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回應
留言訊息
發佈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大陸藝術家張然簡介
2012-08-22 07:35:13

http://diary.blog.yam.com/dian8786484&page=54 

 

張然 的
創作自述 -“臆想”中的昨天 — 虛幻的悲傷


一、 “觀看”— 我創作靈感的來源
我有著幸福且美麗的童年回憶。不管它真實與否,但它確實是美好的。隨著年歲的長大,漸漸的,我對生死有了屬於自己的淺薄判斷:我的家沒有像其他的小朋友的一樣,它,不是個三世同堂的家庭,我的家裏一位老人都沒有。打從我出生,我就沒見過我爸媽的爸媽們,據說那四位老人早已先後地離開了爸媽。曾經小小的我,不知姥姥該怎麼叫,還以為該叫她“媽媽的媽媽”。但這些父母永恆的遺憾,對我來說,也只能算是司空見慣的情感缺失。於是,我在大姨、二姨那類同於姥姥身份的關愛下,平平常常的長大著……長大到我可以不受家人干涉自由的戀愛;長大到我可以勉強的養活我自己;長大到大姨、二姨都相繼地離開了我們大家。

思考大於痛。憑心而論,也許離世的終究還是別人的母親,留給我的那種痛苦,終將隨時間的推移而淡化。但死亡這個辭彙所令我產生的恐懼,卻已然深深地刺在心中。也許我是膽小又怯弱的人,但我真的是被死亡給撼動了。當看著原本還疼你的人,就像是睡著了一樣,被推進了熾熱的高爐,再出來時,卻只能變為永恆且抽象的記憶,這些種種都讓我無法忍受。我翻開了家裏的老相冊,那些黑白的照片,一張張的排列在那,如同在向我訴說著歷史一樣。我看到了媽媽她們姐妹三人的合影,那時,我很傷感,也很無奈。於是,我想從我的家庭(這有著千百萬中國家庭共同性質的家庭)入手,開始創作。但漸漸的,我的思想隨著作畫過程的深入而深入。我漸漸的發現自己的局限,漸漸的注意到周圍和我一樣經歷著人生所謂“必要的分別” 的家庭。曾經的大人們說,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簡簡單單四個字,竟也是我們的人生。這件人人終須經歷的事,誰能視而不見。是啊,在命運面前,人人都平等,從沒有那長生不老的仙藥。也可能是,還沒有宗教信仰的我,無法解釋這有關生死的一切。

可能有人會把我的作品和時代與政治相聯,這無可非議。原因是,我無法自主選擇我所生存的年代,我的父輩們,當然也不能。就快三十而立的我,就是生長在這樣的一個如今已然和諧的年代,不能拋棄父輩們的活著。當年,父輩們所經歷的那個年代的總總風風雨雨是物質存在的既定事實。而我,只是面對它,面對這事實,面對這和我有關的事實,觀看當時的人們而已。我會老,也會死,但我也曾以嬰孩兒和少女的形態而活過。這就是我眼中的人生,動感而又無奈的人生。我們都是相同的,人類的生命是相等的,管它,她還是他,生長在和平年代還是非和平時期,即便那樣,生命終究還是生命。我只是單純的站在不同的時代放映廳裏去看同樣脆弱而奇妙的生命而已。向著心靈映照的方向去觀看生命,這即是我創作的初衷。


二、 由“觀看”昇華到“臆斷”
當人們還是小孩子,誰都無法預計多年以後自己的模樣。未來,對於當年的孩子來說,是完全未知的。也許這些未知,偶爾也會夾帶著一絲絲的小恐懼,讓人心惶惶。我在畫 “眼淚系列”時所用的老照片,大多來自於我還算熟識的親朋好友。像片中的人,有的我已經見過了他們 “未來”的模樣,而有的我則從沒見過。當時照片中的孩童或是青年,他們誰都無法預知多年以後的自己,當然也不會有人真的相信,看見某人手中的生命線,就會料中其所顯示的所謂的“基本的生命完結時間”和所謂的“命運命格”。 生命,就這在這種蒙眼狀態下開始,既使是刺激的,又是充滿嗜賭意味的。於是,不知所終的人們,繼續著自己的未知的生活。該來的始終會來,握不住的終究失去。諸如此類的,種種無奈的生命進程,會讓人們沒有辦法,誰都束手無策。

