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玉壺先春 清新妙雅
2007-04-23 05:46:50

玉壺先春 清新妙雅

玉壺春

 

 

玉壺春,圓腹、修頸、敞口,宋代特色的分酒器。這種造形不見於上古中國,是宋代文化醞釀出來的形體。後人珍其造形,比擬為玉質與春光,稱玉壺春。

這種造形源自南北朝與唐代的一種圓身長頸瓶。身部渾圓,頸部基端有一環突出的線環。這種造形流行於中亞,南北朝前後傳入中國。

宋人不讓這道線阻擋行雲流水的形體,又把圓身拉長,呈現出婉轉舒展的風韻----圓潤、柔和,優雅俐落,是充滿活力春光。

元代景德鎮持續宋代風格,龍泉窯製作形似稍易,力道突顯,優雅稍減。明人、清人續作玉壺春,但頸短而粗,身肥而腫,變形變質,迵然異趣。

玉壺春的風韻隨著歲月而消隱,考究博物館收藏與出土文物資料,提摸宋元特質,願得其神韻風貌於萬一。

玉壺春是我國北宋時期創燒的一種瓷器樣式。自問世後,這種瓶式就在歷代瓷窯中廣為燒制,宋代時期玉壺春主要由北方各窯口燒制,元代以後,在南北方各個窯口都有燒造,並且出現八稜形的玉壺春。明清兩代的玉壺春,器身普遍比宋元時期矮粗,並且成為一種傳統器形,一直延續至清末。

玉壺春瓶,系我國古代人們的一種實用酒器。據《詩品·典雅》中雲:玉壺買春,賞雨苑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白雲初晴,幽鳥相逐……”這裏玉壺買春四字,指的就是用玉壺去買系指酒)故玉壺春瓶的得名由此而來。

清新妙雅-玉壺春

玉壺春瓶又叫玉壺春壺,是一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以變化柔和的弧線為輪廓線的瓶類。其造型上的獨特之處是:頸較細,頸部中央微微收束,頸部向下逐漸加寬過渡為杏圓狀下垂腹,曲線變化圓緩;圈足相對較大,或內斂或外撇。這種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歷經宋、元、明、清、民國直至現代,成為中國瓷器造型的一種典型器物。

 

 

 

一、玉壺春瓶”之名因酒而來

關於“玉壺春瓶”名字的來源,一般的書籍都說是因宋人的詩句“玉壺先春”而得名,也有說是因“玉壺買春”而得名,但前者僅是四個字,完整的詩名是什麼,什麼人作的,題目是什麼,都不得而知。

進一步說,即便知道了這首詩的全部,但一句詩是如何與這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器物聯繫起來的呢?也很難說清楚。“玉壺買春”四字倒是可以查得到出處。唐代司空圖《詩品·典雅》中有“玉壺買春,賞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的句子;“玉壺買春”四字在這裏的意思是用玉壺去買“春”(“春”指酒),玉壺指玉制的壺或是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壺;至於這種壺的形狀是否就是現在所見的“玉壺春瓶”,二者是否能夠直接聯繫起來,均難考實;也有某種可能是後人用“玉壺買春”(或“玉壺先春”)來附會現在的玉壺春瓶,也未可知。

 “玉壺”二字出現要早于宋。或實指玉制的壺,或指如玉一般的青瓷壺,或以玉壺比喻高潔,或比喻月亮,意義隨時代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具有實際意義的玉壺用途也有所不同,或是一種陳設品,或裝水用作報時的滴漏,或盛酒用作酒瓶,或作為照明的燈具。

那麼,“玉壺”與“春”聯在一起為什麼就指這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瓶類呢?玉壺春三字連在一起使用至遲在元代就出現了。

《水滸傳》第三十七回(有的版本為第三十八回)“及時雨會神行太保,黑旋風鬥浪裏白條”講:“酒保取過兩樽玉壺春酒,此是江州有名的上色好酒”,可見,玉壺春是一種酒的名字。

同樣的例子也不少見。唐代時人們多稱酒為“春”,後代沿用。李白《哭宣城善釀紀叟》詩雲:“唐人名酒多帶春字”。又李肇《國史補》(卷下)上說:“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

