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醒:
日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1 | 2 | 3 | 4 |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藝術生涯
2011-11-19 03:10:54
龐均歷經文化大革命時期,在那個一片紅的創作年代,被專門指派畫風景和名勝古蹟的寫生畫,彼時之社會條件,十分不利藝術家的創作路程。對龐均而言,再現(represent)也只能呈現唯美與唯心,故其寫生、寫景,脫離了當代社會的歸納與脈絡化,陷入「為繪畫而繪畫」的窘境。
一九五三年從美術學院畢業後,龐均在繪畫技巧上顯得更為成熟,造型的堅實和色彩的豐富,為進一步發展打下理想的基礎。而學院嚴謹的訓練,並沒有限囿他自由無羈的藝術本性,反而能在不同時期,於不同體裁的作品中,突破中國油畫家容易因為顧忌造型,而怯於放筆直畫的遺憾;其筆下奔流不羈的氣運動勢,正是龐均的藝術基因標記。
一九八○年龐均遷居香港,自一九八七年起,定居臺灣新店安坑,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擔任專任教授已二十多年,辦過油畫個展三十餘次。在超過半世紀的藝術生涯中,龐均不停地探索,將其自成一格的藝術理論,結合本身對油畫色彩的掌握與獨到的經驗和見解,進而出版多部油畫技法、寫生哲學等相關書籍。因此,龐均不論是在藝術創作上,或是以開放性的態度培育後進,皆對臺灣的人文及藝術教育貢獻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