故而,我只是試圖用“辯證”的,“立體”的思維,去認真地對待拍攝於若干年前的那些單色照片中的每張臉,每段生命。哪怕這只是一件唯心而又徒勞的蠢事,我也要做做看。

我也承認,我從沒十分主動地去弄清楚照片裏的那些和我的大姨、二姨同樣平凡不過的平凡人當時到底經歷了什麼。但在我的心中,生命也許真的是淚流滿面的吧。我的童年沒有絲毫的不幸,當然,那流著的淚水的臉,也未必就意味著委屈,只是,未來於我而言,是未知的、太抽象的、充滿懸疑以及兇險的,是任何起伏都不受我控制的,令我手足無措或是無能為力的。

然而在我進行“眼淚系列”的同時,又產生了一種不信任感。也就是說,我開始質疑所有的所謂 “記憶”。畢竟我觀看的是我未曾謀面的年代,我的家人是我最能直接接觸的那個年代的當事人。活著的人口訴他們的過去;逝去的人引發我的哀思。有時我聽著聽著,就會聯想到我自己的回憶觀。我的回憶一直是很混亂的。

一直以來,記憶這東西,實在是讓我無所適從。它總是讓我陷入有與沒有這兩個泥潭,有時,我根本就懷疑自己的回憶不曾像事實那樣真的發生過。很多小時候的事,我早已記不起來,而記下來的,也因為我對過去記憶的障礙,而變得沒了可靠的依據。因此,我初步斷定,我的童年極有可能是被我自己神話過了之後,才拿來回憶的。於是,我又回到了起初作為聽眾,聽家人講述“從前”的情景。就在此刻,我就如當初懷疑自己的記憶一樣,我也開始懷疑他們的回憶的真實性。因為我有時會認定,歷史的真相早已隨歷史而灰飛煙滅,人們不可能在多年以後,還能領略到“從前”的本來面目。

在我的頭腦中,其實大家都在臆斷,都在用自己的記憶功能,改寫歷史的真相。也許,事實並非如此:我只是又在展開新一輪的臆想,我幻想大家的回憶都不真實。於是我決定,與其都是不真實的,還不如讓我自己去臆想那個,我永生都不會與之正面接觸的歷史。

就這樣,我如視珍寶般的珍惜著這段奇妙的幻想歷程,滿心歡喜的帶著自己的哀傷,在“觀看”的時刻,開始“臆想”昨日的歷史。這樣,就猶如時空穿梭一般,既樂於參加,又顯得有些許的格格不入。帶著這種必然的矛盾,我回到了“從前”,用這種創作方式,來完成對自己的跨時空成長的神聖的儀式。

三、 讓我認識自己的繪畫過程
一開始,我曾找了一些老照片,畫過幾張略帶筆觸的油畫。在畫過之後,我總是感覺好像哪里不對勁,覺得它不是最適合我的表現方式。這種方法它不夠細膩,不夠讓觀眾完全的陷入到照片所提示的情境中去,不能很好的完成我的繪畫意圖,最重要的是它不會打動我,試問連作者都不會感動的畫,誰看了還會駐足呢。於是我決定推翻它們,我儘量在複製照片的同時,去重新觀看和體會每一張老照片。我讓自己沉浸在照片裏,沉浸在過去的我所未知的年代裏。每次畫畫之前,我都會看著老照片發呆,我希望自己能安靜的去感受每一位相片裏的人物,那裏有的是我認識的長輩,有的是我所聽來的“回憶”中的主角。於是,在照片中的,不論哪一位,都是屬於他自己的故事中的大人物,無論哪一個,都是很不平凡的平凡人。我就好像是帶著使命感一樣,盡心的去刻畫每一個人,總怕自己一不小心就錯過了什麼似的。

