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發佈訊息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中國人物畫的線性構成初探
2013-07-11 10:02:03

 

一、前言:

    中國白描畫的用線造形歷史悠遠,歷代的白描畫作風格多變。「白描」指單用墨線形式勾勒出人物的外在形象,卻不染任何的墨與彩,用筆遒勁有力,形象鮮明而超脫自然,比如唐代吳道子、北宋李公麟、元代趙孟頫…,正採取此法作白描人物畫。

 

    它主要依靠線條本身的粗細、長短、曲折方圓、輕重徐急、虛實疏密、頓挫剛柔、濃淡乾溼等等在造形上應用有效的表現物象的質感、量感、體感、動感、空間感…,有別於西方以明暗、色彩來表現物象的方式,同時線條本身也具有抽象的審美效果。用筆方面有高度的表現,追求的是流暢、力度、變化。用筆的力度是動力與阻力在宣紙上產生的摩擦所呈現的一種線條,可謂「錐畫沙、折釵股、屋漏痕」的筆跡的形成均為力度的緩急所致。行筆要有提按頓挫且富有節奏感,且能準確掌握到力度的分寸。要能以書入畫,把書法中的凝重與神彩飛揚結合運用於其中,做到重而不凝滯、動而不輕浮。

 

    自古以來,中國傳統繪畫均以線條作為骨架,而不同質感上的追求有著不同的用筆形式。南齊謝赫六法中就提出「骨法用筆」。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也提到:「夫象物必在於形似,形似須全其骨,骨氣形似,皆本於立意而歸乎用筆,故工畫者多善書。」明確指出了畫的立意與骨氣,是單靠線條表現出來的。

元代文人畫興起,主張以書入畫使繪畫變為書寫性。筆墨本身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尤其是中國人物畫重神似不重形似,其筆墨完全超乎於造形,導致了對用筆的重視,講求筆到意到。可謂用筆的優劣程度,攸關於畫作的意境的優劣。用筆的輕重徐急、剛柔並濟,不僅體現出不同主觀的情緒,也創出不同的線條形式美。

這也說明了中國人物畫十分重視線性組構的法則。線性美組構得恰當,方能精準表現出生活的古樸、蒼勁、剛柔,亦形成了特有的審美意味,增益了不少的藝術感染力。

 

 

 二、論服裝

    服裝因地域、氣候、民俗之不同,其式樣也因此逈然殊異。又民俗學把人類衣服起源分為二式:一是北方式,一是南方式。北方式系由保護身體而發生,多是束身的短衣和緊貼的褲子或裙子,此種樣式大概從古時纏皮於身的風俗變來。至今北歐民族的衣服,還保留此一形式。南方式的衣服則是寬薄的,包含兩部分而成。[1]

 

    寫人物衣紋,用筆全類於書。貴乎筆力,在柔中生剛,畫近若遠,思存遠至。若毫釐分寸,面見筆力。如漢家篆法,大小相登,最忌鼠尾。衣摺所貴,順適簡暢,最忌繁亂鄙俗,當師一人之法足矣。著色描法,其紋用肥,又要影見。解要濃染,幹要淡開。解又要細,惟吳裝描用釘頭鼠尾。

 

 

三、中國衣紋線條的十八描

    中國畫講求線條的運用,故白描作為中國畫的基本功。比如人物畫中的十八描法,乃為歷代畫家對線描的概括與總結,也奠定了後世中國畫以線的造型基礎。十八描是中國傳統的線描,意指古代人物衣紋各類的線性表現手法。在明代鄒徳中《繪事指蒙》歸納歷代人物畫十八種線描技法的形式,分高古游絲描、琴弦描、鐵線描、行雲流水描、戰筆水紋描、竹葉描…,共十八描法。現今的衣紋描法已有所發展,比如現今的布料有別於昔日,在此不作評述。中國畫的白描鈎線可分為三類,較粗的線條稱琴弦描,較細的線條稱鐵線,極細的線條稱游絲。不論採取何種線描均要顯出「寫」字,讓每一條線條具有書法的氣韻。

 

    衣摺描法,古有十八種之多:一曰高古游絲描,用十分尖筆,如曹衣紋;二曰如用舉琴絲絃紋描;三曰如張叔厚鐵線描;四曰如行雲流水描;五曰馬和之顧興裔馬蝗描;六曰武洞清釘頭鼠尾描;七曰人多混描;八曰如馬遠夏圭用禿筆撅頭釘描;九曰曹衣描,即魏曹不興也(按曹不興為吳人,非魏人。)十曰如梁楷尖筆系常撇捺折蘆描;十一曰吳道子柳葉描;十二曰用筆微短,如竹葉描;十三曰戰筆水紋描;十四曰馬遠梁楷之類減筆描;十五曰分鹿大減筆枯紫描;十六曰蚯蚓描;十七曰江西顏輝橄欖描;十八曰吳道子觀音棗核描。

