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大師系列之二:我看席勒的墮落與感動
2011-01-21 09:23:15

從「脫韁與鞭笞」電影談席勒的情慾繪畫




談到席勒的畫作總離不開爭議性的色情主題。


他創造出一系列有色情暗示的軀體,但又極為美麗,因此他的藝術同時具有突兀坦率、毫不遮掩,如此特立獨行的表達方式,但又傳達了一種清越、優雅的美感。


他最常被展示的畫作包含兩大部份:早期的畫作大都充滿實驗性質風格多變的嘗試,表現出他敏銳善感的觀察力,和充滿好奇和創新的企圖心,到了晚期則熱衷自剖的自畫像,將這些自畫像串聯起來,就如同一部忠實記錄他短暫生命中他精神狀態的紀錄片,如果剪輯播放,影片將會呈現不斷搖鏡、跳接、重疊、推進、拉出、斷續、等等不安穩的畫面。


他被歸類為表現主義主要是因為受到維也納分離畫派克林姆的啟蒙,但他一生則好像是生活在佛洛伊德透視境下所呈現的 X 光片;1980年發行,沒有引起一般人注意,取名 〝脫韁與鞭笞〞(Excess and Punishment)的電影可能是最貼近席勒精神世界的觀察


片子一開始就將這位削瘦、面貌清秀的青年畫家導入一種陰鬱與淫亂混雜的印象,片頭採用復古的sepia 懷舊色調帶入導演想像中席勒眼中的世界,酸楚,又蒙上一層由廉價亮光漆所輝映出來既耀眼又虛浮的景象。


對於週遭單調、僵化、又禁錮的世界,他唯一的解藥是揭開女性身軀上的衣料,鑽進包裹在底下神秘的世界,攝影機重複用搖鏡掃過席勒面前裸露的模特兒,因為是坐在藝術家的面前,自我感覺可以目空一切盡情的展現浪漫,模特兒以完全解除防衛的姿勢,將體內情慾的張力表現到了極致。


有別於一般以藝術家為體裁的電影,這部影片描述了畫家與模特兒作畫過程一場情慾的探戈,將席勒和他的模特兒一起被籠罩在互相傳達親密與性慾交織的巨網,畫家似乎想壓抑強烈的性慾,注視著獵物般的眼神,又夾雜著醫生看診時那種好奇的神色,編劇用一種長距離的視野來觀察一段英雄式反抗週遭環境的事件,還有,透過特寫聚焦的鏡頭,捉席勒像小鹿般恐懼的眼神將他極度內向的神經質表露無遺,鏡頭下他一貫沉默寡言和無助的身影,令人感覺似乎只能生存在繪畫這一件事,例如,他一直在生命中兩個重要的女人之間煎熬,但始終沒有能力把這關係釐清就像他處理日常生活的人際關係一樣。


對於自己的畫作他僅留下簡短的評語說:「人類的身體在大自然和美感之間的關係有如〝鄉愁〞」,其實,今日的藝術評論者認為他的成就豈止僅是表達「鄉愁」如此簡單的情緒?他毫不忌諱旁人的眼光和批評,以天賦的繪畫技巧喚醒被僵化與虛偽道德壓抑「人性」,因此,他的繪畫技巧和表達方式被後來一些年輕的畫家吸取元素加以運用,成為近代藝術家中最少被拿出來公開討論,但可能是後繼最多年輕畫家揣摩的對象。


一、佛洛伊德

席勒說他喜愛研讀佛洛伊德的書,受到這位精神科學大師很深刻的影響,佛洛伊德在維也納發表〝性學三論〞席勒正值十五歲情慾初始之際,當發表〝本我與自我〞時席勒已經二十三歲成年人了,佛洛伊德學說適時的切入席勒情慾世界的深處。現在一些精神科學的學者就是用席勒的人體畫作,尤其是他的自畫象,來探究和驗證佛洛伊德的學說,席勒,似乎是為了為佛洛伊德學說「以身說法」而生,不理解佛洛伊德到底說了什麼,就很難透視席勒究竟在想些什麼。。


