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留言訊息
發佈訊息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禪與藝術合流
2016-11-28 12:44:47

關於禪藝合會,禪詩以及禪畫問題,我寫過一些觀點。

這是,佛教藝術史上的重要課題。

當中,王維本是入手的好人選,但研究過後,只能暫時擱在一邊了。

因為,有了多年參禪與禪史的素養。

還有跟隨藝術名家參學,很是多年。

所以,我先從貫休、石濤與八大山人研究起。

關於理論方面,賴賢宗教授也曾為文論說。

想要研究禪與藝術結合者,可參考之。

……..

禪藝合流與禪畫的理論與創作

/賴賢宗

 

一、禪藝合流

  中國的意境美學深受禪的影響,逸格的山水畫和禪畫表達了禪的意境。張育 英在《禪與藝術》 指出「意境與禪,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意境對文人畫的影 響,就是禪對文人畫的影響」。皮朝綱的研究指出,禪和藝術經歷了一個由分流 而合流歷史,在逐漸合流的歷程中,逐漸釐清了禪的意境論與意境美學的共通基 礎。我在此先簡述禪與詩學的交涉的三個時期,以之為禪藝合流的範型。禪與詩 學的交涉經歷了下列「分流而溝通的時期」、「溝通而融合的時期」和「融合而合 一的時期」的三個時期:   第一,分流而溝通的時期:在禪和詩學的交流的歷史當中,首先經歷了禪認 為藝術是「不得其心,而逐其跡」的觀念衝突。中唐以前,固然有李白、杜甫寫 作許多與一般禪觀相關的詩;而王維和皎然、貫休等人,在他們的創作中溝通禪 與藝術,以此名世,王維且為境界派之唐詩之宗師,達到詩意與禪境融合為一的 境界,又為後代之著重氣韻禪境與素筆的文人畫之始祖。但大體而言,他們雖然 在創作上雖然溝通禪與藝術,但在思想上卻多只看到禪與藝術二者相異相妨的一 面,並未提出禪和詩學的融合的較為完整理論。所以,這個時期可稱為禪和詩學 的分流而溝通的時期。   第二,溝通而融合的時期:晚唐之後,又經歷了「以禪喻詩」的禪與藝術的 溝通。「以禪喻詩,莫此親切」的說法出於嚴滄浪 (1192-1245),此一說法在兩 宋時期成為風氣,這和祖師禪的大興有關,因為祖師禪認為一切事物皆是啟悟的 機緣,所以禪和詩的溝通與融合也就更為方便。「以禪喻詩」就是就禪和詩的相 通之處加以比較,這又可分為「以禪參詩」和「以禪論詩」的兩種方式。「以禪 參詩」就是用參禪的態度和方法來鑑賞詩歌作品。「以禪論詩」是就詩的創作論 而言,就是用禪家的說法來評論詩歌創作的問題,如「學詩渾似學參禪」的提法。 禪與藝術在這個時期由溝通而漸漸融合;所以這個時期可稱為禪和詩學的溝通而 融合的時期。   第三,融合而合一的時期:最後,禪與藝術又經歷了一個「詩禪一致,等無 差別」的融合,在明清時代,形成「詩書畫禪體化」的主張。王漁陽說「捨筏登 岸,禪家以為悟境,詩家以為化境,詩禪一致,等無差別」,禪與藝術的融合, 使得宗教證悟、哲學與藝術達到一體化的境界;所以這個時期可稱為禪和詩學的 融合而合一的時期。關於禪與畫的融合,石濤自題山水畫:「論畫者如論禪相似, 貴不存知解,入第一義,方為高手,否則入第二義矣」。我在後面所論述的「不 即不離」的美學意境論的提出,尤其是石濤的不似似之與一畫論,就是發生在這 一個禪和藝術的融合而合一的時期。

