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试论物质化的审美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禁锢
2011-01-15 09:44:06

试论物质化的审美对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禁锢

冯 林

摘要:近年来,陶瓷艺术的审美几乎处于错位或倒退的状态,伪传统陶瓷艺术四处狂舞。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经历着种种的曲折,原因就是物质化的审美正逐步取代精神与物质双重领域的价值标准。在国内诸多媒介与平台上,伪传统陶瓷艺术链条上种种文字和声音如迷雾般笼罩,诸多群体成为利益链上的一环,物质化的审美惯性最终成为禁锢中国陶瓷艺术发展的阻力。本文探讨如何冲破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桎梏,找出物质化审美的根源所在。

关键词:陶瓷艺术;审美;物质化;传统;禁锢 

0前 言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以瓷器(china)命名的国度,瓷业在历史上曾数次达到颠峰,并成为后人引以为傲的历史丰碑。   

然而,当今中国的艺术陶瓷领域却布满了水墨画与油画作品的陶瓷复制品。这些人工制品实际上是一种“伪传统陶瓷艺术”。与之相对应,反映时代人文面貌与状态的当代陶瓷艺术发展非常缓慢。可以看出,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质化的审美。这既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诸多苦难紧密相关,也是现实中浮躁心态的体现。

1物质化的审美对人性之光的遮蔽

1.1何为物质化的审美

人类的智者与先贤们将精神层面的哲理与美学意义从物质世界抽离出来,将意义赋予这个世界。对于美的解说和定义,不同的时期、区域、族群都有其特定的标准。不同的部落、族群与国家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中形成了自有的审美,并最终成为创造世界丰富多彩的源动力之一。

事实上,物质化的审美是彻底实用主义的审美。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与仕而优的价值观念在诸多的朝代更迭过程中,其所携带的物质化的审美似乎也成为了一个传统,它集中体现在对官爵、财富、长生的畸恋中,福、禄、寿、喜这四个字从文化层面上伪装了那份畸恋。

放眼“伪传统陶瓷艺术”制造者们,似乎可以看到这个群体近乎疯狂的抄袭、照搬、嫁接着各类其他艺术家们的水墨画、油画、装饰画的画面,这个伎俩在某些场合竟然成为了其“作品”的“传统”与“根源”。仿古陶瓷艺术与伪传统陶瓷艺术两者本质上的区别与所显现的社会意义是很明晰的,但在贪欲的驱使下,不断有人在故意混淆这些概念以达到浑水摸鱼的目的,由此揭示出伪传统陶瓷艺术的功利性与消费性。伪传统陶瓷艺术从根本上否定了个体的自由与尊严,严重阻碍着人们审美价值的提升与艺术创造的发展,更可怕的是造成了物质化审美价值体系的蔓延与沿袭。

1.2物质化的审美体现

似乎特殊国情造就了物质化的审美,从封建“旧社会”一下子跨过资本主义阶段进入“新社会”,信仰的被抛弃与丧失使得文化传承的脉络上或多或少都出现了裂痕。但是传承的实用主义基因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现当代陶瓷艺术发展的曲折与缓慢,使得一部分人盲目迷恋着外来“艺术与文化”,而这也是当下一种过渡型代替精神产物,也是物质化的审美得以泛滥的条件。

1.2.1伪审美性

伪传统陶瓷艺术的审美是一种伪审美。首先,这种审美缺乏自我认知的真实性,与艺术来源于生活背道而驰。其次,艺术与生活体验的机械性、重复性制作,与艺术创作所追求的新鲜感背道而驰。最后,对个体独创性的极度蔑视,与艺术创作所追求的唯一性背道而驰。一方面,这与传统教育刻意忽略个体意志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则是与多数人所面临的生存问题有很大关系,种种忧患意识还在追随者我们,几乎总是面对一个吃饭或温饱问题,也几乎从未从沉重的生存负担和贫瘠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解脱出来,使中国文化难以产生出唯美主义倾向。历史上曾有过的短暂享乐主义思潮(魏晋时期),也被传统文化永久地钉在道德耻辱柱上。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或许少数衣食无忧的文人能苦中寻乐地吟赋田园诗韵,但却难以有全民的精神狂欢节日出现,代代相承遗传下来的便是以物欲化享受为特征的节庆活动。所谓“年味”、“节味”的“味”,不恰恰证实着中国人过年过节往往以吃为主吗?而众多收藏者鉴赏者口中念叨的一个“味”字似乎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对现代陶瓷艺术的认知竟然也大都停留在传统陶瓷艺术的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器”的崇拜习惯,不如说是对物的崇拜即有用的东西。这样状态的长期保持,可想而知,对创造原动力的绞杀是卓有成效的