佛洛伊德認為「性」是我們的生存的基本動機,性慾來自對於與生俱來身體上的性感區:嘴巴、肛門、以及性器官的自然反應,人類的生活不過是隨時尋求感官的愉悅,最代表性的就是食欲和性渴望,否則,也只是用其他的形式來替代這兩項自然的慾望。


佛洛伊德說:「本我」是本能和慾望的水庫,水庫龐大的蓄水池驅使我們想要就立刻展開行動去取得,不理會他人的利益,完全依照享樂原則來反應。但是在群居生活就會逐漸產生的節制,出現「自我」的原型,也就是對現實的知覺,接收外在傳來的訊息後,依照現實原則(reality principle)做出判斷和取捨,如同野馬原始粗暴的力量受到騎士的引導、制止和約束;至於超我(superego)是一種表面化的人格,通常在5到6歲時經由學習獲得,經由最親近的父母與所處社會的價值觀滲透逐漸內化,在懲罰與利誘,胡蘿蔔和棒子交叉驅使下逐漸符合社會道德的期待。


「自我」隨時承受來自「本我」、和「超我」的壓力,當自認無法承受實,就會發展出焦慮的心情。


佛洛伊德描述「焦慮」是一種不知為何害怕的感覺、或是一種沒有理由的恐慌;就精神醫學而言,只是提示有危險接近的信號,「退縮」,也就是降低慾望,經常是人類最先產生的防衛機制,因為社會的禁忌本身就是企圖去限制所有「本我」的滿足,因此表面化人格的與內在人格原型的鬥爭,也許會因環境強度會有變化,卻永遠不會消失。。


不看清慾望的根源,就永遠無法釋放人類被禁錮在冰層底下孤傲的靈魂。


現在,重新回過頭來看席勒的畫,就和他的故事一樣,總和「情慾」這主題脫不了關係,甚至讓一些人看在眼裡感覺有一股猥褻和病態的嫌惡,他所描寫性愛的軀體,總是把男人的筋肉描繪成隨時要撲向獵物的野獸,而女人也個個都是肢體強韌,隨時都在等待一場糾纏、扭轉、大聲喘氣的一頭母獅,究竟要怎麼看待他那些用細瘦、紊亂的線條去勾勒率性沒有遮攔的裸體,或者性愛中肢體的糾纏,或者性愛後的空虛茫然,他畫中的人體總是呈現焦慮不安的扭動、交錯,隨時都會出現突出、延伸、還有強勁有力的稜角,從削瘦身軀竄出,佈滿肌肉不成比率的手臂,做出各種變化的伸展、扭曲,甚至變形、錯置的肢體,他不描寫細節,但卻讓線條恣意流竄,他的線條流暢自然,有時好像狂亂嘶吼、節奏鮮明的搖滾樂,有時又像旋律優美的弦樂曲,但是移到了臉部,他又總是能抓住動態間剎那的表情,用細微的線條很精確描繪出讓人一領神會的表情,抒情的有如慢板的宣敘調,啊,我們體內果真都藏著相同的靈魂嗎?


二、自畫像


談到席勒,最值得一提的是他的自畫像,當然面對席勒這種狂人,你腦海裡不會期待看到一般肖像畫莊嚴和威儀的刻版印象,一生中畫過最多自畫像的畫家應該是林布蘭特了,雖然他將自己從年輕到老年的容貌都做了精確的「紀錄」,但看得出他不脫俗套,刻意要表現一種藝術家深邃的個人尊嚴,席勒則是毫不遮掩,以各種神經質,癲狂、變態、幾近病態的姿勢和動作,坦然傾瀉內心的世界,甚至像 X 光一樣透視內部的筋脈來混淆表皮的質感,絲毫沒有顧忌當時社會的道德規範和約束,不加思索的闖入倫理的禁區,仿佛精神渙散到無藥可救的地步,不僅毫無猶豫的承認他心裡不安的狀態,並且誇張的傾瀉出來,用富於節奏的線條,簡約的色彩,準確把握線條的韻律,因此,即使對於某些人感覺內容猬褻,卻無法否認有一種美感的吸引力 (或許這是當年黃色書刊出版商爭相請她畫插畫的原因吧)。


