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位置: 全球首頁> 部落格首頁> 藝術分類列表> 公共藝術

藝術分類: 公共藝術
共找到 34 筆資料, 有 34 筆資料可供瀏覽. (此次搜尋共花了 0.041208 秒)

  1. 陳錦輝
    「藝術既非單純的再現,也非單純的表現,而是內在生命的具體化,客觀化,是內在生命的真正顯現,是對實在的發現和認知」。 藉由生活感受的抽象化及對象的認知,產生創 作的動機,因為我來自在地文化的所孕育部分,在地文化即是我生命全部。  ...
  2. 宋璽德
     「人」創造「造形」,「造形」構成「環境」、換句話人與造形與環境是相互緊密連結的關係,也因此在創作的過程中,一直秉持如此思維至今。我的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動」與「時間」、「空間」緊密連結,為表達自己對時間‧空間的詮釋與認知,我一直將作品聚焦於人‧造形‧環境的循環關連之中。從人的身體內在(生理與心理)出發,人與外在環境(時間與空間)的互動之間造形是媒介,透過創作過程的延續,藝術家創造出新的媒介與價值一般,同時間也延續了人類的文明與文化。換句話說,我透過觀察人的過程,引導了我對於造形與環境的創作理念與思維角度。...
  3. 李寶龍
    創作時喜將形體簡約精純化,成為富有豐厚精神容量又有饒意味的形式,即“憑虛構想”;換言之以誠懇真情態度出發,自我反省,觀照自然,反映現實,經過集中概括形成藝術形式,體現自我本質為創作方式。 常思考承繼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精神,追求以充滿同情、瞭解、慰藉的情懷,關照人類、大地環境為創作之內涵境界。...
  4. 王龍德
    土與火的結合,呈現出千變萬化的面貌,而創作者藉由它來舒發內心深處的思緒,非規範式的,更不是教條般地一成不變。 隨著歲月的流逝,環境的改變,對於作品的表述,當然也隨著心境而改變。太拘束的風格禁錮,更不可能又要談感情又想談親情甚至政治倫理。想談什麼的時候該用什麼方式表現,該用什麼方式化粧,該用什麼技法燒成,是我多年來表現理念的創作目標,所以不管拉坯、陶板、泥條、控空、塑型,對我而言都是很好的成型方式,而樂燒,釉燒、柴燒、坑燒、燻燒也都是不錯的燒成技法。...
  5. 余弘正
    對空間與美學抱持著終生學習態度! 對油畫有一股油然而生的興趣,創作不斷~至今於工作之餘依舊提筆揮灑。...
  6. 楊柏林
    「我像鳥人,雙手環抱膝蓋,裸體半蹲著,用童年的重量,輕輕壓迫著下半身的肌肉和神經系統,人便漂浮在荒涼的海邊村落上空,我的飛行是內在激發的生命原始動能,在空中學習輕輕放鬆身上的壓力後,人如同一朵雲,緩緩下降。」 每次展覽或搬運雕塑作品,很少不用吊車按裝作品,我非常喜愛,及至興奮的地步,很重的青銅作品被懸浮在空中,那種感覺像乘著心靈的飛行器,在天地間尋找一處生命安住的定點,令我深深著迷;又像一隻蒼鷹,在原野上找到延續生命的能量「獵物」一樣。...
  7. 游守中
    藝術創作的過程,猶似生命發現之旅。意外,又意料。 對我來說,創作是感性的由生、是內在生命調性不斷親臨和流露的歷程;也可說,是一種凝聚與鬆釋交互的形式體現。 習畫二十餘年,一路即使曾有心境的茫然、低迴,...
  8. 簡明輝
    近年之代表作品:       2010 臺北市大同區大同國小「運動中心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夢想起飛       2009 交通部鐵改局「東改後續-冬山車站公共藝術設置」風箏的故鄉      2...
  9. 方水信
    1990年原在金屬公司服務,由於天生構圖能力強,熟知各種材質的可塑性及製作方法原理,進而開始跳入不繡鋼創作的圈圈裡,ㄧ做就是20年,許多人認為像不繡鋼這般生冷的雕塑藝術,在藝術上的發揮極度有限,早期建案or政府...
  10. 郭原森
             學院訓練背景出身的郭原森,於2003年獲文建會台灣當代美術大系,名列為台灣當代玻璃藝術家。作品中常呈現的是實驗性、精神性表現以及使命感的負載。創作以玻璃材質為主,以自身的美學概念為基準,利用玻璃可透光的物理特性,發展結合繪畫、雕塑的大型玻璃作品,來表現其個人對生命的價值觀,及對社會文化的思維。...

最前頁   上一頁 1 2 3 4 下一頁   最終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