传统文化审美框架内对于未来发展的景象,好像没有任何描述,诸多神话传说的传承不过是先民对罪恶无能无力对灾害束手无策臆想出的理想主义故事。

1.2.2功利性与消费性

其所具有的功利性与消费性,令所有的艺术品都打上了产品与制品的标签,无法成就精神皈依的岛屿。在急功近利的漩涡中,群体只注重交易的结果而忽视事物的发展过程。于是乎,大量的抄袭与照搬成为了业内大部分群体的“约定俗成”。功利性的普遍存在,形成了对个体独创性与创造力刻意忽略的定律,为抄袭和剽窃他人的成果做好了舆论基础。单纯的审美沦为物质化的审美,最终形成了伪传统陶瓷艺术。

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生产与创作群体造就了陶瓷业非物质化遗产的传承与学术研究的分水岭,在金钱至上(消费性)的潮流的冲击下,这道防线几乎消失殆尽!国人似乎不知“美”为何物,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成为了投机者们的投资工具,做局性质的炒作成为一种常态并覆盖着这些领域。一个个落入陷阱的猎物如病毒感染般继续“虔诚”地散播着谎言,为何这般,维系利益罢了。

当下,在物质化的审美与学术混乱的包围中,当代陶瓷艺术逐步生根发芽,并于小范围内引领着中国陶瓷艺术的发展。而透过国内各类主流陶瓷艺术拍卖品种以及成交指数,我们发现伪传统陶瓷艺术占据着压倒性的比例。各类收藏导刊与网站大都也是高调宣传这两类,并继续搬出文人画,“花开富贵,一路荣华,文人情怀,皇家气质,贵族血统”等等来误导饥渴的收藏者们与贪婪的投机者以及才思枯竭的“艺术家”们。

萦绕在国民脑海中的“中国陶瓷”好似不过如此,千百年来的审美一度异化至此,审美陷入消费性,功利性的重复,我们发现传统陶瓷艺术中一部分的主体与形式无不承载着国人物质化的“审美”,似乎可以看到这几乎是把所有的物质享受都披上伦理的外衣,变成“精神享受”,并提升到“美”的层次,却禁锢了人的创造性本能。而西方近现代的文明,人的“美”虽然表现在精神上,但却植根于人文精神、落实在创造实践活动中,他们将实践活动审美化,使对美的追求变成改造自然的内驱力,变成浮士德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才使西方物质文明日益发达。这种人文之“美”,本质上是创造性的,它所刺激出来的是一种发展性冲动,是一种不断向前看的精神,审美满足所带来的是更大的创造冲动。但在中国的一段特殊历史中,写满了对个体人格的不尊重与压制,所有的一切审美活动纯粹是消费性,功利性的重复。人性被压制在同一之下,于是便看到了一个又一个天才的种子死去,物质化的审美飘着一股恶俗之臭弥漫在这片大地之上,人群里一大片陶醉于其中,却也写满了无奈。

1.2.3技术崇拜与对利润的疯狂追逐

伪传统陶瓷艺术的领域不乏技术高超者,相互的模仿与扩散令这些群体难以脱离技术的窠臼。因为从刻意模仿之初,他便失去了自我,而多了一个技术的奴隶。对于技术的评价,中国传统文化褒贬兼容,一个是推崇的角度,如鬼斧神工,巧夺天工,匠心独运。另一个贬义的角度则如雕虫小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等精辟用语。陶瓷艺术可以直观理解为个体或群体审美意识与技术、技能的统一。试问哪一件匠心独运、鬼斧神工般的艺术瑰宝无不是渗透着作者无比的智慧与审美意志呢!

在伪传统陶瓷艺术泛滥的当下,不断的复制与重复,删减工序等等成为追逐利润的基本手段。疯狂做局,利用各种方法散播其制品稳步升值成为投机者们投资产品获得暴利的讯息,使得中国陶瓷艺术领域弥漫着赌徒与欺骗的气息,原本追求唯美的创作显得不合时宜了。

纵观当代陶瓷艺术与伪传统陶瓷艺术所反馈出的讯息,我们有理由相信技术终究替代不了思维,更替代不了艺术创作。透过各种工业化、机械化产品大量泛滥的现状,可以感受到最珍贵的情感在消失。一方面我们享受着工业化文明带来的便捷,另一方面也在远离唯美与自然,虽然这也是事物两面性的凸现。这更加说明了陶瓷艺术的规范化,替代不了审美的多元化,复制品替代不了原作,机械也永远代替不了手艺。本土的历史,人情世故与独特的传达无可替代,最为重要的,是个体的独立思维。

