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創作分析分享
2008-06-14 05:13:00

浪漫迷人的法國,一直是許多藝術家的夢想聖地,它孕育了無數的繪畫大師,更蘊含著豐厚的藝術文化及歷史遺跡。筆者長久以來崇尚莫內的畫功,對於大師掌握光影的技巧,簡潔的筆觸,更是深深著迷,因此計畫探訪法國莫內吉維尼的祕密花園挖掘這個藝術的寶殿。

莫內曾說:「我欣喜若狂,吉維尼美麗無比。」「相信再也找不到比這兒更好的住處,比這兒更美麗的地方了。」(鍾文音,2003)莫內晚年熱中庭院建造,他親自栽種各式花草,並特別注意色彩的搭配和對比,將庭院視為一幅巨大的畫布,盡情揮灑。除了花彩繽紛的花園,莫內還在後花園打造了蓮花池,垂柳及日本橋,這些都成為他創作最佳的題材著名的蓮花池位在花園的另一側,這個後花園展現的是由大樹、柳枝環繞著的蓮花池,兩座日本橋相對屹立在池上,坐在池畔,眼前浮現莫內的鉅作「睡蓮」,令人不覺驚嘆,大師用鮮明的色調,延伸的筆法,將水池的漣漪、蓮葉飄動、天藍倒映著水藍、雲朵花朵竞都活靈活現的呈現了,馮德康普(鍾文音,2003)曾提到:「必須去吉維尼這個鮮花盛開的聖地,才能更理解這位繪畫大師,體會畫家創作的泉源,想像他仍活著。」

   身歷其境,無需言語,就能感受到畫家的心思,然而,蓮池雖美,卻比不過莫內畫中筆觸下的和諧與詩意,置身於名畫當中,著實令人驚豔與感動。我試圖尋找大師眼中最美的光影,佇立沉思,大師的祕密花園似乎給了我啟發,我看到了莫內對顏色的運用和氣氛的營造,大膽而自由,令人激賞。

梵谷在給弟弟的信上曾寫著:「亞爾對我而言,充滿澄淨的大氣和歡樂的色彩。」(紀國章,2005)普羅旺斯的太陽和大地,讓梵谷瘋狂,也讓他不朽。為了一賭梵谷眼中湛藍的夜空、炙熱的黃色太陽、搖曳的絲柏和壯觀的向日葵花海,筆者造訪亞爾古城,親身感受南法的熱情。

亞爾位於南法大城亞維儂的南邊30公里,有著普羅旺斯典型的明亮、熱情,梵谷的「星空下的咖啡館」就位於市集的小廣場旁,不同於畫中的空靈寂靜,黃色的咖啡館在狹窄的空間中顯得特別醒目。鍾愛梵谷畫作的我,堅持要享用一杯熱咖啡,雖然不是夜間,卻也試圖冥想當時畫家在此作畫的情境與心境。

紀錄生命的蛻變

歷史學家布爾斯坦(Daniel Borstein)曾說:「旅行-不論是在陸地上、海上或空中的空間移動,都是變的同義辭。」(黎雅麗,2000每個人踏出旅程的動機和期望皆不同,但旅行在有形和無形中都會使人成長蛻變。

這幾年筆者總堅持著每年至少一次的國外旅遊或國內旅行、登山活動等,希望藉由短暫的出走,尋求心靈的解放。這幾年來的旅程紀事,不只紀錄著生命的歷程,更開啟了繪畫和創意之美。一心追逐光影的旅行,讓筆者的足跡遠至印象派源頭的法國和繪畫龍頭的義大利,也探訪了古文明希臘,東方的日本、中國等國家,異國的風情開拓了視野的廣度與深度。

在希臘,眺望古老的帕德嫩神廟屹立在山頭,多利亞式、愛奧尼亞式和柯林斯式的廊柱代表著文化的演進;時尚的義大利,處處保有中古世紀的建築,宗教繪畫會中常出現的彩色玻璃窗,依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藝術之都法國,接納了羅浮宮新舊藝術的融合,高聳的巴黎鐵塔開啟了新的美學藝術。不停的旅行,讓我眼界大開,並學習用不同的角度、多元文化的觀點,欣賞世間萬物,進而體諒並接受種種個別的差異性。

而在國內,登高至玉山、合歡山、能高越嶺等,從至高點俯瞰大地,個人是如此渺小,心境頓時寬廣許多。這些追逐光影旅行都成了創作的題材,一次又一次的旅行,加強了畫作的深度與廣度,而這些作品卻也記錄著人生與繪畫的成長與蛻變。

