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得意天地之美-李轂摩書畫展
2009-04-23 03:45:00

得意天地之美-李轂摩書畫展                                

               序                                                                                                                                                       台灣藝術大學校長黃光男

美,原本就是一項信仰,也是一種認知的行為。 

美,不知何時出現、何時有情趣,或者說有美感。 

但是,美並不是遙不可及的名詞,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動詞。美應用在思想上時,它的成分偏重在哲學:應用在生活時,它是一種興味, 一帖生命的催發力。 

我認識李轂摩的藝術品後,把美的涵養,拉回在自然與人性間的膠和劑,而且和血脈相通,是個可感可思的生存必需品,有溫度、有機能。 

再仔細回憶三十幾年前,看到李轂摩的畫,有股不知如何說起的激動,在形式美與內容美之中,對應不到他創作理念與美學原理,常常在與畫友之間說了又看了,就是感應不及他創作元素的出處,雖然是那麼熟悉卻又陌生的題材,他竟然暢快表達了他人沒想到、或想到也畫不出來的圖像。 

例如他畫的觀音像、竹林迎風、柳枝擺水等等看似平凡,卻是親和十足的畫題,其中家禽,水影兼閒雲,李轂摩似乎不費力氣,就能巧手創作。 

但是,我還在尋覓他的創作動機、與技法的應用,究竟在那兒感動我,啟示了畫壇的創作天地。是石濤的無法是法嗎,還是范中原師我心、師造化?看來都是也不是,他,李轂摩的含蓄沉靜,是否在宗教信仰上有所體悟,參化在神與人之間,有個開天的禪機。說禪機是學習來的,還是與生俱來的?都令人無法明白他受到怎麼樣的機緣,把生活重心注入了禪性的修養。

 

物象與心象,顯然在李轂摩的體驗上,是很契合的共相與實相,或說是他在創作時,不費力 的筆墨與意象的結合。這必然有一空間性的磨練經驗,在棄蕪存菁中,選擇了最精切的物象作為創作的原素。如此一味,物象必佳,意象必明, 它移入書與畫的境界中,便有了物體與物性的寄存。所以蘇東坡說過的「君子可以寓意于物, 而不可以留意于物」,因為物有意象,則象徵必顯,反之留意於物,則物必散神。 

經過這番反芻,李轂摩的信仰,便從物象轉注在筆墨的意象上:從體、性中進入無象的寄寓中。前者以他對生活的環境為觀察的目標或對象,與之共知共感的鄉里,有純樸的民情、有宗教習慣的修養,這樣的生活空間,就不全然是物象大地了,心性天地也展開無限的寬廣,成為他的書法或畫作的特殊風格。當然風格之形成,有更多的要素與條件。 

那麼,李轂摩藝術創作風格應該在時空交織與人情世故上,有深切的體現,好比民間信仰中的善與美,在要求處事為人的平準線上,如何達 到「言以足志,文以足言」 (左傳,包括他繪畫內容、或書法的選句。舉例來說他所畫的「優游」 題款「請問魚兒那裡去,鯉躍龍門總有期」,借景作畫以養志:又如「天行健」,以蕉園群雞行隊追逐之趣,描寫鄉閭所見,畫面滿和似的審美意涵,均為「畫以足意」的說明:至於書法用詞,更在字裡行間流露著性情抒發,例有「做數件可流傳趣事消磨歲月;會幾個有見識高人論古說今」 是坦誠明白的善詞與閒散態度。 

或許我們可感於他畫作之內容,傳達在筆墨的雅逸俊秀上,既是力道的展現,也是拙趣嵌鑲的能手。入情的是他在為人相處的細節,也在風雨飄揚後的沉積,這份層次厚度是美感表現必要條件。

 

李轂摩 於2009-04-23 03:45: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4977〉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8-12-27 1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