《武林市肆記》上也記載有海岳春、蓬萊春、錦波春、浮玉春、秦淮春、豐和春、穀溪春等酒的名字。明代高啟《客舍雨中聽江卿吹蕭》詩雲:“恨無百斛金陵春,同上鳳凰如上醉”,此處,“金陵春”也是酒名。

直至現在,許多酒的名字仍然叫某某春,如景陽春、五娘春等。這樣,我們可以有如下推側:“玉壺春”是一種酒的名字,而這種酒在當時(宋代)是“江州(或鄰近地區)有名的上色好酒”,必有一定的知名度,那麼盛裝這種酒的瓶子可能會是某種固定的造型),(可能會是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造型),因為這種酒長期盛行不衰,酒瓶的形狀也為人們所熟悉,久而久之,人們便把這種造型的瓶子因酒而叫做“玉壺春瓶”。因缺乏直接的材料暫時還無法證明。

 

 

 

二、宋代以前是玉壺春瓶形成的準備階段

一般都把玉壺春瓶的創燒年代定于宋代,但實際是玉壺春瓶定型于宋代。大約從宋代開始出現了玉壺春瓶的名稱,在此之前它也經歷了一個演變過程,因此,這種撇口、細頸、垂腹、圈足的形狀是逐步發展、演變而定型的,從出土實物可以看到這一點。

江西、福建、湖北地區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類似的瓷瓶的造型,而這些瓶又與漢、晉時期某些瓷壺的形狀很相似,其間或許有某種聯繫。此種瓶類的造型經隋、唐不斷發展、演變而逐步定型。隋代類似的瓶類頸、腹、足都與玉壺春瓶接近,只是口仍為南北朝以來的盤口,但已頗有後世玉壺春瓶的模樣了。

 

 

三、宋遼金時期是玉壺春瓶的定型階段

玉壺春瓶在宋代定型並大量出現,定窯、鈞窯、耀州窯、磁州窯、龍泉窯、景德鎮窯等均有燒制。與宋基本同時的遼金為北方少數民族政權,與宋朝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繫,陶瓷燒造學習漢地風範,玉壺春瓶也有燒制。

宋、遼、金時期玉壺春瓶的釉彩品種包括了白釉、青釉、黑釉、白地黑花、三彩等不同種類,裝飾以素面為主,並有暗花、彩繪等手法。

器型大致可分為五種:第一種是口微撇,頸細長,杏圓腹,頸與腹轉折明顯,頸與腹的比例約為1:1,圈足外撇,這一式造型特色較為鮮明,在數量上也較其他型式為少,是玉壺春瓶的初期型式之一;第二種是頸部與腹部銜接弧度緩和,頸較粗,胙較圓渾;第三種頸較瘦,與腹部銜接處起伏明顯,腹呈橢圓形,第四種口外撇加大,頸很細,腹鼓圓,圈足較高,從上到下起伏明顯;第五種已經與後世的玉壺春瓶極為接近了。這一時期的玉壺春瓶絕大部分是用作酒器,另有少量用作陳設器。

 

 

 

四 元代是玉壺春瓶大發展的階段

元代的玉壺春燒造數量大,以青花、釉裏紅、影青、青釉(龍泉窯)等釉彩品種最為豐富,品種最多,可以分為兩大類八種類型,一類為輪廓線生硬挺直的,一類為輪廓線柔和順暢的。