分享內心的感動

旅行的圖像來自四面八方的感官組合,有視覺、聽覺,味覺等,也參雜了各種情緒的總和。自高塔上俯瞰城市、街頭巷尾逐步探訪、餐坊內的酒酣耳熱,或隨處輕飄的咖啡香,無論欣喜、愉悅、感傷、失落,這些都一一成為我們記憶中旅行的片段。每個人分享旅行心情的方式不同,用相片、文字,甚至內心一段喃喃自語,而油畫,是我傳遞情感的媒介。

塞尚曾說過:「一個畫家的感覺才是一切的基礎,我要一直這麼說」(何政廣,2002)。旅行跳脫了原本麻痺的生活,新的環境、新的視野,帶來無限的驚喜。在巴黎的聖心堂廣場,聽著旋轉木馬悅耳的異國音符;在南法的普羅旺斯,揮汗如雨地尋找著漂亮的印花緹布,在米克諾斯島上,熱情的希臘老人為我們指路,我用畫筆記錄情境當下的人事時地物,分享情誼、相遇、自己的心情、新發現等等。當畫面凝結的一個瞬間,情感便融入在色彩中。

有人說拍照能拍出美景,卻拍不出認知與感受。筆者希望藉由創作分享內心的感動,進而觸發每個人心靈深處的夢想與渴望。

展現美感的延伸

「處處留心、體驗生活」,筆者認為大眾不必千里迢迢地至美術館才能欣賞藝術,因為藝術並不是只有在上美術課才會用的到,其實藝術充斥在每個人的生活周遭。「生活美學」的概念是筆者希望藉由彩繪的方式傳達出去的理念。因此,主張「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我的創作題材源自旅行中所見,表現不同國家的人們在食衣住行如何表現,我將生活入畫,也期待我的畫能走進人們的生活。希望藝術融入環境,讓藝術進駐每個人的生活中,展現美感的延伸。

康德認為「美是種無私的滿足感」(劉昌元,1994),筆者認為美不僅能帶給人快樂以及輕鬆,更帶給令人無比歡欣的感受。我期望生活中的每個角落,都能夠被藝術薰陶,而且觀賞到的人,不管是喜歡藝術的藝術家,或者對藝術沒有研究的一般大眾

,都可以享受這個環境的氣氛,把這令人感到幸福的魔法彩繪,可藉由繪畫傳達到大家的心中。

羅蘭‧巴特說:「面對我心儀的風景,我感覺我的確曾在那裏,或著,我應當去那兒。」(章光和,2004),從小到大的習畫過程中,不斷受到東西方畫家的影響,尤其著名印象派的畫作,一直縈繞在我心裡,「光」不僅僅只是個亮度,「影」也不僅僅只有一個色彩,它們都有各種顏色、用各種型態出現、並帶給觀賞者各種不同的感受。

本次作品,以追逐光影為出發點,討論光影在每個時期的運用和演進,發現不同藝術家、不同時期,對光影的理解皆不相同,而詮釋出來的作品,風格也大異其趣。作者透過研究的過程,對光影在各個時期繪畫中的定位和表現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更在搜尋資料中,對古今中外畫家旅行作畫的心境與視野,有了更深刻的體會。

以此為理論基礎,透過自己去旅行,筆者努力追尋美麗的光影,並有機會探訪莫內、梵谷等大師作畫的景點,了解原來真實的「光影」在大師眼中是如此多采多姿,必須敏銳且細心的觀察才能將難以捉摸的光影,轉化成一幅幅感動人心畫作。

創作是一段有形與無形的旅程,我有幸真實地走進大師的畫中,內心感到無比的滿足,也激起了創作的動力,這兩、三年的旅行創作,是我企圖追逐屬於自己的光影,並渴望在繪畫的旅程裡,突破大師的框架,創造自我的風格。這些畫除了紀錄了我眼界與心靈的蛻變,也傳遞了內心對光影世界的感動。

透過對自我作品的評析,讓我了解自己繪畫上的優缺點,我期待未來的創作在構圖的掌握與色彩的調和上,我能有更大膽的嘗試,而結合不同媒材的創作,則是我學習努力的方向。

在繪畫的過程中,我得到心靈的安定與喜樂,期待與眾人分享我的心情意念與成長蛻變,期待讓繪畫與生活結合,讓美感充斥在大家的生命中,更期望自我提升,達到理想的境地。
黃建樹 於2008-06-14 05:13:00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7211〉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0-12-26 09:2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