自畫像和自傳都是創作者最直接的思想表現,透過文字表達還需讀者在腦海裡還原成影像,畫面則是將畫家的靈魂直接呈現,席勒仿佛是企圖通過肆無忌憚的裸露,來完成精神上的自瀆,一如用手淫來釋放性慾的緊張,這樣的表現方式正好打進多數人心坎哩,原來巧妙被隱藏的慾望突然被揭發了,藉著欣賞藝術如此堂而皇之高尚品味的行為(這也能算是異數「修養」嗎?),完成心靈的告解。他透過對自身內心的多重人格,將記憶中不斷「節外生枝」的印象,坦率向世人「告解」,更重要的是,通過他繪畫的才能,開啟精神冰層一層又一層的甬道, 每通過一扇門就投下一道不一樣的亮光。


三、線條


線條,是席勒繪畫中重要的靈魂,和他同時期的畫家,也曾是他學習的對象:奧斯卡‧科柯西卡,同樣擅長用不注重細節的筆觸精確抓住人物表情的神韻,但是他粗黑、婉轉、短絀的線條,和陰鬱又帶有奇幻詭異色彩的顏色到了席勒手下,變得悠長而曼妙,同樣因與的色調表現得更富層次和變化。


對於中國傳統繪畫,線條是重要的表達方式,這可能與中國傳統書畫一體的觀念有關,繪畫的線條也一如書法的橫豎勾點撇捺,轉折、飄忽、粗細等線條的變化都像絲線或彩帶,有一種詩情的韻味,不僅描述風景人物,也藉物來寫意寄情,例如顧愷之人物畫的線條就被形容是「春蠶吐絲」綿細不絕;但在西方繪畫對於線條有完全不一樣的觀點,古典時期用明暗來表現立體的「仿真」景象,用線條勾勒輪廓不是失掉真實的感覺,就是有匠氣的意味;到了印象派用對於外光的觀察,經由光線反射出來的輪廓更不可能出現明顯的線條輪廓。


直到近代,畫家著重表達個人內心主觀的理念,不再追求「仿真」的影像重現,直接用 2D的平面去表現,一開始主題大都集中在對於工業化的轉變所帶來的恐懼不安、尤其是一次大戰造成強烈災難感,二十世紀初適時出現的精神分析學對於夢境、幻覺有了重新詮釋,「線條」更像是畫家用來演奏弦樂的符碼,例如去年北美館的費城精品展有一幅莫迪尼亞尼的作品題名「藍眼的情人」,情描淡寫的纖細的輪廓線,感覺好像小提琴旋律流暢滑弦般一路順著滑溜而下,這個藍眼的女子優雅的氣質,人看一眼,就醉了,後來不斷有人模仿這幅畫,可見人同此心,如果拿這幅畫和無人不曉的蒙娜麗莎的微笑放在一起,近代和古典繪畫的表達方式,和意涵就不言可喻了;還有一幅畢卡索的「女人與小孩」,輪廓線則是一小節接著一小節變化無窮爵士樂的即興曲,有一種盡情揮灑的輕鬆與恬適。大多數被歸類為表現主義的畫家,更是直接用線條來寫詩,把線條的運用和變化表現得淋漓盡緻,例如,保羅克利用粗黑的幾何線條表現,具有強烈實驗風格,康丁斯基則用一叢叢細細的直線來堆砌、建構新的空間,他的「構成4號」強烈的衝突情緒簡直是用線條來演奏貝多芬的交響樂,麥克斯‧貝克曼則用極不精緻的線條來表現一種粗糙、低吼、狂野的旋律,帶給人低音管沉緩、厚重的壓力,對於他「粗糙」的畫他還說:「這世界本來就不真實,是繪畫使它變得真實 」,一語道破近代美學強調「衍生」而非「揭示」;「突出」、「迴旋」而非摧毀似的「革命」等等核心價值,欣賞現代畫作,不去細心品味線條之美,可能會和現代繪畫時髦、優雅,或者深刻、凝聚或者飄忽、迴盪的身影錯身而過。

葉金淦 - 葉泥 於2011-01-21 09:23:15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427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4-12-22 01:1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