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覺相」自序
2015-08-11 02:47:39

  

我嘗試用繪畫的形式對「抽象在本質上是最真實的具象」作了一系列思想上的實驗和探索;這個探索的過程我就叫作「覺相」(Epiphany:對事物真諦的頓悟)。

這個時期的作品主要在嘗試超越慣性視覺經驗,怎麼作到「視而不見」(視「形式」而不見「形式」)?怎麼不去看到現實物質的「形式內容」?又怎麼去看到現實物質的「本質內容」?我從宗教、哲學和科學三方面,得到了創作思想上的四個啟發,並且發現這四個啟發有著驚人的呼應之處。

『“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是『金剛波若波羅密經』中提到一段關於物質「形式內容」和「本質內容」的經文。這是我的第一個啟發,要「不住於相」!

有一位義大利哲學家克羅齊(Bendetto Croce,1866—1952),他把「精神」作為現實的全部內容,認為「除精神之外單純的自然是不存在的」。他的美學思想有兩個主要觀點引起我的關注:

 (1)直覺即抒情的表現。

他不承認世界上有"物質"存在,只承認"材料"(即情感、欲念、快感、痛感等)的存在。這些"材料"是心靈的產物,它一旦經過直覺,就可以獲得"形式",轉化為意象(萬事萬物)。一切直覺既來源於情感又表現情感。

(2)直覺即藝術。

心裡有了直覺品(直覺到的形象)就等於"表現"了藝術,至於這心中的藝術寫不寫,畫不畫,做不做,那是無關的,直覺即藝術。人人都有直覺,人人都是藝術家。在藝術家與一般人相比只是在直覺的量上不同。

克羅齊《美學原理》中也強調了某種直覺能力的存在和重要性。他把創造和鑒賞認為是統一的,也需要這種直覺的能力。他認為藝術的鑒賞者就是用這種直覺的能力,再造被鑒賞者(藝術家)所創造的抒情的意象,從而得到大致相同的體驗和感受。使用這種直覺的能力的功用在於給無形式的情感賦予形式,使情感成為意象而"對象化"。這種"心靈的綜合活動"有成功與失敗之分,「美」只是指成功的表現,不成功的表現則是「醜」。這是我的第二個啟發。

第三個啟發是來自一位猶太裔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879-1955)於1915年創立所創立的廣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中提出了「時空彎曲導致的幾何效應」的理論,並且被令人驚歎地證實以及其理論的優美性,被最高程度的讚賞。在這個神奇的理論中,我對美學理論上所謂的「趣味中心」的視覺意義以及所謂的「對稱性審美觀」產生了「廣意」的思考;也嘗試著用繪畫的形式記錄我的理解。廣義相對論中所謂的「時空彎曲導致的幾何效應」,就是時間及空間的彎曲結構取決於物質「能量密度」及「動量密度」在時間空間中的分佈,而時間及空間的彎曲結構又會反過來決定物體的運動軌道。

如果「時空彎曲導致的幾何效應」的理論在現實科學中已經被大部份完美的證實,那麼在諸多藝術家在理解某些藝術理論的所謂「真實的具象」時,創作以所謂「寫實」作品時;會不會有點像「瞎子摸象」?

愛因斯坦曾說:「理論真理在你的心智中,不在你的眼睛裡。」這與我前面所說的怎麼嘗試超越慣性視覺經驗去創作?怎麼作到「視而不見」(視「形式」而不見「形式」)?怎麼不去看到現實物質的全部「形式內容」?又怎麼去看到現實物質的全部「本質內容」?這在我這個時期的創作思維中,都是有所呼應的。

最後一個啟發還是來自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因果結構和全域幾何」。

即是說發生於某一點的事件A在光從那一點傳播到空間中任意位置X之前無法對位置X產生影響。因此,一個時空中所有光的世界線(零性測地線)包含了有關這個時空的關鍵因果結構資訊。這種因果結構中無限大的空間區域和時間間隔通過共形變換被“收縮”(數學上稱為緊化)在可被容納的有限時空區域內,從而發展了所謂「全域幾何」。

我是這麼簡單理解,「只要光能夠覆蓋到的前題下,任何所謂「事件」包括時間和空間都可以無遠弗界的被瞬間傳送。」

金剛波若波羅密經』中提到有關空間有以下這樣的經文

「“須菩提,于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宇宙是不可思量的大,但是在愛因斯坦的「因果結構和全域幾何」的理論下任何所謂「事件」都可以相互轉換,甚至是「一致的」。所以我在某些作品中佈置了某種形式的所謂「趣味中心」,也佈置了這些「趣味中心」的「對稱點」。這些「對稱點」,也嘗試著透過理解愛因斯坦的「因果結構和全域幾何」理論去佈置。

上述我在創作思想上的這四個啟發,發展了這個時期的大部份作品,同時也體現了一部份的風格特色;啟發作品的路線是找到了,可是由於自身的悟性和靈氣不足,有些作品難免還是感應到某些雜音而媚了俗。此外,我仍然不希望這本『覺相1』的作品冊錄成為無病呻吟的發表。我一直在探究視覺藝術的“欣賞”(或是“訓練”)對人類綜合智商的開拓有甚麼關聯?在過去我的部份文章中提到過,史上除了少數先天具備較為先進的審美知覺的藝術家或收藏家,也就是所謂「生而知之」的人之外,大多數人的較為先進的審美知覺,可不可能透過某種特別的審美訓練來啟動?我希望能在『覺相2』中得到更有進展的探索,更希望學有專精的前輩不吝指教。

張政維

張政維 於2015-08-11 02:47:39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349〉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9-12-06 02: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