二、石濤的禪畫理論與意境美學

  (1) 藝術體驗論而言,石濤就此提出「乃自我立」的「一畫」:   就藝術體驗論而言,石濤在他的畫論當中闡釋了「乃自我立」的「一畫」, 這是物我交融、渾然一體的體驗。禪的根本體驗是「悟」,禪的藝術創作和美學 也需由此出發。「悟」從吾從心,意即悟為自我體驗自身之內的本真心,在石濤 的「一畫論」中,從禪的意境美學與其藝術體驗論的立場,石濤於《畫譜》提出 「乃自我立」的「一畫」,作為禪畫的悟的基本原理。石濤說:「法於何立?立于 一畫。一畫者,眾有之本,萬象之根,見用于神,藏用于人,而世人不知;所以 一畫之法,乃自我立。立一畫之法者,蓋以無法生有法,以有法貫眾法」,禪畫 是根於悟的體驗,乃能「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這種悟的體驗就是「畫可從心」 的「一畫明」,就是「乃自我立」的「一畫之法」。明復法師的石濤研究,認為石 濤捻出一個「心」字作為整個畫禪理論的中心,「心」就是「一畫」,此說頗能抓 住石濤的臨濟禪禪法與他的畫禪理論的精義。因此,禪畫是根於悟的體驗,乃能 「無法而法,乃為至法」,這種悟的體驗就是「畫可從心」的「一畫明」,就是「乃 自我立」的「一畫之法」。山水畫的意境美學在藝術體驗上強調「氣韻生動」,現 在,禪畫和禪意的山水畫,透過禪的觀點所把握到的藝術體驗上的「氣韻」,則 為空靈、幽深清遠與奇絕之迴脫根塵的照體獨立,而不只是一般山水畫的「氣韻 生動」所示的生力彌漫的「生動」感而已。「見山又是山」的禪悟體驗不僅通過 意與境渾的主客合一,更需透過無分別的分別,才得以體證「見山又是山」的二 度肯定,顯示出空靈、幽深清遠與奇絕的迴脫根塵的照體獨立的意境,體驗到「乃 自我立」的「一畫」。   (2) 就藝術形象論而言,提出「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在石濤的論論當中,就禪的意境美學與其藝術形象論而言,藝術形象是意與 境的中介,石濤於就此於《畫譜》提出「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 的禪畫的基本原理。「筆不筆」的「不」是否定,實相非相,一方面否定傳統的 習慣性認知的筆意,二方面雖然否定傳統的習慣性認知的筆法,但又能「自有我 在」,自在揮灑妙象。「筆不筆,墨不墨,畫不畫,自有我在」是一個意境論美學 的「返虛入渾」的過程,體悟到自心 () 的空而得以呈現物象的空靈與奇絕 (),因此屬於意境論的理論範疇,透過執著的空化而得以呈現出「虛實相生合 成妙象」,顯示了禪宗美學的特殊的藝術形象論。石濤在此提出了「不似之似」, 「不似」是對沾滯於傳統筆法與表現的否定,但是又要「似之」,這是活用藝術 符號,用以顯示「似之」的實相。   (3) 就藝術真理論而論,石濤就此提出他的「資任」之說:   禪的意境美學闡釋「當下現成」的「頓悟本地風光」的藝術真理論,石濤就 此提出他的「資任」之說,認為「一畫」是「無極也,天地之道也」,是「不化 而應化」之無為自然之任,石濤在《畫譜》資任章第十八說到「古之人寄興於筆 墨,假道於山川,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這是說禪的戲墨是「不化而應化,無為而有為」,是無為自然而應化顯現的妙象,在一畫的境界中,「受萬畫之任」

