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分類
文章回應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繪畫 是一條荒涼小徑--黃承遠
1970-01-01 08:00:00

 

「繪畫,

 

    是一條荒涼的小徑。」文∣ 張禮豪

 

   

 

「藝術,源自於對於土地的深厚情感。」對許多人而言,這句話或許只是一句再平凡不過的口號,很難具體說出實質的內容;卻是黃承遠回顧自身一路走來的閱歷,所獲得的寶貴結論。從小生長在台南縣七股鄉十份村的黃承遠身為老么,在廿歲之前一直在離這個海口不遠的純樸農村度過他的少年時期,在學業之外也必須與家中長輩一起去田裡工作,幫忙養雞養鴨。他說:「每一次從學校坐公車回來,都會經過魚塭、水門、農田然後進入村落家,經常車上只剩司機先生跟我兩個人。走返家門的一小路上,由於附近都是鹽山,每每海風吹來,空氣中總是帶著熟悉的鹹味… … 這樣的記憶直到今日還是很鮮明的停留在我腦中,內化為創作時可以不斷採擷的重要資產。」

 

    黃承遠繪畫的啟蒙雖說不上家學淵源,但與喜歡在農閒時刻畫上幾筆的父親脫不了關係。耳濡目染的情況下,黃承遠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已經寫下「我的志願是當一個畫家」的文字。這樣的想法在當時果然遭到遍布整個村莊的親戚們一致的反對,雙親雖然擔心,卻還是相當開明地給予最大的支持,讓他得以順利考上國立藝專(今國立台灣藝術大學)美術科西畫組。

 

     負笈異國• 剖析自我藝貌

 

    遠離家園來到台北, 不但打開了黃承遠藝術創作的大門,也為他的人生帶來許多變化。在台北的這段期間, 黃承遠成家、生子,身分從純粹對藝術懷抱憧憬的一個大男孩轉換成男人。他表示,到這個階段雖然已經累積了相當多的繪畫經驗,獲得不少師長的欣賞與鼓勵,但往往出自於直覺性的表現,對於「為什麼自己這麼做?」其實並不自知。為了在藝術上的探索與思考能夠更為全面與廣泛,再加上因緣際會使然,黃承遠在一個學長居間聯絡與幫忙的情況下,決心在1997年負笈美國密蘇里州聖路易士芳邦大學修讀碩士。黃承遠說:「這是我第一次出國,凡事都透著與台灣截然不同的氣味。在校期間,師長經常是以逼視的角度,一針見血地提出自己不曾想過的問題。」

 

    此外, 基於文化上的差異, 黃承遠也得盡可能地向師長、同學解釋何謂氣息、韻味等存在於中國傳統繪畫裡頭,影響後世無數藝術家相當深遠的觀念。凡此種種,就像他的自述裡提到的:「在這裡,我專攻素描、油畫、雕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好研習藝術、拓展視野觀察不同文化的思考方式及創作方向。而不同的文化觀念,一切外在多元充沛的文化衝擊,誘發了自我深刻的思考。從新材質的認識運用到古典技法的探索,有更深層的理解,為自己的創作重新診斷。」短短兩年的時間,黃承遠宛如脫胎換骨一般,不僅挖掘到更為深入的內在生命歷程,也奠定了他此後創作的核心思想:人與土地之間密不可分的濃厚情感。

 

    旅美期間,黃承遠猶如在無垠草原上盡情享受自由的雄獅,巨大的創作能量一股腦地流洩出來,「獅吼」系列便是在這一個階段完成。每件作品都充滿著難掩的喜悅與興奮而頗受好評,畢業前夕便有紐約的畫廊釋出表明願意代理其作品的想法。然而,天涯雖大雖好,終究還是敵不過故鄉的親密呼喚。回台之後黃承遠極為順利地在母校覓得教職,但在創作路上卻發現跟自己想像的不盡相同,甚至有知音難遇的感慨。同時,他也發現自己很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迸發出不同風格與力量的創作來。也是如此,此際所發展出來的「燥境」系列作品,說穿了正是其在台北樹林的狹隘居所空間裡的心境反映。

 

    除了心境上隨著所處環境與人事往來而有所轉變,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與觸覺等五感,也經常性地在黃承遠的創作中流露。雖然自小就有氣喘,黃承遠在主流價值的影響下,還是堅持了很長一段時間的油畫創作(油畫顏料的氣味有害身體健康),這先天的缺陷卻意外地讓他的創作充滿更多的可能性。他說:「我在美國的兩年,養成了喝咖啡的習慣。每天就是從一杯咖啡開始,彷彿是一種儀式。有一回突發奇想地把咖啡往畫布上潑,看著咖啡汁液在纖維裡面流竄的痕跡,因而發展出另一個『咖啡』系列,把抽象思維轉換並且實踐在畫面之上。」此外,聲稱自己個性急躁,創作的情緒沒有辦法長時間維持在同一個高度,獲得當下的滿足,所以黃承遠也逐漸把創作的媒材轉換到壓克力顏料,在線條、色塊之間穿梭來去,不斷拓展「意在象外,情在畫中」的藝術面貌。

