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種語言選擇
文章回應
留言訊息
我的好友文章網誌
小提醒: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藝術 :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
2011-08-16 06:00:26

艾莉塔 安德魯的畫 是藝術嗎

( 藝術 :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 )

陳錦輝 撰文 2011/6/21

澳洲4歲天才女童 紐約開畫展

2011/06在紐約一家藝廊最近推出了一項畫展,受到高度矚目。因為展出的一幅幅畫作,全都是出自一個澳洲4歲小女孩之手。而且這個小女孩的作品,之前還曾賣出68萬多台幣的高價,更吸引不少人到現場參觀。大膽的用色,充滿抽象意念的構圖。一張張充滿美國畫家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風格的畫作,不是出自哪個大師之手,它們全都是這個來自澳洲墨爾本的4歲小女孩,艾莉塔安德魯畫的。這樣有趣味的話題引起筆者對「藝術」一詞,不斷思索,藉由此話題,綜合筆者對藝術社會學的研究,論述一些想法與藝術界先進分享,敬請指教。

何謂藝術? 何謂藝術品?

要回答這兩個問題一般人似乎不覺得困難。例如,「藝術是人類思考與想像世界透過某種媒材的再現」。從思考與想像到再現與媒材,我們稱之創作過程。而在這創作過程之下的產品我們稱之為藝術品。這個定義乍看似乎簡單,但堪稱完整。但從這個定義演繹下去,問題恐怕就不容易回答了。是否任何人將他的思考與想像透過媒材(如油料與畫布)再現出來的東西都可稱之為藝術品?是否會畫畫或會唱歌的人都是藝術家?在現實世界裡,這兩個問題的答案似乎都是否定的。我們通常不會承認一個未受過彈琴訓練而能即興彈奏一段小品音樂的人稱之為鋼琴家。同樣的,我們不會承認一個未接受繪畫訓練的人為畫家,一個不懂文學創作的人為作家。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傾向於相信所有藝術家都是專業的,不管知識層面或技術層面,我們相信只有「藝術家」這種人創造的才是藝術品。兒童、未接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其「作品」都不是藝術品。但問題似乎並未在此打住。首先,所有藝術家創作的東西都是藝術品嗎?畢卡索未完成的作品可以稱為藝術品嗎?盧梭的素人畫為何是藝術品?而技法純熟的中國年畫是工藝品?或非藝術品?到底藝術的本質是什麼?又那些是構成一件藝術品必要的與充分的條件?諸多的理論都無法論定,所以「藝術」可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令人捉摸不定。

藝術的本質是什麼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對藝術的起源解釋:「藝術家的源頭是藝術品,藝術品的源頭是藝術家,藝術家與藝術品的源頭是藝術」。說明藝術家的身份來自於他所創作的作品是否為藝術品來論定,不是凡有創作東西的人就是藝術家;藝術品一定要從只有藝術家身份的手中創造出來的作品才是藝術品,不是其他一般人作的東西就是藝術品;藝術本質的產生一定要有藝術家及藝術品,兩者同時所形成的藝術世界是缺一不可的,不是一般人光說藝術就是藝術。由此說明十九世紀以前對藝術的想法深受西方三哲(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的影響,往往以先驗的本體論來解釋藝術的起源,「什麼是藝術?」,對何種作品是美? 怎樣的作品才是藝術品?可以說是天馬行空,是看不到也摸不著的。

直到普魯士的藝術史家和文藝理論家溫克爾曼先生發表「關於繪畫與雕刻上的希臘美術品的模仿之若干思考」希臘美術模仿論研究,試圖解釋什麼是古典美,最後以勞孔石像為範本詮釋的何謂理想美 ?”,他說:「希臘古典雕像,美是最高指導原則,因此古代大師經常為了保留美而寧可放棄真。」是呈現出一種「單純的高貴與肅穆的偉大」,表現出一種崇高精神的完美作品就是藝術品。但自印象派的興起,不再以理性的美為主要考量的模仿,反而以科學認知的探討,研究自己眼睛所見的表現,不再講究崇高的美,以親身感受的印象來創作,為藝術史開闢新紀元,直到德國哲學家阿多諾先生提出「反美學」理論,將「審美情感」導向到「審美經驗」以致於當代藝術開始高談「審美價值」正好契合當今多變社會的媒體,要不斷創造的話題,來滿足讀書的需求之下,更對二十世紀以後對藝術本質的演變影響深遠。

