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讚武陵十友宋良銘社長一第八任社長許瑞龍敬撰一詩韻8庚
2008-09-21 09:27:00

武陵社長宋良銘 

創作傑出受好評  

橫溢才華人品正 

勤耕筆墨渾天成 

全省獲獎居首冠 

美展殊榮列芳名 

四體兼擅揚中外 

詩書並茂振家聲 

 

   讚武陵十友宋良銘社長一第八任社長許瑞龍敬撰一詩韻8庚

許承翰 於2008-09-21 09:27:00發表 | | 最新回應 (2)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許瑞龍
[ 發表時間:2009-01-17 07:23 ]
雕塑大師讚朱銘

國際揚名享譽聲

媽祖關公劈顯耀

太極運動藝雙贏

玩沙女子姿豪放

人間福娃創意精

雄壯三軍威氣勢

水牛系列渾天成

讚雕塑家一朱銘大師一己丑許瑞龍敬撰

鄉野牧童到國際大師 ──朱銘
文‧蔡文婷 





來自苗栗通霄小鎮,只有國小文憑的朱銘,從一個傳統的木刻師父,一步一履,順著藝術天性和十足的勇氣,傳奇地成為國際知名的雕刻大師。


民國二十六年,五十一歲的朱李記為四十一歲的妻子王愛接生,這個貧寒家庭的第十一個孩子取名為朱川泰,鎮上的人因為他的父母生他的年紀加起來是九十二歲,而喜歡叫他「九二」,也就是日後的雕刻大師朱銘。

慈母碑一

朱李記患有嚴重氣喘,天氣轉壞的下半年,經常在床上喘得透不過氣來,家裡十一個孩子,就只能靠妻子王愛編織大甲草蓆來維持家計。朱銘最記得,深夜裡母親的手從不停歇,若是孩子們叫她休息,她就會說:「憨囝仔,阮去睡,明天要吃啥?」在朱銘美術館,最早完成的區域就是慈母碑,以雕刻刻畫出十一個孩子圍著忙於編草蓆的母親。施工期間,朱銘每天都要去供上一朵鮮花,並在那裡思念母親。「若不是出生在這麼艱困的家庭,也不會養成我這不怕困難和打拚的性格,」朱銘深深感念父母的辛苦。

生在日據時代,又這麼艱困的家庭,朱銘從小就得上山放羊幫助家計,至於功課,「經常拿零分,」朱銘笑著說。因此,來自通霄國小的畢業證書,成為他唯一的一張文憑。

十五歲時,鎮上要替媽祖廟翻新,找來了雕刻師父李金川,朱李記見師父手藝好,就帶著十五歲的朱銘拜師學藝,展開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在李老師的門下,朱銘學會「一刀一斧,要三分便三分,要一吋是一吋」的精準功夫。在眾多的學徒中,長的瘦弱斯文的朱銘,卻是負責快刀的粗胚雕刻工作,他的速度總是別人的三倍,然而他所負責的粗胚過於粗獷,卻也是其他負責細胚的學徒最不愛接手的。對於朱銘這樣異於他人的性格,李金川也並不加以「糾正」,日後會有太極那樣大刀闊斧的作品,其實在當時已見端倪。

然而在拜師一陣子之後,朱銘卻不滿足於只刻些家具或平面的板刻,他向人借了一台相機拍下水牛的模樣,自己暗暗地摸索了起來。沒想到,這樣「不守規矩」的行為,令李金川十分欣賞,師徒倆也開始雕些立體的作品,送到三義去販賣。

最有長輩緣的少年家一

二十歲不到,朱銘出師了,馬上到木刻家具行工作,好改善家計。然而野心更大的朱銘卻想要更有一番作為,有一天,他偷偷拿了兄長十六塊錢,一人搭上火車到了北台灣的基隆,想在這個繁華的都市闖天下,很快就找到一家佛具店安頓下來。

外表斯文秀氣的朱銘,工作賣力,個性純樸,雖然出身寒微,卻廣受長輩垂青,佛具店的房東於是想把念高中的女兒嫁給這位木刻師父。之後自己租了店面當老闆,同樣地,房東也想把女兒嫁給他,等到他回到通霄收學徒時,經常到一位結拜同學家去走動,結拜兄弟的媽媽看著朱銘「老實,巧巧,既努力又打拚」,於是直接拿著女兒的照片給他看,或許是因緣到了,這位十二歲起就到台北工作養家的陳富美成了日後的朱太太,和朱銘一樣地打拚,是朱銘不可或缺的總管兼秘書。