於是,在嚴謹的造型之後,我邊畫邊掃的去複製照片,我儘量讓畫面上沒有筆觸,就像是照片放在那兒一樣。而且在處理邊緣線的時候,我會格外小心,我希望自己能夠把每條輪廓線和背景的關係都融合的自然舒服。因為我不想在畫面上出現多餘的線好去破壞畫面整體的平面效果,我希望把畫面畫得更像是平面的照片而不是立體的人物群像。削弱這些傳統繪畫中的點線面,也許是有利於我去創作的。在創作“眼淚系列”作品的時候,我複製出類同於圖片的油畫,使畫面看起來似乎是輕鬆的,不著痕跡的。也許這就是我想要的效果吧。我的每張畫都是棕灰色的,有時冷有時暖,我喜歡這類顏色,不會激情澎湃,也不會索然無味。這種顏色會有一種靜默的力量,如同打啞語一般,帶有靜靜的節奏感。而且它能夠使我帶著溫情、清醒且冷靜地面對“歷史”,不會像當今社會一樣過於虛假和聒噪。在整個畫面終要完成的最後,在每個人物的臉上加入我的觀念——眼淚,把我的每絲無奈而又怯懦的情緒都放在上面,把那有帶著象徵意義的眼淚一一的滴在我想像中的每段生命上面。

事物總是在一直的發展變化著,每畫一筆,我就會對自己的畫有新的理解,產生新的契機,然而讓自己去瞭解自己也不會是一件簡單的事,在書上看到有人說過:有時,你在別人心中是一個樣,在自己心中是一個樣,而真正的你又一個樣。在這個認識自己的過程中,我覺得有可能單純的複製圖片、把繪畫語言減少到最低限度,會是最適合的傳達我的繪畫觀念的方法了。既要有觀念又要有技術,我希望自己這兩樣都能兼顧,有時我為觀念苦惱,有時我為技術著迷。我喜歡裏希特和郝文的畫,很冷靜,很觀念,郝文的畫甚至有著一點點的偏激。他們在繪畫的觀念與技法上都是大師級的人物,我希望自己能像他們一樣。有一位我所尊敬的老師曾和我說過,畫匠和藝術家只有一步之差,我害怕成為畫匠,正如那位老師說的,我的技法也許是很好的,但在觀念上是需要多下功夫,他讓我找到能夠打動自己的題目去創作,要我真誠地去對待藝術。而不是炫耀自己覺得不錯的繪畫技法。這些話讓我很受啟發,我學會坦然地面對照片,輕鬆的去畫畫。就在這時,我幾乎是慶倖自己能夠有能力,把圖片很好的複製出來。

在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的情況下,我創作出把“觀看”昇華了的“臆斷系列”,這個題材是“眼淚系列”的延續,它們會同時進行。這兩組創作在時空上,也許是有著奇妙聯繫的。首先,我選擇的圖片多為單個的胸像,我會先用電腦把人們的臉重疊起來,然後按照圖片小樣,把那重疊著的人們中置的畫在畫布之上。這回,我更為輕鬆的畫,不會像“眼淚系列”那樣過多地刻畫細節,而是把握整個畫面的氛圍與黑白灰影調感。在棕灰色的氛圍裏,這次我把畫面處理的灰灰的,虛虛的,橫掃的痕跡也加大。我應該是在強調這種效果的,我覺得這樣很夢幻,很像是我製造出的 “臆想”。在這樣的畫面效果之下,使我的心緒無礙的與那照片裏的人疊加在這些當時留下的圖像上。同樣是在削弱繪畫性突出圖片感,同樣是在削弱立體感突出平面感,這次更能讓我的“臆斷”恣意的在畫布上蔓延與放肆。

 

lishing 於2012-08-22 07:35:13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1413〉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3-06-24 10: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