第一種口撇出較大,下收急促,頸細而稍短,腹較圓,最大腹徑處靠底足,轉折明顯,口徑與足徑相仿,圈足微內斂。

第二種口撇出大,下收急促,頸細而稍短,腹較圓,最大腹徑靠上,轉折明顯,圈足內斂。

第三種口撇出大,頸較粗,下收圓緩,腹部渾圓而稍有棱角,圈足微外撇。

第四種口撇出大,下收急促,頸部有明顯轉折,向下斜出至腹部,最大腹徑明顯,圈足較高,微外撇。

第五種口部較小,細頸,大腹,圈足外撇,上下對比鮮明,頸、腹處轉折明顯。

第六種口小微撇,細頸,腹部瘦長,圈足內斂,整體曲線緩和,瘦而不硬,比例勻稱。

第七種口大微撇,頸與腹比例適中,圈足微外撇。

第八種口大微撇,粗頸,細長腹,圈足微外撇;整體曲線柔和,比例適中。

此外,還有一種八棱形玉壺春瓶,這種形式較為少見,為元代所特有,國內和國外都有流傳。在造型上與同時期產品無異,只是製作工藝不同而已。

元代的玉壺春瓶造型豐富,對後世玉壺春瓶的製作影響很大,以後明、清各期的玉壺春造型幾乎都能在元代造型中找到原型。

這一時期的玉壺春瓶在用途上是一個過渡時期,即從宋代的實用酒器逐漸向明清時期的陳設轉變,這一點,僅從它本身的器身裝飾上就可體察一二。

早期器身的裝飾較為樸素,或白釉,或白地黑花,或影青釉,基本為光素無紋,偶有圖案或文字。器物本身製作也較粗糙,不甚講究,線條未見優美,接胎痕跡明顯,顯然不是專為人用來欣賞品評的,更多的是出於實用的目的。

元代的玉壺春瓶裝飾逐漸增多,釉色品種豐富起來,青花、釉裏紅等新的釉彩品種使這一器物在裝飾上更加多姿多彩。器身裝飾繁複、細膩,層次分明,體現出元代器物裝飾的整體特點,而且圖案更具有欣賞意味。

主題紋飾或為行龍,或為蓮池水禽,或為寓意吉祥的文字,即讓人們陳設,賞鑒的內容豐富了起來,顯然這些內容與原本作為酒器的用途實無多少直接聯繫。

 

 

 

五 明代是玉壺春瓶調整完善的階段

明代的玉壺春瓶大致可以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早期以永樂、宣德為代表,中期以成化為代表,晚期以嘉靖為代表。

洪武時期的玉壺春瓶還處於元末明初瓷器厚重粗笨的風格之中,外廓曲線與下腹曲線轉折明顯,遠不及元代玉壺春瓶造型的優美與舒朗,給人以憨笨的感覺。永樂、宣德時期的玉壺春瓶處於從粗放向細膩轉變的階段。

明代中期的玉壺春瓶整體造型秀麗圓潤,大小適中,可以成化時期的兩種類型作為代表。明晚期玉壺春瓶製作越來越少,一般都為撇口,細短頸,長腹下豐、圈足微內斂,外廓曲線尚算圓潤。

明代玉壺春瓶早期多見白釉光素器、白釉暗花器以及青花器,中期、晚期以青花品種最為常見。在圖案紋飾上,主題紋飾常常以雲龍、梅、蘭、花鳥、纏枝蓮等為內容。

龍的題材是宮廷御用的品種,一般人是無法享用的,它代表著至高無上的皇權,是一種具有鮮明等級性的裝飾內容,因而以此種圖案為飾的玉壺春瓶製作規整,繪畫精細,裝飾繁複,極盡豪華。梅、蘭、蓮等題材頗能引起文人士大夫們的共鳴,而花鳥、樹木能適合一般殷實人家的口味與追求。

 

 

 

六 清代是玉壺春瓶由盛而衰的階段

玉壺春瓶發展至清代,造型上並未有多大的變化,工藝上較前代更為成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玉壺春瓶在造型上區別並不顯著。

乾隆時期中國制瓷業達到了歷史最高峰,玉壺春瓶也大量燒造,但造型種類卻並不多,可分為三種:一種是大撇口,粗短頸,垂腹,圈足;第二種與第一種較接近,僅腹部不同,為圓鼓腹;第三種是小撇口,短頸,腹部渾圓,圈足外撇。

乾隆以後玉壺春瓶的燒造逐漸減少,多數為仿前代的作品,特別在紋飾上表現尤為明顯;造型變化不大,較前代顯得笨拙,往往比例失調,特別在晚期呈現出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看上去很不舒服。工藝水準下降了,遠不及以前造型的精美秀麗。

作為一件陳設品,玉壺春瓶在清代的賞鑒意義進一步濃郁,這一點主要表現在器物的釉彩品種不斷增多,遠較明代豐富。青花、青花釉裏紅、釉裏紅、祭紅、鬥彩、琺瑯彩、粉彩、各色釉地五彩等等。

從紋飾內容看,除繼續沿用明代的圖案外,人物故事、吉祥文字也多了起來,特別是以竹石芭蕉為主題紋飾的青花玉壺春瓶十分流行,從乾隆時期到清末都有燒造,成為一個具有時代風格的系列品種。

桼采匋ㄟ虎蘭閣

陳鏡 於2007-04-23 05:46:5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2732〉人
  • 最近登入時間: 尚未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