2“伪传统陶瓷艺术”对创造力的禁锢

伪传统陶瓷艺术的产生注定是以剽窃他人艺术而存活,这种毫无廉耻的做法带来了嗜血般的便捷与快感,注定其自身也彻底丧失了创造力。铺天盖地的伪传统温床滋生着大量的创造力寄生者与既得利益者,这正是中国物质文明缺少持续进步动力的重要文化基因之一。因为物质愉悦之“美”,所刺激的是一种匮乏性的审美需求,一旦满足了,便不再追求。艺术总是传达了不可传达者,而且不可传达者正是哲学和思想的界限。

艺术作品要求对其主题加以解释或评价,因此,知觉总是要提供一种感性的解释,在艺术中可能会直观到一些不可见之物,以此赋予世界以更丰富的内蕴。知觉是创造的,知觉是艺术创造的关键,因为它将“可见的”转换为“不可见的”,同时又把“不可见的“转换为“可见的”,实现了两个世界的“双重转换”。当代陶瓷艺术作品通过人工的塑造而与其它的人工制品相区别,作品及其视觉具有自身的暗喻逻辑,通过知觉所塑造的作品,具有全新的活生生的生命,而一般的人工制品“伪传统陶瓷艺术”则是获得一些存在的轮廓而已,却无法表现它的真实内涵。这种语义性质使得艺术总是通过书写去表达一些超越物体本身的东西,知觉转化为精神,精神又转化为精神。

透过各类拍卖成交与估价指数,“伪传统陶瓷艺术”的制造者们与销售者一方面继续在为其丰硕的销售业绩狂欢,一方面又在继续搜索可以抄袭照搬的素材。在这个行当里,大致有两个层面,虽然同属职业制造者,但有专业的和非专业之分,专业的如各层次的美术院校毕业生,销售过程中冠以某某知名产地代表是惯用的手段,似乎他们就是那里的灵魂。而非专业的如那部分不具备绘画与雕塑技巧的流水作业人员,在国内各产瓷区都充斥着这些群体,他们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售出其大量生产的拙劣制品,当然在实施这一行为的时候,冠以某某知名产地产出是惯用的伎俩。

当然“伪当代”也颇多,时常也可以看到各类丑不堪言,浅薄浮躁之物充斥于市,却是打着当代陶瓷艺术的旗帜,一块被当做“当代陶瓷艺术”的靶子也就这样形成了,于是乎就经常可以看到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绞杀与压制性文字见诸各类媒体。新鲜的空气对于久病的病人或许太刺激了,与之相反的状态反倒令“伪传统陶瓷艺术”们习惯与安逸。虽彻底衰败的步伐日益逼近,但这个链条维系着太多投机者们的美梦,反倒显出一份美妙的景象。

3突破禁锢发展陶瓷艺术的重要举措

3.1传承文明,脱出窠臼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大家庭,五千多年的文明融合与发展使得传统积淀极其深厚且丰富多彩,前景依然十分广阔。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积淀的文明财富是中国当代陶瓷艺术不可或缺的渊源,怎样吸收其精髓为当代陶瓷艺术创作所用则是一个当代陶瓷艺术家们继续面临的问题。当代陶瓷艺术并不否定传统陶瓷艺术文化的审美,更不会摒弃世代传袭下来的鬼斧神工般的精湛技艺,传统陶瓷艺术或多或少包含不适合当代人的审美习俗,怎样脱出窠臼直面当代精神与变革的现状创作出符合时代精神风貌的作品则是当代陶瓷艺术家所追求的目标。陶或瓷在火焰的洗礼中降生,其独有的重生过程带来了某种神性意义,是否可以成为一种信仰!对创作过程的充分尊重演变为从内而发的行动或是仪式,或许这也是纯精神层面的审美。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民族文化属性十分不明确!而且诸多迹象表明,对传统的割裂与抛弃成为一种习性,众多媒体与刊物对外国当代陶瓷艺术强势的宣传造成了十分严重的误导,许多根基尚浅之人盲目模仿并加以传播,导致多数处于迷茫的徘徊甚至是携带着西化的影子。其所面临的问题种种,首先要面对世界强权文化思想观念的影响和挤压;其次需要思考如何走出传统阴影和当代精神的困惑;最后需要思考如何去借鉴和吸收世界当代陶瓷艺术的优秀成果;传承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的精华;如何在传统光辉的炫目与重压下重建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价值体系,使其再次成为独具魅力的媒介。倘若汲取更宽泛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必定会丰富与充实当代陶瓷艺术工作者的创作思维,吸取世界各国对自由精神的开拓。这必将对当代陶瓷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若坚守审美独立自由,排除物质化的审美蛊惑与干扰,呼唤非物质化的审美主导当代陶瓷艺术创作,那么非物质化的审美性质的作品就能够逐步突围并浮出水面,逐步在领域内起到引领的作用。这也许能潜移默化那些众人中的智者们,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必将促进社会的审美体系得以更新与发展。

