,兒童美育發展,呈現一片蓬勃現象,作者以為要輔導兒童畫,必先認識兒童畫,而認識兒童畫必先瞭解兒童造形心理發展。
下面所提示的是以美國學者思菲爾的學說為依據,加上我本人從實際教學中所觀察、研究,加上整理而成的。當然以下所列的幾個時期並非絕對性的,因兒童的個性、能力或環境的不同,會產生發展的差異。有些兒童有時反而有退步的現象,所以指導者必須善加注意。在發展階段上也有種種特殊例子,但大體上發展的形態,其所經的階段都是相似的。 (一)塗鴉期(0歲~2歲) (二)象徵期(2歲~2歲半) (三)前圖式期(2歲半~4歲) (四)圖式期(4歲~8歲) 1.透明式的表現又叫「X光的畫法」:從外面無法看到的東西,幼兒也會從觀念上加畫上去。 2.展開式的表現:是像一幅展開圖的畫法。通常我們看到兒童對於展開式的表現,多半是畫家裏的人一同用餐的情形。這時的四個桌腳和用餐的家人,均向四周展開,宛如從空中鳥瞰似的。 3.基底線的表現:所謂基底線就是區分天與地的界線即指道路、土地(地平線)的線。幼兒喜歡一開始就會畫出基底線來,然後從這基底線再將事物描畫出來。 4.並列式的表現:是指排列的畫法,在地平線上,把一些事物不加重複地,並列描畫出來。 5.強調式的表現:以強調式的方法,描畫其內心的感受。 6.報仇式的畫法:在圖中攻擊別人,以達到報仇的願望。幼兒常透過其繪畫的方式,在圖中對他所不滿的人,做攻擊性的報仇。 7.擬人化的表現:透過自我為中心意識的眼光,所做的描畫。 8.裝飾性的表現:以裝飾性的本能所做的表現。幼兒童的另一種特徵,就是裝飾性的表現。這種透過繪畫來作為滿足自己的裝飾慾望的表現法,以女孩子居多。 這段時期比較長久,是培養創造能力最重要的時期。圖式期過時,兒童對於同伴的意識也就開始萌芽了。最明顯的現象是會開始批評同伴。對事物的觀察也較為客觀。同時,對於物體,色彩空間的關係,也漸漸地能描畫得較近於實物,由此慢慢地發展到寫實前期,在進入寫時期。 (五)寫實前期 (六)寫實期 從以上所說的各種特徵來看,讓我們很明白的瞭解,所謂兒童畫,就是一種幼兒的成長紀錄,也是一扇認識兒童成長的窗戶。切記兒童「畫」,就是兒童「話」,兒童藉著畫筆,畫其所「思」非畫其所「視」。
這個時期所畫的是沒有意思的內容,大致以線條為主,又稱錯畫期。
這時期的畫是先畫了在命名。畫了以後才加以解釋,或邊說邊畫。這時期是兒童想像力漸發展的時期。幼兒的手臂在運動時,感受到快感,並且透過他的視覺,能想像他所畫的形體,以及對這些形體給予有意義的命名,他們因而怡然自得,這時指導者要耐心的聽他說明,講解其所畫的內容並附和他,鼓勵稱讚他,這是很重要的。
此期兒童所畫的東西漸漸可以不加解釋而能看得出來。這時期的圖畫以人物的題材為多,尤其是畫自己的場合最多,這乃是因對自己的價值觀念感到較高的緣故。
此期兒童並不是對實在物體的形、量、關係做直接的寫生,而是憑記憶的再生,將其所感覺到的,所記憶到的東西以圖式做表現。 換句話說,不是畫其所看到的,而是畫其所知道的東西。此期所表現有幾種特徵:
對空間的關係,或物體的形狀、色調等,逐漸地能描畫得跟實物相接近。
此期雖然知識發達,但技術上卻未能跟得上,由於不能把所看到的事物描畫得很像,往往因而喪失繪畫的自信。所以指導者特別要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去掉其眼高手低的障礙,繼續培養其創造發展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