在朱銘生意忙碌時她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煮飯給十多個學徒吃,還要幫忙噴漆、磨平等木刻雜工。在朱銘生意失敗時,她四處賒借,孩子想吃一小節甘蔗都買不起,她都暗自扛起,不想叫朱銘更加煩心。在日後朱銘拜到楊英風門下,或是近年來將所有家當投進美術館的興建,朱太太都義無反顧地支持朱銘。「夫妻尪某就是這樣,咱若不給他支持,還有誰會支持他呢?」

拜大師一

生意失敗雖然苦了朱銘一家人,然而卻也讓作不成生意人的朱銘,更加堅定地走向藝術創作之路。經常不滿足於為他人訂單而雕刻的木工師父朱銘,平日經常翻閱報章雜誌,在當時就對已經是國際大師的楊英風深感景仰。

民國五十七年,朱銘拎著一個大包袱,裡面裝著〈慈母像〉、〈玩沙的女孩〉兩件作品,在沒有人引見,素昧平生之下,直接敲開了楊英風的大門。在那之前,他和朋友已經拜訪過多位楊英風的學生,希望透過他們引見大師,卻都遭到拒絕。不放棄的朱銘,任性十足的冒昧登門,並打算學電視那樣長跪不起直到大師答應收他為徒。朱銘的認真與誠懇打動了楊英風,楊英風覺得,學美術不是學技巧,而是學做人,人要純真、善良,人若不純真,藝術上也很難有成就,於是這名來自鄉下的木刻工人開始跟著大師學藝八年。

楊英風對這位學徒出身的學生十分愛護,先是給了他一個新名字「朱銘」,希望他告別過去在工藝界已經十分有名的朱川泰,同時也期許將來全世界都會「銘記」這一位雕刻大師。

此後,楊英風不僅經常帶著朱銘出國,更略施巧計把自己原本在歷史博物館的展覽,推託準備不及而推給了愛徒。民國六十五年,朱銘的首次個展,各方佳評如潮,在藝文版面稀少的年代,中國時報連續做了五天的報導,而館方在延展一個月之後,順應越來越多的人潮,乾脆另闢專室,進行為期一年的長展。

民國七十一年,四十六歲的朱銘儘管已經享有不小名氣,然而,嚮往現代藝術的追求,瘦小的朱銘跟著一位畫家朋友就飛到紐約,在治安欠佳的布魯克林區租下房子,同時利用房東燠熱的車庫當工作室。

同行的朋友飛回台灣之後,接下來的日子就朱銘一個人自己煮、自己吃,沒一個講話的對象。日子寂寞地令一向不愛看書的朱銘,在失眠的晚上竟翻起瓊瑤的言情小說來打發。新的視野,新的人文風景,讓朱銘創出了另一個嶄新的主題──人間系列。

從水牛的鄉土台灣,到太極的中國胸懷,如今是國際的人間視野,「這都是自然成長的,」朱銘表示,就像三歲的孩子自然要講三歲的話,到了五歲就要講五歲的話。不用設計或是計畫,只要每一天修行自己,創作自然源源而出。儘管在當時,有人質疑〈人間〉不中不西,但是朱銘反問,今天我們的生活裡,有什麼是中國的,什麼是西方的?不中不西才是一百分,應該說是「又中又西」吧?

登峰造極,歸於自然一

一九九七年年底,朱銘的三十七件太極作品放進法國的梵登廣場,這個巴黎市的精華地區,從來沒有展出過尚且在世或是歐洲以外的藝術家,朱銘是打破這個紀錄的第一人。加上美術館在九九年開幕,四個孩子全都從事藝術相關工作,一生打拚辛苦的朱銘,在家庭及創作上都已爬上顛峰。