艾莉塔、安德魯的畫是藝術嗎

就澳洲 4歲女童艾莉塔.安德魯畫展這個藝術件事來討論,艾莉塔的畫是藝術嗎?相信絕大部份的人都不會承認的,若如此,大家何必浪費如此大的心力來學習藝術。但對艾莉塔這件事,多數的人都以自我主觀認定,不會承認艾莉塔的畫是藝術。本文試著從藝術家、藝術品、欣賞者、藝術(這件事)在社會中所發生的討論面向以及藝術(這件事)本體哲學理論。從各角度來分析藝術的本質有什麼可能性,以客觀的藝術社會行為模式來作簡單分析。

1.    作品的形式(作品本身)艾莉塔畫作的完成是歷時性過程中,所留下色塊痕跡的堆積,很像波洛克的抽象表現主義而且沒有任何生活經驗的象徵符號,給人有脫俗的感覺,是非常有趣味的形式呈現。如同大家常說的大膽筆觸,豪邁用色,沒有拘泥於制式化的超然表現。

2.    作品的內容(作者):筆者認為是單純的直覺,沒有什麼意念要如此表現或怎樣表達。如果說有什麼標題,表現什麼內容,可能應該是大人的多加後設,臆測艾莉塔的天真,想表現什麼內容吧。

3.    從這件事(藝術)的末端來探討:有收藏家高價收購的交易行為是已發生的事實。對藝術品來說,己逹到公開價值的認定階段。不是情感的鼓勵。

4.    藝術氛圍來討論(藝術理論及藝術世界)在澳洲,香港,美國各大畫廊展出,有許多評論家來作報導並有許多畫廊邀請。所以該作品全然已被藝術氛圍所接受。

5.    社會的接受度及媒體的反應:4歲女童開畫展,這個事件,在這個許多暴力的社會版面中,潛藏正面的希望,創造一個新話題,並搏得世界媒體大幅版面,藉詞爭相報導,在社會行為上己產生發酵作用。

    由上述五項客觀認定,可以明確的說:「艾莉塔、安德魯的畫是藝術」。但筆者的看法只能說:「當下艾莉塔的畫是藝術品,但將來未必是藝術品」。因為後後現代的藝術表現本來就很曖昧不清,晦澀不明,反而淪落為一種消費運動(消費就是:使用、花用用以交換消耗),凡事都可用藝術一詞來消費,所以生活無論大小事只要掛上藝術就有「賣點」啦。因此藝術變成為一種「說法」,藝術也成為一種談論工具了。而艾莉塔、安德魯的畫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原本畫廊發現畫作出自4歲女童,以為是被艾莉塔父母作弄了,誰知把危機當作轉機,大作文章炒作話題,竟也成為熱門話題,但這不只消費了藝術家,更消費了評論家,卻讓畫廊和艾莉塔的父母錢包滿滿。艾莉塔事件是非常典型的藝術消費運動。像這樣的話題相信不會是空前,也不會絕後,一定還有更精彩的話題即將發生,這就是當下我們生活的世界。所以未來對藝術這件事就不用想太多了,也許輕鬆一下,轉個彎,生活也很有「藝術」,大家也可以來消費,如此,藝術有這麼崇高嗎?藝術有這麼嚴重嗎?藝術如同對艾莉塔來說是好玩的遊戲擺了。

                                               

陳錦輝 於2011-08-16 06:00:26發表 | | 最新回應 (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目前尚無回應資料 !
留言內容:(必填)
  • 今日人氣:〈1〉人
  • 累積人氣:〈3209〉人
  • 最近登入時間: 2022-09-01 11:37:28