 

 

   南宋畫家梁楷善作「細筆」和「減筆」。「細筆」宗法為唐代吳道子,北宋李公麟,衣摺用尖筆作細長撇捺,轉折勁利,稱「折蘆描」;「減筆」寄丞了五代石恪,寥寥數筆,簡練縱逸。傳世作品《潑墨仙人圖》,以細筆簡括勾畫五官,意溢神足。[2]

 

   綜觀十八描的表現,在具體應用上可用一種描法作為線性構成基礎,有機結合其他一至二種描法,但需做出和諧感與統一感。

 

 

 

 

    人物衣摺要柔中生剛,毫釐分寸,須見筆力,有重大而條暢者,有精潔而縝密者,凡有十八法,其略曰:高古琴絃紋,游絲紋,鐵線紋,顫筆水紋,撅頭釘紋,尖筆細長撇捺折蘆紋,蘭葉紋,竹葉紋,枯柴紋,蚯蚓紋,行雲流水紋,釘頭鼠尾紋,總要順適緊峭,以壯高深傾斜轉摺飄舉之勢。白描貴潔淨勻細,不滯不纖。水墨貴蒼古雄偉,沉著清真,學畫者先求筆法清真勻細,猶學書之先楷篆而後行草也。[3]

 

    寫人物衣紋用筆,古有三法,一曰工筆;一曰意筆;一曰逸筆是也。工筆如楷書,但求正不難,難於筆活。意筆如草書,其流走雄壯,不難有力,而難於靜定。定則不漂,靜則不躁。燥則滑,滑浮之病,筆不入紙,似有力而實無力也。用浮滑之筆寫意,作大人物因氣勢即小幅意少沉著。所謂逸筆者工一兩可也。蓋寫意硬簡略,而此筆頗繁,寫工筆應幼緻而此筆頗粗,蓋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間,故名為逸。寫大人物有用工筆者,其衣紋寫流雲旋悲等甚為的當,必須筆力古勁,筋骨兼全,乃無穉氣,此也工中寓意,仍是逸筆。此與前論一幅無能用兩筆者有別,而逸筆所謂半工半意者,始末同執一筆,但取法在工意之間,由胸中腕中渾法而成,非寫一半用細筆一半用大筆不可同日而語。[4]

 

四、論逸筆

    所謂逸者工意兩可也。蓋寫意應簡略而此筆頗繁,寫工應幼緻而此筆頗粗,蓋意不太意,工不太工,合成一法,妙在半工半意之間,故名為逸。寫大人物有用工筆者,其衣紋寫流雲旋悲等甚為的當,必須筆力古勁,筋骨兼全,乃無穉氣,此也工中寓意,仍是逸筆。若一昧細幼不見氣魄,即如市肆畫神像者,徒得模樣,何足貴耶?或問:「前論一幅不能用兩筆,此論半工半意,豈非用筆夾雜,前後矛盾?」曰:「否,前論工筆寫人物寫鬚眉寫手足者用細筆也,意筆寫樹石寫衣紋者用大筆也。先用細筆而後用大筆,是大小兩筆混用故為夾雜;而逸筆所謂半工半意者,始末同執一筆,但取法在工意之間,由胸中腕中渾法而成,非寫一半用細筆一半用大筆云。」[5]

 

    學習中國人物畫,應首先先明瞭古人用筆方法,若能盡力以究成規,虛心以參活法,往復尋求,功深效見,熟極巧生,不過無力之應,文成法立,為有本之源。到此時候,下筆如印如影,動不踰矩,一涉其手,舉世無難寫之人也。[6]

 

 

 



[1]方向《論中國人物畫》,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頁84。

[2]丁培莉《中國畫白描基礎》,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民國98年,頁99。

[3]余崑《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9年,頁576。

[4]方向《論中國人物畫》,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頁88。

[5]余崑《中國畫論類編.(上冊)》,台北:華正書局有限公司,民國89年,頁572-573。

[6]方向《論中國人物畫》,台北:黎明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民國66年,頁89。

 

馬育文 於2013-07-11 10:02:03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2444〉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5-01-09 08:5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