接下來的日子呢?一

將美術館捐給了基金會,現在的日子,朱銘每天依然五點起床,除了持續打太極,也作半小時的倒立運動,然後吃著太太為他準備的菜脯、醃瓜和饅頭。午睡之後,或許也看看電視,事實上,人間作品中的運動系列,就是朱銘從電視的運動頻道中觸發而來的創作靈感。很少交際應酬的朱銘,大多時間就是創作,每天就寢前,他會從生活中找出一個問題來自己參解,「藝術來自生活,藝術就是修行,」這也是他從鄉村牧童成為大師的不二法門。

訪問當日,大雨傾盆,震天響雷撼人心弦,生性大器的朱銘連說:「過癮」。望著山邊的一株枯樹,朱銘若有所悟地說:「你看,下大雨,滿枝的小鳥也不用躲,就是等好天再打算。」不曾受過學院訓練的朱銘,覺得大自然就是他最好的老師。看他氣定神閒、微微仰頭地站在屋簷下聆賞滂沱大雨,那連綿大雨竟然也叫人有了一種「靜」的感覺。



p.116

「藝術來自生活,藝術就是修行。」沒有受過任何學院訓練的朱銘,不曾刻意地規劃或構思,創作卻能源源不絕。

p.117

母親與妻子是影響朱銘一生最大的兩個女人。(朱銘提供)

p.118

身體瘦弱的朱銘,在恩師的建議下學習太極,在深入的浸淫之中,創作出了氣勢恢弘的《太極》系列作品。

p.118

李金川與楊英風這兩位恩師,一位給了朱銘紮實的傳統木刻訓練,一位將他引入藝術的創作天地。感念恩師,在朱銘美術館本館二樓,陳放了許多李金川的手稿與楊英風的雕塑品。
發表人:許瑞龍
[ 發表時間:2009-01-14 23:16 ]
推介書法名家許瑞龍先生

武陵高中校長吳正牧文(牧童到書法家)

一個人的成功,固然有其天份,但更要靠自身不斷的努力。書法家許瑞龍先生就是這樣一個人。

一般人對書法家的刻板印象,常認為是一頭白髮,滿臉鬍鬚,穿長袍,着馬掛的長者;但瑞龍先生卻是一位溫和、憨厚,真誠、率性的中年文士,他是書法界遠近馳名的傳奇人物。

許瑞龍先生是嘉義縣朴子鎮人,現住桃園縣八德市。他從小即酷愛書法,惟家境清寒,請不起名師指導,因此,早年自無師承可言,只好靠臨帖自修,苦學不輟,歷數十年,三十五歲那年,他參加台灣省第四十屆書法比賽,在三百餘件作品中,以「除暴安良」一作,脫穎而出,自此聲名遠播。

許先生不僅精通真、草、隸、篆各體書法,猶精擅鐘鼎金石,其作品曾應邀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創作展,桃園文化局個展,及國內外名書法家邀請展等::現任桃園縣藝文書畫學會理事長,對文化藝術之交流及推廣功不可沒。

許先生除不斷努力追求個人書法領域之提升外,更不忘提拔後進,培育新秀,他精心撰寫「習書八字法秘訣」、「四體千字文」「楷書結構運筆法」、「臨漢禮器碑法帖」等多本書法著作,對有志研習書法者臨摹學習,助益甚大,獲各界好評。

許先生深感自己年幼失學之苦,延聘名師指導之難,乃於自家二樓開班研習書法,授業弟子、無分老少,長幼一堂,共同為傳承發揚書道之美而勤教勤學,並視學生程度個別指導,因材施教,可從基本筆法學起,也可從臨摹古帖入手,學生經許先生指導之後,參加書法比賽,每有優異表現,屢獲佳績。

許先生認為凡事認真學習,必有所成。每一個時間開始練習書法都不嫌晚,坐而言不能起而行,則永遠無法成功。古人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對自己想做的事,而且是對的事,全心全力以赴,成果必定豐碩。

寫字如打坐,沉思、默念、能定心、忍性、去躁、既練力也練心,如此修身養性,既涵泳個人儒雅氣質,也創造了社會祥和的氛圍。願人人拿起毛筆,效法許先生勤學苦練的精神,在書法世界為自己的心靈開闢一方福田。