 

      回歸自然• 創作更為內省

 

    曾經有人問黃承遠,如果沒能當畫家的話,他會選擇哪一行業?黃承遠想也不想地就回答說:「農夫。」他接著說,「其實現在我作畫的時候,心態上也是把自己當成了農夫。畫布就是供我心靈揮灑的田地,需要遵行一定的方法與步驟,去整地、灌溉、插秧、施肥、除草、熟成、收割… … 之後還需要用刮刀、磨砂等工具,把多餘的雜質剔除掉,留下最菁華的部分。或許也可以這麼說,我是以童年的記憶為底,西方的抽象概念與處理技法來構圖,而所蘊藏的內在思想卻是再東方不過,每一件作品都是從錯誤裡面建構出來的,希望能藉此達到一種去蕪存菁的效果。」

 

    2007年,黃承遠開始與K ing空間合作,在畫廊負責人呂鴻君的眼裡,他是一個生活純粹、創作也純粹的藝術家,而這與畫廊抱持著把台灣優秀的創作者推薦到海外的理念不謀而合。二者的合作時間雖然不算太長,彼此已有高度的共識與默契,讓黃承遠能夠專心致力於創作上而無後顧之憂。同時,黃承遠也在友人的建議下來到位於新竹縣新埔鎮的照門。這裡群山環繞、擁有微微起伏的丘陵地形,草木蓊鬱、環境清幽,頗有遺世獨立之古風。此間居民則多是務農為生的客家族群,風氣純樸且人情濃厚,對於黃承遠來說,無疑是回歸土地與自然,讓身心狀態得以來到一個暌違已久的平衡。他回憶說:「第一次來到照門遇到下雨天,從不甚陡峭

 

的斜坡下來到現今的居所,頓時讓我想起孩提時的老家,那種從土地裡生長起來的共同情感。由於台南老家後來已失原貌,早被水泥給換了個樣子,更讓我下定決心遷居至此。」

 

     有趣的是,黃承遠目前居所的地址是「照鏡」,雖是巧合,似乎也有返觀內照、明心見性的禪學意味蘊含其中,對於內省性的藝術工作者來說,所有塵世的繁雜都能夠在此找到出口。生活自然也可以簡單到外界看來難以想像的地步。在這個小天地裡,無處不可見到黃承遠用心生活的痕跡:客廳裡頭擺設了幾個饒富情趣的台灣早期櫥櫃,這些經人使用過而染上一層時間感的家具,在他的巧思安排下又活轉過來,以嶄新的面目迎接來客。簡單嵌上潔白磁磚的廁所裡,用簽字筆寫滿了黃承遠對於藝術與生活的各類思索與心得,像是:「完美不是一個小細節,但注重細節可以達到完美。絕大多數的人似乎都很清楚,別人該怎麼生活,卻對自己的一無所知。為了使藝術回歸天堂,我們在地球一片混亂的鮮明色彩中追求幸福。荒涼到美麗的程度還算是荒涼嗎?… … 」而其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莫過於這一句:「繪畫,是我的禱告。」這樣的禱告看似靜默, 卻往往蘊藏著無比的撼動力量。尤其,黃承遠筆下所畫並非身處所見的風景與事物,而是充滿複雜性與變化的人本身。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他所描畫的其實是自然造化裡頭,最動人的一處風景。過去幾年,黃承遠由於在上海定期舉辦展覽的緣故,必須經常往返兩岸,對於台灣整體藝術環境的過份安逸與裹足不前感到憂心之餘,只好提醒自己還要更加努力,蓄積更多能量以進行更積極的創作,讓生命的花朵能夠綻放地更加燦爛繽紛。如今,在大地之母的懷抱中,黃承遠不再感到莫名的焦慮。他深知,與自然共存之後,很多情緒不見得只能在畫布上發洩。閒來無事時他或者呆在畫室裡頭,看上一整天的書、寫寫文章,也會拾步到離家不遠的溪邊坐著仰望藍天,嗅聞蒼翠的青草味,偶爾開車沿著蜿蜒的山路漫無目的地行去,去賞那花團錦簇,把山頭妝點成猶似滿覆白雪的油桐花樹,而藝術就在其中。

黃承遠 於1970-01-01 08:00:00發表 | | 最新回應 (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發表人:巴林
[ 發表時間:2011-11-29 01:38 ]
在繪畫裡~如同黃老師說的是自己的禱告!
在教學裡~很多人認為,是引導學生開發自我內心的潛藏能量,其實不然!
在教學裡,應該是讓學生在生活中培養一種美感的慣性,在音樂,繪畫與立體(建築)的美感經驗中培養慣性ㄧ
當美感的經驗成為慣性,那百分之九十八念藝術相關科系畢業而不從事藝術創作工作的人,也能在他們的工作領域散播美感種子!

昨夜有緣,黃老師賢伉儷攜愛犬巧入畫室,上課中未熱情款待大師,還請見諒!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3656〉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17-03-07 15: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