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醒: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藝術生涯
2011-11-20 01:25:06
從我在1999年在東京藝術大學的博士修了個展之後,我的創作主軸一直環繞著以不同的動態形式,探討造形與人的感知為主題至今。當時的展覽作品以「無限迴轉」系列+「磁震」系列兩種不同動態作品為表現內容。相對於當時的個展,自從回臺灣後開始針對動力源的差異性進行造形的開發。
「動」這個主題,始於我在日本留學時的博士研究主題。在此之前我做過設計也研究過色彩學,因此大多數以平面為主,只製作過些許的半立體作品,很少接觸到這個領域,更不知道「動態」的造形應該如何表現,不過當時能確定的是,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專業領域,因為很少有一個表現的領域能結合實際的動力(電動馬達與相連結的機構)與自然界的風力、水力、磁力等。除此之外、Kinetic Art 更包含了平面、立體造形領域外,光與色彩、化學與物理作用或是結構與力學、抑或是聲音、影像等,在時間軸上表現的領域中,動的表現方式與創作概念具有其獨特性與困難度。
從學習Kinetic Art開始至今,我時常反問自己為何作品需要「動」,也常思考「動」的意義,幾乎所有的作品除了結構之外都必須思考「動能」在造形裡所扮演的角色。所謂動能的角色轉換與人的感知有很多的關連性;就好像繪畫有構圖,雕塑有雕塑的語彙一般,「動態造形」是經由動的要素所表現而成的視覺領域。所傳達的是時間與人之間互動的過程與概念,必須要與其他材質所表現的內容與處理方式不同。
—宋璽德
流星雨系列-2 9.5 × 9.5 × 42 cm (不含台座).台座高度為11.5 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