深仰許先生書藝精湛,並有心推廣書道,弘揚社教,爰樂為之介。





(牧童到書法家)前傳一冊 97年精裝出版

許瑞龍之學生鄒岳霖著 黃伯思賀


牧童到書法家 許瑞龍前傳 鄒岳霖著

許老師家居嘉義縣朴子市偏僻的農村,國小畢業後,即隨著家人種田,農忙過後,每天與牛為伴。大家都知道在農村,牛是農民最大財富之ㄧ,犁田靠牛,拉車靠牛,堆積有機肥料也靠牛,所以牛是不可或缺的謀生好伙伴,印度人視牛如神,牛在田裡吃稻苗都不准驅離,直到牛吃飽為止。在台灣雖然沒有把牛當神看,但民間有很多人不吃牛肉,也是對牛發自內心的一種崇敬。

許老師牧牛跟其他牧童不同之處,不是將牛放到山上或草坪後,就只顧自己玩耍,牛努力在尋找食物填飽肚子即滿足,許老師則坐在河邊或林蔭下沉思,努力尋找自己未來要走的路,拿著一根樹枝在平地的沙堆上畫呀畫的,發現利用枝條當筆、大地當紙,也可以練字,因此,每天將牛放牧後,自己便到河邊沙洲,拔蘆葦、砍竹枝學寫字。

天天如此,努力不輟,寫出了興趣,也寫出了心得,練字形、練腕力,久而久之,愈寫愈順,心想:「無力改變家中的環境,何不設法改變自己?」。牧牛不能當職業,人必須有一技之長,寫字是一門學問,何不與文字結緣呢?

此時,許老師已經十四歲了,自覺鄉下無發展,大丈夫志在四方,何不到外地看看,以長見識呢?晚上他將這個想法,大膽向家人稟明。許老師之尊翁也深有同感,自忖死守家園,勞碌一輩子,但求一頓溫飽都難以如願,孩子有志外出謀發展,何嘗不是一條活路,和老伴商量後,同意放行。但孩子只有十四歲,如何放心得下!幸好有位同鄉朋友在台北市開印刷廠,何不將孩子交給那位朋友照顧,又可以在印刷廠學得一技之長呢!主意已決,許父立刻寫下朋友的地址交給許老師,並再三叮嚀,寄人籬下不比在家,要勤勞、要守分,尊敬老闆、友愛同事,多做事、少說話。台北乃繁華之都,我們是窮苦人家,不要和別人比奢華。



許老師規規矩矩站在父親面前頻頻點頭,手中捏著父親友人的地址緊緊不放,惟恐一放手便飛跑了。懷著滿心歡喜,徹夜輾轉難以入眠,躺在床上計劃著明天的行程,另一方面也幻想著未來的生活。

想著,想著,不覺雞已啼,鴨已呱呱出籠覓食,今日農村之早晨來的特別早,許老師雖然一夜未入眠,精神卻十分興奮,起床盥洗,整裝待發,十四歲的許老師,第一次出遠門,既緊張又興奮,不在話下,家人也忙得團團轉,母親忙著打點早餐和車上吃的中餐,父親忙著檢查腳踏車輪胎的氣夠不夠,準備載孩子到車站,大家忙完後,正要分手時,此刻母親兄姊等家人均依依不捨,有人流淚,但終須一別。

許父躬着身軀,用力踩着那台「伍順牌」的腳踏車,許老師提着簡單的包袱,坐在車子的置物架上,與家人揮揮小手,揚長而去。許老師從此結束了牧牛的生活,臨走前仍走到牛欄裡看著,伴他多年的那頭老牛,走近摸摸牛頭,心裡不停地向牛說聲再見。

那時農村車輛少,交通順暢,很快到了車站,許父深知孩子年幼,一個人在外,身邊無錢,肯定會出狀況,乃掏出九十塊錢給兒子,並殷殷叮囑:「出門在外要特別照顧自己,如果不適應台北生活,再坐車回來,家永遠都是最安全的避風港」。

火車起動了,許老師推開車窗,揮著小手,含著淚水向窗外父親說再見,直到車子走遠視線模糊才回車位,此刻許老師才體會到一個人離家的孤單寂寞。

火車平穩地在省道上奔馳,嘉義離台北有多遠?那時許老師根本沒概念,反正天黑前一定到台北,想到台北,許老師既興奮又膽怯,興奮的是台北不比鄉下,一定是熱鬧非凡;膽怯的是,如果今天晚上找不到父親朋友的地址,怎麼辦?睡哪裡?吃什麼?一連串的問號和煩惱湧上心頭。