3.2关注当代,尊重独创

人类社会工业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日新月异与目不暇接的现象与事物不断涌现,这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鲜素材与可能,择取并记录这些存在也是当代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功能。

中国当代陶瓷艺术则是在此背景下产生与发展的,国有企业的解体,技艺的传承,美术院校的开放,不断为现、当代陶瓷艺术阵营补充新的力量。而中国当代陶瓷艺术的阵地多集中在一些学院与体制机构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学院相对稳定的客观因素为艺术家们或多或少都提供了平台与土壤;二是几十年来的国内教育在现、当代陶瓷设计教育领域处于盲区,模仿成为了“设计与制作”的唯一法宝,最终导致了中国美术与设计的严重滞后与倒退,中国陶瓷艺术更是深受其害,许多地区维系着对其他艺术门类的抄袭照搬命运;最为关键的是物质化的审美造就了一个扭曲的市场价值导向,“伪传统陶瓷艺术”疯狂的笼罩着市场,消费者对当代陶瓷艺术甚至产生了抵触现象,故当代陶瓷艺术的学术土壤暂时只能维系在学院与体制机构内。虽然当代艺术思潮对中国陶瓷艺术产生了一个顺应时代发展的缓慢推进,然而这却遭遇了很残酷的狙击,一是当代陶瓷艺术教育的萎缩,最明显的是教育部专业名录里将陶瓷艺术归为艺术设计的空壳内,时至今日,全国高等本科院校开设陶瓷艺术专业的不足十家,最为著名并卓有成效的当属原国家轻工业部直属景德镇陶瓷学院原美术系。二是最有杀伤力的物质化的审美一直寄生在国民的大脑中,官爵、财富、长生的畸恋使如今的陶瓷艺术从业者们尽最大的尺度满足这一需求。

一方面既要思考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造。作为融贯众多学科的艺术形态,科学中有技艺,技艺中有科技,科技需要艺术,艺术需要科技,科技为当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创作过程适当的采用科技成果是可取的,全部依赖和滥用科技成果是当代陶瓷艺术的悲剧。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个性的存在最终是地域文化与本土文化及世界文化存在的基点。个体独创好似星星之火,足以燎原。从而达到能够建立和构建一个个性主义的话语体系。在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这门火的艺术(陶瓷艺术)表现力之丰富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它可以同时承担、工艺、绘画、雕塑、装置与设计等,甚至后现代的过程体验及这种主体文化。使得这门艺术所具有的表现力及广泛性是一般艺术门类所不及的。跨越了官窑艺术、文人情怀,超离了单纯的现代工业设计,采用了当代艺术观念来表现一种纯精神和情感,并成为凸显个体意志的载体;呼唤着精神的自由、奔放,但又遵循和保持着客观上的严谨;它跨越了对材质的运用范围和对泥土本质的探求;更加重视火的神秘和偶然性的肌理效果,当代陶瓷艺术应充当成为诠释观念,表达情感,记录生活的最有效载体。

3.3跨越时代,引领未来

从历史角度说,艺术作为人类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社会生活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审美发生学的研究已经证实,艺术的基本社会功能就是协同功能,通过艺术活动来教化社会成员,协调社会关系,传递文化、道德和行为方式,沟通社会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这种功能可以在原始艺术、古典艺术甚至一切前现代艺术中清楚地看到。在前现代,艺术与社会的功能关系基本上是协调一致的,虽然在传统文化中不乏反抗现存社会的艺术,特别是面临巨大变迁的时代的艺术。但从总体上说,艺术和社会成员的日常生活及其意识形态是基本吻合的。倘使把艺术和社会的这种功能关系视作艺术的基本发展线索,那么,面对西方当代艺术,便不难发现一个重大的转变,那就是当代艺术的基本面貌显然有别于传统艺术,它虽与社会相一致但时常处于一种尖锐的对立。

4 结束语

工业与信息化的时代,一方面缺乏情感的工业带来的是标准化,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无比的迅捷和廉价。互联网络带来的信息通畅为带来了诸多可能,审美维度是那么的宽泛,可以在瞬间知道几乎所有能知道的和看到的信息和图像,当代陶瓷艺术创作的题材多元化,视野可以是那么的宽广。对于贪婪与消灭个体独立认知所促使的中国陶瓷艺术暂时物质化的审美错位,可以试着用最睿智的作品和文字呼唤非物质化的审美,个体独立的思维与审美能力需要更多非物质化的审美滋养,从而建立起一个当代真正意义上的认知与信仰。

 

 

馮林 於2011-01-15 09:44:06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2261〉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1-11-30 22: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