承受萬畫而任運成為妙象,這個任的境界是一多相即的法界的全體展現在當下一 (「然則此任者: 誠蒙養生活之理,以一治萬,以萬治一」),並不以時間空 間和人世為其承受的執著的托體 (「不任於山,不任於水,不任於筆墨,不任於 古今,不任於聖人」),而是以無極和天地之道為其相應而起的絕對真實 (「是 任也,是有其實也。總而言之,一畫也,無極也,天地之道也」)。石濤在此闡 明了禪的意境美學之「當下現成」的「頓悟本地風光」的藝術真理論,藝術的創 作最終指向藝術的真理論,而禪之中的人的實存的真理是現象和本體的相融,是 自然清真的本地風光之顯現。此中,「資」是自然本體與佛性向人的撲面而來的 生成,是佛性在自然山水中的自生自顯。「任」則是心靈主體的創造,是一畫的 山水體驗的主動創造,是心靈主體的佛性體驗的顯發。在藝術創作裡,一方面主 體要被動地開放給山水自然的本體,這是「資」,是藝術家脫胎於自然本體,這 是禪畫的意境美學的首要部分。二方面,也要強調主體在此一精神氛圍中的能動 性的意義建構、境界創生,否則也沒有藝術之創作,這是「任」,這是自然表象 和藝術家的創造活動相與俱浹於大化流行之中,是「山川脫胎於予也,予脫胎於 山川」的「山川與予神遇而?化也,所以終歸之於大滌」的境界,一方面是「予 脫胎於山川」的「資」,我在山水體驗出佛性現成,所謂的山色無非清淨身,溪 聲盡是廣長舌;二方面是「山川脫胎於予」的主觀面的「任」,這是禪藝術心靈 的契悟與創造;現在,這兩方面更在資任一體中,通而為一成為「山川與予神遇 ?化」的山水意境美學的最高境界。

三、代結語:當代禪美學與創作的一些嘗試

  詹金水在 2001 年展出「意境山水」的個展,這是詹金水與筆者兩年來進行 關於禪美學與意境美學的討論,展現為創作上的突破。徐畢華在 2001 年的「心 靈深戲」個展,也展現了她對於禪美學與意境美學的體悟,這中間也參考了筆者 的相關意見;筆者也隨後策展了徐畢華與光環舞集劉紹爐跨界即興演出,這是畫 與舞心靈深戲的對話,邊畫邊跳,悄然生姿,展現了禪美學的當代跨界創作的豐 富性。筆者自己在 2001 10 11 月三次展出主題為「意境山水與禪道草書」 的書畫展,展出我於 1998 年八月由德國回台灣之後的融合西方抽象與東方意境 的繪畫創作與書法創作約三十五幅作品,表現「意境山水」及「禪道草書」及二 者的融合的創作風格,其中部分作品為筆者與林英娟共同創作。筆者的這些創作 以意境美學為背景,融會草書筆意與山水畫意;嘗試融畫象於書,而以書意作畫, 突破傳統書法與山水畫的限制,挖深了詩書畫一體化的意境美學創作的縱深。不 僅融合東方書畫意境與西方抽象畫;也更嘗試融草書筆意於畫,發揚草書的力動 性與隱喻性於山水意境; 以山水意境作畫,吸收山水的新意象論於草書創作。 我這三次的書畫展的特色在於融合造型藝術、哲理與宗教本懷三者於一體的深遠 玄微之意境,而探索意境與抽象的融合之道。可分為下列六點 (1) 意象重疊與 象徵、(2) 畫與詩的對話與心靈治療、(3) 藝術幻覺的幻視書畫、(4) 半自動書畫與道法自然、(5) 草書與抽象畫的融合、(6) 夢幻與現實的結合,來說明我所 闡釋的意境草書與意境山水及二者融合之道,以及詩書畫一體化的當代嘗試的一 個例證,是禪美學的當代印證。以上都是當代禪美學的創作上的一些嘗試,從中 已經可以看出禪畫的未來發展的可大可久之道。 後記: 本文改寫自筆者的<禪藝合流與石濤畫論的禪美學> (普門學報創刊 號,台北,2000 ) 以及<抽象與意境的融合: 當代書法美學的一個嘗試> (2001 現代書法新展望兩岸學術交流研討會論文,台中,國立台灣美術館) (作者當時為華梵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黔夫 於2016-11-28 12:44:47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678〉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23-10-15 0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