許老師年紀雖小,困苦人家的孩子較早熟,心想既來之則安之,台北小孩又不止我一個,別人能生存,我也能,因昨夜沒睡好,利用車程中睡一覺再說。



當許老師醒來時,火車已到台北車站,下了車,人海茫茫,東南西北都分不清楚,許老師邊走邊問到了忠孝東路,拿出父親交給他的那張條子,上面寫著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四十二巷三號,許老師乃鼓起勇氣,問行經他身邊的一位中年男子:「請問大叔,重慶南路怎麼走?」那男子見許老師很有禮貌,也很樂意告訴他:「上天橋向右走,再過兩個街口,就是重慶南路」。許老師提著包袱,爬上天橋,向下一看,盡是人頭,心想台北的人真多,白天都如車水馬龍,入夜豈不更熱鬧,安頓好之後,晚上出來好好逛一逛。

許老師按地址號碼,先找巷弄,再找門牌,皇天不負苦心人,終於順利找到了父親朋友開的「東南印刷廠」走進門去,見到一位老伯,上前自我介紹,說明來意,那位看似老闆的伯伯說:你是同鄉許先生的兒子呀!歡迎!於是招呼許老師坐下,工友忙倒茶,休息片刻,由李姓工友帶著許老師往二樓走,指引許老師今晚睡覺的房間,然後告訴許老師起居作息時間和工作概況,許老師都聽在耳裡,深怕忘記,還用紙條小心翼翼將細節記上,以便日後遵行。

許老師很有禮貌的請教這位大叔應怎麼稱呼,並自我介紹說:「我來自嘉義鄉下,今後請多指教。」這位自稱姓李的先生也很客氣說:「不要緊,過一段時間生活環境就會習慣,這裡的老闆對每一位員工都很好,他會敎你怎麼做。」

在員工晚餐前,老闆把許老師叫來前面說:「開動前,我向大家介紹一位新伙伴,他叫許瑞龍,是我故鄉嘉義一位朋友的小孩,他年紀小大家要把他當作自己弟弟一樣看待與照顧。請大家鼓掌,以示歡迎許小弟弟加入我們「東南印刷廠」一起工作。

許老師回到先前那位李大叔所指定的桌位用餐,六人一桌,四菜一湯,飯隨意吃,年幼的許老師晚餐和大家一起吃,感覺非常滿意。飯後,其他員工要加晚班,許老師尚未分配到工作,無所事事,但不敢出去玩,只好在廠房裡看看大家忙來忙去,很想幫忙做點什麼?又不知從何下手,到了晚上八時回到二樓房間,反正沒事洗個澡就先睡了。



第二天許老師天未亮就醒了,與一般青少年習慣睡大覺不相同,許老師在鄉下每天都是早起的,到台北仍未改變習慣,睜著眼睛在想,今天老闆會分配他什麼工作,能否勝任?不能勝任如何克服,心想只要本著鄉下人,勤勞樸實的精神,即使有一點差錯,老闆也不致責難,不管什麼工作都要虛心學習,不懂就問,努力完成就行,許老師打定了主意,因此吃過早餐後,就和大夥到工廠等著被安排上工。

「東南印刷廠」是一個規模不大,但很有制度,有工作紀律,早上八時一到,全體工人到齊,按個人任務各就各位。許老師仍站在一旁,不知所措,此時老闆走過來,對許老師說:你先見習一天,看別人怎麼撿字、怎樣排版,明天你再正式上工。許老師就兢兢業業站在其他工人後面,看著別人撿字、排版、印刷、切割、裝訂,綑綁、打包、搬運,忙進忙出。

許老師自覺別的他不會,搬運我總會吧!因此,就加入幫忙搬運工作行列,起先搬得滿起勁的,兩個小時後,才發覺越搬越重,體力有些不支,才主動停了下來,休息之後用心看別人如何對稿、撿字,因為明天要做什麼不得而知,怎能不用心看,不著手做呢?

每天下班後,住台北的工人都回家了,只有南部上來的工人吃住都在廠裡,許老師除了白天學撿字、排版外,晚上還負責廠房清潔工作,學徒總比別人多做一些,許老師也不以為意,下班無事反覺得無聊。

許老師在清理廠房的同時,發現許多可用之廢紙,認為扔掉了可惜,於是將它張張疊好擺在自己房間,直到廢紙愈積愈多,他乃大膽向老闆陳述自己想法,並向老闆借了三塊錢,到書店買了一枝毛筆,利用空閒練毛筆字,這比在沙洲上用竹枝樹條寫好多了。

「有筆寫字真好!」,許老師好興奮!他常常晚上寫到十一、二點才休息,有些字,看不懂,更不明!其義,但寫起來興趣又喜歡!半年下來,許老師至少也寫了幾百張。



老闆發覺這孩子還真有幾分毅力與天分,乃送許老師一本歐陽詢字帖,許老師有了範本,每天練得更勤,有時寫到三更半夜一、二點,他甚至限定自己紙未寫完,今晚不得休息,即使寫完了,他也躺在床上仍念念不忘,還將剛才在紙上寫過的字,再用手指在自己的肚皮上,再寫一遍才安然入睡。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許老師上台北不覺已過了三年,撿字寫字也練了三年,這時許老師已十七歲,鄉下困苦的孩子較早熟,許老師此時開始思考今生到底要以什麼為業,目前工作無技術性,即使做個出色的撿字工或排版工,自己也無資金開廠當老闆,而永遠寄人籬下做工人也不是辦法,要自立自強就必須有一技之長,應朝自己興趣發展才有出路。

他心想,自己書讀得不多,但對文字頗有興趣,寫毛筆字不能當職業,何不拜師學刻印。因此,辭了印刷廠工作,在台北市博愛路一家刻印社,又從學徒做起,一雕就是三年,時間過得真快,許老師現在不僅書法自成一家,金石篆刻亦名聞遐邇。目前許老師除了教書法之外,還掛牌操刀雕圖章為業,不能不佩服許老師年輕時,目光之遠,設想之深。

人生境遇對自己「積極一點,逆境就會好一些」,許老師明知自己學歷不高,所以從不放棄自修學習機會,以苦學成功的人作為效法榜樣。許老師從不去跟別人比,只跟自己比,只要今天比昨天好就高興了,因為他知道,「人比人氣死人」,人的智商、環境及機遇等均不相同,怎能比呢?要比也要如古人所說:「前人騎馬我騎騾,低頭思量我不如,後頭尚有推車者,比上不足下有餘。」這樣才能心平氣和,歡喜 自在 。



一鳴驚人│首次參加臺灣省四十屆全省美展書法比賽

民國七十五年,許老師當年三十五歲,無師自習書法已歷練二十餘年,不知自己的功力達到什麼程度,亦從來沒參加過書法比賽,只是看報紙上徵美展比賽,便抱著不妨一試的心態,以隸書體,書寫了現代詩「除暴安良一首」作品送審,目的只在試探自己「土法煉鋼」二十餘年,煉的到底是「鋼」還是「鐵」,讓評審委員去鑑定,沒有存心要得獎。

臺灣省美展在當年屬最高層級書法比賽,評審也十分嚴謹,評審委員是全國知名的大師級擔任,如李超哉、張光賓、王靜芝、李普同、陳其銓等:負責評審工作。評審採三階段制,先初選、複選與決選。初選是決定入選或落選,複選是決定優選與普通入選,決選是評定前三名,而評審原則是:「評審獨立、仔細慎重、避免討論」。

各位評審委員秉持公正尺度、摒棄個人偏愛,以客觀態度,容納多種風格作品參賽。所以省美展之評審制度相當嚴謹,所評選出來之作品,亦讓社會人士心服口服,落選者無話可說。

許老師第一次參加比賽竟然就得到績優成果,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皇天不負苦心人!多年來的努力,總算得到應有的報償。消息傳回許老師喜出望外,十分欣慰。當年各大媒體報紙刊出許老師作品外,還作了專訪,一夕之間,竟成了家喻戶曉的新聞人物,在當年得獎過程中,許老師學歷最低,沒有師承,完全憑天分、毅力、勤練、苦學成功,對世人有啟發教育楷模作用,所以報紙爭相採訪,許大師一時成了傳奇人物。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435〉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24-03-28 15: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